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发菩提心的十种因缘

大安法师  2016/03/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发菩提心的十种因缘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今言因缘,略有十种。何等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死生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

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

省庵大师谈到发菩提心的十种因缘时,每一种都以“念”字开头。念就是系念,铭记不忘。

首先,念佛恩。佛对我们有重大恩德。释尊来到这个世间示现成佛,并非小可因缘,而是一大事因缘(即让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陀不但在此世间示现八相成道,还以无量的化身善巧度生,拔济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涅槃解脱成佛之乐。

这种救护不仅仅是今生今世,而是多生多世,未有一刻舍离暂忘。佛的深恩厚德,我们往往不懂得感戴,只是通过读诵佛经,或善知识的开导,才知道原来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佛,才了解佛对我们的恩德深广难量,纵然粉身碎骨,不能酬答。所以要念佛恩。

第二,念父母恩。对于这点,也许大家都感同身受,心有戚戚。然而感恩父母的心,能够真正的生发起来也不容易。人在懵懂少年时,往往叛逆,父母对自己刻骨铭心的关爱,多无动于衷。通常是自己成家为人父母的时候,才会真正回想起父母当年对自己的恩德。

第三,念师长恩。父母给予了我们身体,世间的师长教授我们礼义道德,而出世间的师长则带领我们修习佛法,滋养法身慧命。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离不开师长的教导,所以要时常念师长恩。

第四,念施主恩。这主要针对出家人而说。因为出家后,不从事生产、贸易,修道所需的生存条件大多是由施主来成就的,所以要感念施主恩。

第五,念众生恩。对这一点可能大家比较陌生,其实众生对我们恩德很大。在无量的生命长河中,每一个众生(包括六道轮回中的所有众生)都曾经作过我们的父母,都曾有恩于我。即便是从现实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如狗帮我们看家护院、牛为我们耕田种地、鸡给我们报晓,这些都是恩德。

前面五种因缘都是对外而言,是谈感念恩德,提出要知恩报恩。第六种开始,就面对自己来思惟的。

首先是念生死苦。无量劫来,我们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轮回于苦海。只有深念巨苦才能生起强烈的出离轮回之心,发起求生极乐之愿。

第七,尊重己灵故。要了知我们现前一念的灵灵不昧的自性,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平等不二,所以应当“尊重己灵”,尊重我们本具的佛性。

第八,忏悔业障。思惟我们无量劫以来业障深重,智慧浅薄,如果不真诚忏悔,菩提心的萌芽就被严重地遮碍,不能生发出来。

第九,求生净土。要思惟我们即便能够初发菩提心,但要圆成菩提佛果,在这个世间很难,只有求生净土才能顺水扬帆,快速圆满佛果,切实成就菩提心。

第十,为令正法久住,这里的“正法”是指佛法。

末法时期,法弱魔强。正法时代,教、行、理、果都有。即有教法,有修行,有证果;像法时代,有教法,有修行,证果少;到了末法时期,只有教法,修行和证果都谈不上了。

但佛法是靠人去弘扬的,如果真有一批发了大菩提心、真修实干的人,那么佛法也能通过这样的人来灯灯相续,发扬光大,正法也会因此得以长住在这个浊恶的世间。

最后这一条正好和开头呼应,第一种因缘是讲念佛恩,那么怎样才能报答佛恩?令正法久住就是最好的报佛恩。

这十种发菩提心的因缘,从感念佛恩开始,到自己闻法修行,报答佛恩,中间离不开父母、师长、施主,众生的种种施恩。我们通过一系列的知恩、报恩引发悲悯心,慈悲心,最后把菩提心的种子唤醒。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佛开示布施应有的三因缘

布施应有的三因缘(物净、心净、福田净) 布施,梵语音...

随顺因缘的求职观

有句话说:「毕业即失业」,就业问题经常是社会新鲜人...

达真堪布:发菩提心的要点

不管是修净宗的,修禅宗的,还是修密宗的,首先都要发...

遇到逆境就退失菩提心该怎么办

问: 弟子发的心总是在遇到逆境的时候,退消菩提心怎...

随缘自适,烦恼即去

在这个世界上,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总会有...

发起殊胜的菩提心

菩提心分为两种: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

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作种种事业

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故...

传喜法师简介与出家因缘

传喜法师简介 释净庆,字号传喜,一九六七年生于上海...

净土祖师们一生的总结

这句六字大经王具足圆融、圆满、顿捷。所以大家遇到这...

文殊菩萨出生时的十种瑞相

文殊师利菩萨出生的时候,由于他无量劫以来积功累德,...

一生最好是观拜一尊佛像,是这样吗

问: 有人讲一生最好是观拜一尊佛像,不要多了,多了怕...

怀孕的胎儿有缺陷该怎么办

问: 我和妻子都信佛,妻子怀孕五个月了,胎儿都能动...

拜佛有三层意义

一般人拜佛,多为追求财势名位及健康等利益,但是,有...

说诚实言--佛教戒规

在《佛说阿弥陀经》中,佛陀反复提到了诸佛说诚实言一...

化繁为简把握有限人生

聪明的人做事,将事情单纯化,所以增加效能;愚笨的人...

出家忧道不忧贫

出家剃度而修行,宗旨在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如果能...

不要随意干涉他人的发心

作为一个佛教徒,谁说一定要穷得叮当响?能够拥有就是...

法显大师历时十五年的西行求法之旅

大愿力行无胆怯 法显。昔在长安慨律藏残缺。 这是《佛...

六部位出汗预示着疾病

暑伏侵袭,出汗成了一件让人心烦的事。虽说请人吃饭,...

【推荐】佛教中开光的真正含义

开光,即便是在非佛教界人士那里也不是一个陌生的词,...

妙莲老和尚:大智大勇

一、舍小智小仁小勇 大家都知道佛法难闻、难遇,闻到...

大安法师:因果轮回是否真有其事

问: 因果观念、六道轮回是道德建设的必要前提,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