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不离菩提心供养

达真堪布  2016/07/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不离菩提心供养

普贤菩萨对善财童子讲:“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有的供养中,法供养最殊胜。“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第一,修行供养。“所谓如说修行供养”。佛不需要你供养的身体、受用、善根,佛之所以让你做这些供养,接纳这些供养,主要是拿这些来做利益众生的事。若是你真正修行了,直截了当地就弘法利生了。因为你修行了,第一个利益的是你自己,你相续中有佛法了,这也叫弘扬佛法。什么叫正法久住?正法要住在哪里?正法不是住在大庙里,也不是住在大殿里。佛法常驻,正法久住,应该住于众生的相续中。如果你修行了,相续中有佛法了,正法就久住了,这叫弘扬正法;你修行了,你相续中有佛法了,能息灭你内心中的烦恼,能解除你内心的痛苦,这叫利益众生。既有弘法,又有利生。

你相续中有佛法了,这叫正法久住,弘法利生直接就有了。你修行取得了成就,通过你的相续,通过你个人的努力,可以传播佛法,传播智慧,还可以帮助和利益众生,这样又连续不断地、恒常性地弘法利生了,所以法供养最为殊胜。如法修行本身就是一种供养,这是修行供养。

第二,利益众生供养。如果你修行了,有成就了,就能弘扬正法了,就可以利益众生了。这样你就继承了佛的事业,圆满了佛的愿望,那是佛最高兴的事了。对佛来说这是最大的孝顺。你也就尽孝了,也可以说是报恩了。

第三,摄受众生供养。摄受众生是什么意思?就是要接纳众生。正如《上师赞》里所写:无论是美是丑,无论是善是恶,无论是颠倒还是愚痴,都一样能以慈心、悲心去接纳,去度化,这叫摄受众生。要摄受的是什么?就是你最讨厌、最烦的这个人,最不想见、最不想接触、恨之入骨的这个人;就要摄受、接纳怨敌仇人、鬼神恶魔等这些众生。

“他对我太好了,对我有恩德”,然后就去接纳,这是自私,这不叫摄受。同修道友之间也是,稍微有一点点态度不好了,就再也不去见了,再也不去接触了,这不叫摄受。若是你想摄受众生,想接纳众生,就应该接受鬼神恶魔、怨敌仇人,摄受你最烦、最讨厌的这些人。

我们通常是对比较顺心、顺眼的,就想多看看,多接触接触;对不顺眼、不顺心的,就尽量躲避;对比较善良、比较慈祥的,就想多接触、多看看;对脾气不好、态度不好的,就躲得远远的,根本就不想见,不愿意接触。对比较聪明、比较有智慧的,如所谓的上师、大德,到处跑去见;若是遇到疯子、乞丐,就躲得远远的。其实,这些有什么差别啊?

对佛来说,摄受众生是最大的供养。因为佛会把所有的众生都视为自己身上的肉,佛会把所有的众生都视为自己的独子——家里唯一的儿子、唯一的女儿。当你去接纳他、度化他的时候,佛就高兴了:“这个人太好了。”尤其是你去接纳那些比较丑,比较恶,比较愚痴的人,佛就更高兴了。

第四,代众生苦供养。这种供养是最殊胜的。作为一个菩萨或一个修行人,应该将一切胜利和好处都献给众生,把一切恼害和损失都拿到自己身上。什么是自轻他重的菩提心?就是代众生受苦。我们现在就要学这种精神,要学习菩萨的精神,要学习佛的精神。不要害怕伤害和失败,不要总去希求胜利和利益。

要修一个平等的心态。胜利和失败都是一样的,有胜利就有失败,有失败就有胜利。利和害也是一样,有利益就有损害,有损害就有利益。什么时候你修出平等心来了,什么时候达到了那种平等的境界时,才没有分别。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都是相对法。无论是利益,还是损害,这都是相对法。有利益就肯定有损害,有胜利就肯定有失败。所以,这还是轮回,还是痛苦。现在我们要超越,不逃避失败,也不希求胜利;不逃避伤害,也不希求利益。平等才是真正的“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平等心修出来了,当下就“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了。平等心是菩萨心、普贤行。有普贤行,才能进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不要认为“佛的要求太高了,上师的要求有点太过分了,一切胜利和利益都要给别人,一切损害和失败都要拿到自己身上。这我可做不到,我只要不去伤害众生就可以了!”不是。你只不做恶,不伤害众生,那是小乘的境界。大乘要高出一层,不仅不伤害众生,还要利益众生。不仅利益众生,还要把伤害都拿到自己身上,替众生受苦。不伤害众生,是小乘;在不伤害众生的基础上,去利益众生,这是大乘。利益众生,将众生的痛苦拿到自己身上,自己的快乐给予众生,这种精神叫普贤行,是大菩萨的行愿。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推荐】因地时有菩提心的摄持,所以每个法都坚固

我们以前没有发菩提心,是活在个人的欲望中。我们为什...

静波法师:佛教的布施观

一、布施的意义与种类 布施,梵语dāna,意即布施。也...

供水的表义与方法

我们对诸佛所作的供养,可以有很多种,例如水、花、燃...

如何是在家信徒的布施之道

问: 如何是在家信徒的布施之道? 了幻法师答: 学佛...

半块饼干的布施

傍晚,一天的法会结束了,我们三三两两的在广场上散步...

布施时应避免的过患

我觉得很多城市里的人虽然具有慈悲心,常常都在行持布...

长者子的供养

过去在印度的舍卫城里,有位大富长者的夫人生了一个儿...

阿育王造塔供养胜缘

有一天,阿育王派遣使者前往觐见优波崛多尊者,告知国...

怎样才能见到佛

有一种传说,去五台山一定能遇到文殊菩萨。按理说也一...

不如法修行

有些人接受过灌顶,会念几种咒语,就认为自己在修密法...

布施才是最究竟可靠的亲友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很多亲朋好友,通过各种方式...

「不要」的功德

有一次,佛在外面化缘,得到了一个芒果。远处一个婆罗...

惑障、业障和报障

障碍,我们修行的障碍,一般说是愿消三障诸烦恼。三障...

行菩萨道必有护法神拥护

行至村中,忽遇一男子,手执文明棍,一见我面,碰统两...

【推荐】佛是教我们开发佛性,而不是强调个性

有一些人虽然学佛很久,但是时常都还强调自己的个性是...

有了标准,有了参考点,就有痛苦

一个乞丐的故事。在最初的时候,他只是每天坐在纽约地...

释迦古佛示现的启示

释迦牟尼佛是古佛再来,在娑婆世界这一期的示现中,他...

委曲求全算不算无我

我有一个朋友,某天受到家人一致地指责,他为了顾全家...

带有妄想的佛号,是否也算净土资粮

问: 如果说身口意念佛号,但都不能打住妄想,这样带...

佛号让地狱变清凉

佛陀证得无上的佛果以后,很多人跟着出家学道。在佛陀...

绝食求往生这样可以吗

问: 有一位女居士,因为婚姻失败,十分痛苦,不想活...

为何世俗的快乐会带动生死轮回的痛苦

我们每一个有情众生,在内心的深处都有一种天生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