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如何得到佛菩萨给予的加持

学诚法师  2016/05/2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如何得到佛菩萨给予的加持

我们总是觉得祈求不灵验,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急求果报,有求之心太重。当自己被心中的期望填满时,怎么能够看到佛菩萨给予的加持和指示呢?

什么叫做“加持”呢?被加持的不是外物,而是内心。当我们因为外在的因缘而启发了内心的善良和智慧,就是得到了加持。加持,既要有佛菩萨之“加被”,又要有自己至诚之“受持”,才能感应道交,内因外缘缺一不可。犹如天上有月,地上有洁净平静的水,才能印现出明月来;若水混浊扰动,则月影难现。

心里真的有对三宝的至诚敬信之心,佩戴经咒、佛像才有加持力,若以戏笑心、轻狂心、迷信心、猎奇心、炫耀心佩戴,不敬轻毁,只会增长恶业烦恼。大多数人都追求外在的感应,却不知“加持”是由自己的信心与恭敬而来。

佛菩萨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具体的形象,寺庙里的佛菩萨像,只是佛菩萨的一个表现而已,是为了便于我们用得上心的一个帮助。佛菩萨是一个清净圆满的境界,我们对佛法有信心,就能感受得到佛菩萨的加持,而不是用自己头脑中幻想的佛菩萨来要求外在,这样本身就是用错了心。

要把一切境界,尤其是逆境都当做佛菩萨的加持,当做修行的最好机会。只有在困境、逆境、难境、苦境中,我们才有机会看到自己的烦恼、反省自己的过失、放下内心的骄慢、洗去表面的浮华,真实磨砺、成长,突破自己的生命境界。

佛菩萨的加持有许多种,有时并不一定以我们想象的面目呈现。对于大修行人而言,外相上的苦难往往是重罪轻报的显现。真正的修行人会明白,佛菩萨最宝贵的加持不是外在的果相,而是让自己面临苦难时更加勇敢,更加慈悲,更加清净。佛菩萨的加持不一定是我们自己想象中的方式。如果自己能把一切境界都看做佛菩萨的加持,就能发现真正的妙处。

当我们发现了自己的烦恼,战胜了自己的烦恼,就是得到了佛菩萨最殊胜的加持。智慧就是佛加持,烦恼就是魔加持。不要祈愿事事顺利,要愿自己能有勇气面对一切困难;不要祈愿人人称心,要愿自己更加慈悲对待所有众生;不要祈愿甜美的果相,要愿自己能坚持不懈的种正因。

菩萨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菩萨无境,以众生之境为境。所谓“随缘赴感靡不周”,当下的时空因缘最需要什么,佛菩萨就做什么。对整体而言,众生的业力福德因缘如何,佛法事业就呈现出何等面貌;对个体而言,只要至诚恳切祈求忆念三宝,佛菩萨就会加持回应。

有信心、希求心就能感得佛菩萨的加持,与佛菩萨相应。相应,凡夫怯懦的心会变得勇敢、染污的心会变得清净、愚痴的心会变得智慧、嗔恨的心会变得慈悲。所谓的加持,是借佛菩萨为外缘来启发我们自心深处的佛性。众生内心有佛性,佛菩萨为外缘,要靠信心、希求心为天线,把二者相连。

“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是凡夫”是教导我们事事反观自省,把一切境界都当做佛菩萨的加持,而不是用佛法去对照观察他人,却忘记了检点修行自己。这是策励我们向内用功,并非否定对众生的慈悲心。帮助众生、利益众生,是佛菩萨孜孜不倦的事业。修行,上求与下化都要有,不可偏废。佛菩萨的加持,不是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是帮助我们解决大事因缘,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推荐】只要问妄想一句话,它就完了

我们如果是从今生开始,那很简单,处理今生的问题就好...

心境决定你的处境

我们讲说心境决定你的处境。这句话一点不假。说我现在...

疗治众生的心灵疾病

《大乘宝云经》说:阎浮提内耆婆医王最为第一,令三千...

在「心念未起之时」用功

人的行为不是由因果决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心念决定的。...

阿弥陀佛的光明为何独摄念佛人

原文: 问曰: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

有些病交给佛来医

世界卫生组织曾公布:人类已知的疾病,大概有三万种,...

【推荐】圣严法师《心胸开朗,就不受环境局限》

有不少人常常觉得,自己的工作顺利,甚至事业做得也还...

「上根人」看电视,「下根人」进禅堂

修行,最主要一个根本的东西就是要有信心、要有道心。...

加拿大女主播晚期癌症放生获愈

二十年前,加拿大一位有名的服装顾问兼电视节目主持人...

出家人托钵意义何在

出家,乃出离俗家牵缠杂务之束缚,以期证悟无上菩提为...

菩萨遇到怨家该怎么做

现前难行,怨有情所现作一切饶益事故。 什么叫现前难行...

不求万事如意,只求万事如法

奉劝各位,在社会里边,不要热衷名利。名利好比过眼云...

持名念佛功德殊胜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观世音菩萨,...

业报有四个根本的原则

第一个是,业果是决定的。你造了善业的话,你感的果是...

富在福慧之中

在佛经中,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一位土财主,虽然非常...

【推荐】持诵准提咒的九品成就

念准提咒这些大概法师们都给你们讲过的,我重复一道,...

夏天不宜做这十件事

1、不宜坐木 俗话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夏天气温高...

大小乘经典对提婆达多的描述为何不一样

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则身与触,...

依止善知识的利益

修习依止法,能为学人带来哪些殊胜利益呢?《道次第》...

当今邪师的十九种典型表现

依止善知识乃修行之必须,但行者不能盲目随便依止。若...

众生堕三恶道中,佛菩萨为何不来救拔

问曰:若有十方无量诸佛及诸菩萨,今此众生多堕三恶道...

潇洒人生,坦然面对死亡

生命,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一切宗教、哲学、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