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宋代高僧圆通居讷禅师

2016/04/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宋代高僧圆通居讷禅师

庐山圆通寺居讷禅师,宋代著名高僧。梓州(今四川三台)人,俗姓蹇。相貌英俊,读书过目成诵。居讷禅师十一岁出家,十七岁时因背诵《法华经》得度出家,受戒后开始登坛讲经,因辩才无碍,深得信徒的欢迎,连当时的耆宿高僧也不能与之相比。当时有许多禅僧从南方参学回来,都劝居讷禅师行脚参访。于是,居讷遍参荆楚之间,却并无所得。后到襄州洞山,留止十年,因为读诵《华严论》有省。后来居讷禅师游庐山,因为道名远播,被迎请至归宗寺住持,后又迁圆通寺。

居讷禅师作为悟道的高僧,经常以机缘之语破除学徒妄想,以使他们心不外求,观照自心。有僧问禅师:“祖刹重兴时如何?”师说:“人在破山头。”又说: “一朝权在手。”说完居讷禅师便打学徒。此是以机缘语和击打弟子的方式来引导弟子,令其自悟本性。禅师认为:禅境不能以言说,若能言说便不是禅。

在禅门高僧中,居讷禅师不仅以禅风闻名,更以淡泊名利为人称颂。《禅林宝训》中专节介绍了圆通居讷禅师淡泊名利的感人事迹:松皇佑年间,宦官李允宁施舍自家屋宅创立禅院,禅院建成之后,宋仁宗皇帝赐额十方净因禅院。宋仁宗皇帝听闻居讷禅师的盛名,派遣李允宁亲持诏书请居讷禅师任净因禅院主持。居讷禅师毫不为名利所动,以目疾耳背为由,委婉地拒绝了。宋仁宗对他的淡泊名利之举更为敬重,请居讷推荐一位高僧住持,居讷推荐了大觉怀琏禅师前去住持。

有人问居讷禅师:“仁宗皇帝推崇道德,恩被泉石,你为何要推辞讷?”居讷说:“在下无德无才,滥充僧伦,目盲耳聋,幸而能在圆通寺安养晚年,饭蔬饮水,饱食终日,就是佛祖也不做,更何况其他的呢?况且先哲说过,盛名之下,难以久居。我平常以知足围乐为准则,从不为名闻利养所拖累,如果贪得无厌,到何时才能满足呢?”居讷禅师不被名利所惑,自甘淡泊,在佛教史上被传为佳话。《禅林宝训》中评价他说,“名是人之所欲,师今避之,可谓德备而节全矣,出家而成美器,善始也;道成而保令名,善终也,如斯众美,在师得之矣。”书中还引用苏轼的话来评价禅师“知安则荣,知足则富。”

居讷禅师不仅淡泊名利,而且非常注重德行修养。他认为僧众的品格修养比丛林制度更为重要。他说:丛林制度对于规范僧徒的言行举止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注重制度建设,而忽视了僧众的品格修养,即便有完善的制度,也难免有僧徒败坏丛林。

居讷禅师还对弟子谈论节义说:跛脚之人行动要靠拄杖,一旦失去拐杖,他走路就会摔倒;渡河之人要依靠船来渡河,一旦翻船人便会落入水中。由此可知,单凡在林下修道的人,应当守节义以自重,不可假权势以御人。如果假借外势以自重,一旦失去外援便有摔倒落水的祸患。

禅师说:从前百丈禅师建丛林,立规矩,希望改变末法时代的各种弊端。可是令百丈禅师始料未及的是,有了诸多规矩,反而使末法时代的很多僧人,打着清规的名义损公肥私,败坏丛林。虽然古代的出家人,大多巢居穴处,但人人自律。百丈禅师之后,修行者虽然住着高堂大厦,却有很多人违犯戒律,荒废道业。禅师由此认为,有没有道德才是佛教能否兴旺的关键。如果能持守道德,没有丛林制度,同样能修行的很好。没有德行,有制度也会造成丛林颓废。

居讷禅师还提出未雨绸缪的观点。禅师认为:做任何事情应当预为准备,才能做到有备无患。居讷禅师告诫大觉琏禅师说,从前的圣贤在信念还没有产生之前进行修治,在事情没有出来之前进行提防,这是因为事先有准备所以没有祸患。因此,设重门以守卫,夜晚敲木梆以震慑,使盗贼无从而入。居讷禅师还说,事情有准备做起来就容易,仓促地做一件事情就难以做的圆满。古代的贤哲之人怀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就是这个原因。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梦参老法师略传

梦参老和尚生于公元一九一五年,中国黑龙江省开通县人...

六根互用的例子

这以下引出六个现实的例子来作证明。我们看下一段,举...

江西青原山,有位降虎伏蟒的大修行人

导读: 释体光老和尚,俗姓袁,河南项城人,1924年4月...

少年时代的玄奘大师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少年时代,少年时代是萌发理想的时...

船子和尚与夹山禅师

这幅图描绘的是禅宗极为有名的公案,说的是唐代夹山善...

本焕老和尚戒期开示

各位新戒: 恭喜你们步步高升,为什么这么讲? 你们刚...

纪念本焕长老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好好修行

眼里要有大众的影子,耳里要有大众的声音,心里要有大...

净土宗三祖承远大师画传

一、祖籍绵竹 学道成都 承远大师(公元712802年),四...

帝释桓因修忍辱

过去,天人和阿修罗们常常为了争夺酒色而征战,这天,...

烧香拜佛不是行善事

记得五年前,我讲法让提问题的时候,有一位居士不停地...

马祖道一的棒喝脚踢

棒喝令开悟 从书中记载,我们可以想见马祖一定是身体伟...

净宗五祖少康大师一生的灵感奇事

少康大师(688 - 763)唐代高僧,中国佛教净土宗第五代...

海涛法师《累积福德与智慧的资粮》

一 1.佛法是有加持,但最重要的加持是由内心生起的,...

修无常观,破除对今生的爱取

前者思惟生死的过患,是改变对来生的爱取。而这里是改...

五个保健窍门,让你一生受益

一:放松精神,气爽身轻 养生和健身的关键是放松精神...

心田事不同,功德分胜劣

在禅宗里有一则公案:当初,达摩祖师从印度来到中国,...

气血和与做人

一个人要想身心健康,需要三大要素:运动、饮食、做人...

这种见解在佛法里是最危险的

我们修行的人,见、行两个是不能分割的。见,就是我们...

阎浮提众生的业感差别

阎浮提众生身口意三业能感得百千种报应。有现报,现世...

一只破水桶的启示

一位农夫有两只水桶,他每天就用一根扁担挑着两只水桶...

忙里偷闲亦在人,人生谁满百年春

忙里偷闲亦在人,人生谁满百年春。送迎毕竟无时了,悲...

佛弟子应如何正确看待疾病

问: 佛弟子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疾病? 慧律法师答: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