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如何才能看到一念未生之前,即念头起处

达照法师  2016/08/1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问:请问师父,怎么样才能看到一念未生之前,就是念头起处。

达照法师答:要看到一念不生之前,首先要看见你的念。我们的念就像是客人,也叫客尘烦恼。实际上我们的念像尘埃一样的,一个念接一个念,念头很多,就好像很多尘埃起起伏伏。

佛经里面说这些尘埃就像客人一样。客人是来来去去的,来了马上去。我们的妄想也是一样,每一个妄想打出来以后,它马上就过去,过去了它马上又打了,好像客人来了一波接着一波,多的不得了。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到两点,第一,看清楚这些客人,这些念头到底是什么。第二,当你看清楚的时候,你不要理它,但知道它都会自生自灭。一个念头出来马上就灭掉了。前一个念头灭掉以后下个念头还没出来之前,在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背后的主人在家里等着,已恭候多时了。你妄想随时来了,随时又走了,但是主人却始终没走。

所以《楞严经》说:“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比如你打一个电脑的妄想,离开电脑实际上你就没有妄想了。所以说离前尘如果无分别性的,那就是你的妄想。离开电脑有分别性的,那就是你的真心。就是当我想妄想想什么,所有的这些想法,它自己过去了。当我们不想电脑这些想法的时候,你内在有一种有分别性的东西,它具有想电脑啊、想桌子啊、想其他的性能,这个东西它是永恒不变的,物来物现,胡来胡现,汉来汉现,有什么它就现什么,没有什么它就如如不动。所以说若离开前尘,还有你的分别性的是“即真汝心”,就是你的真心。

我们想看一念不生之前。也需要通过两步走:第一步是你先要看见你在想什么,你在念什么?第二步是当看习惯了以后,突然把你想到的那个东西忘记掉了,前面那个念头它过去了,后面那个念头还没起来,在这中间你一盯,可能就能看到一念未生之前,看到以后你要反复的看,反复的看,越看越熟悉越看越熟悉,才能认清什么是客人什么是主人。我们现在不是客随主便,而是主随客串,都是随着妄想产生各种分别和烦恼。如果是客随主便,那么客人就不做主了,你的妄想也只能是妄想,不会来干扰我们的主人公了。这就是要通过两步来实现的。如果你的妄想太多了,无法看清楚,那也可以通过念佛或持咒。三个步骤:先念佛或者持咒,只管念只管持,念的久了或持的久了,你的妄想就越来越少,妄念少了就会被你看见,久而久之,就发现没有妄想了,如果没有妄想,你就能看到一念未生之前了。这三个步骤都是可以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达照法师文章列表

失去了捞钱的机会,这些人真有智慧吗

问: 在这个没有钱万万不能的商品社会,一个人如果有...

看到莲华跟佛出现在空中,该怎么办

问: 请教老和尚一个修行上的问题,遇到了境界。如果有...

整个佛法的修学,都在修正我们的思想

当我们站在佛教的角度,来观察生命的时候,我们会发觉...

不发急三字,能办成佛之大事

参禅人,学成佛之大法,必立高上志,发宽大愿。幸我今...

生死凡夫有资格学楞严经吗

问: 我们生死凡夫有资格学《楞严》吗? 净界法师答:...

广钦老和尚的念佛开示

下午,老和尚在大殿外乘凉,传某师请示师父有关带业往...

精进念佛时身体会出现病苦,该怎么解决

问: 居士林昼夜精进念佛,我们一般参加的同修都会感...

为什么原谅他人过失是善法

问: 为什么原谅他人过失是善法呢。请一开示一下。 方...

参禅会出现的三种习气障碍

你在参的时候,过去的种种习气烦恼,就会在身心中翻出...

念佛时一直想着其他事情,这个该怎么办

问: 师父,平时念佛的时候,我是上班回来,晚上坐下来...

念佛的四个阶段

念佛法门,广大如虚空,清净无杂染,乃是释迦弥陀两土...

达照法师:把心门关起来

所以心是改变我们生活、命运的关键所在。要学会关心,...

吃水果也有大学问

入秋后,一批又一批秋季水果源源不绝地推上市面,而且...

修行不在于找「境界」

修行学佛,重要的不在于找「境界」,最主要的应是「自...

佛陀如何破斥心不在身外

我们看第二段的破斥。佛陀的破斥,是先安立一个例子,...

【推荐】在不坚牢中,求得牢靠的功德利益

过去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世尊教诫比丘:在...

妙莲老和尚《福慧双修》

今大上午有位中兴大学研究所的研究生来问我许多问题,...

佛教徒为什么不可以在佛像前随便坐

问: 佛教徒为什么不可以在佛像前随便坐呢? 答: 归敬...

七种食物可以帮助身体排毒

1、茶叶 茶叶富含一种生物活性物质茶多酚,具有解毒作...

遭遇中阴后他对佛法深信不疑

不少所谓的信佛人,其实是半信半疑、糊里糊涂在信佛,...

修行人着魔的主要现象

一、共修时的魔事 修行人发生魔事时会有那些现象出现呢...

念佛有什么规矩仪式和禁忌吗

天下事有定理,无定事,当以理定事,以事论理,俾合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