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印光大师  2016/09/2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原文】

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克论其要,唯戒定慧三法而已。然此三法,互摄互融,不容独立。而初心入道,则持戒一事,尤为要务。故楞严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是以如来初成正觉,即说梵网经菩萨戒。俾一切菩萨,并梵释诸天,与夫王臣士庶,若僧若俗,迨及娼优奴婢,三途恶道一切众生,同皆受持。是知此戒,乃如来炼圣烹凡之大冶洪炉也。良以六道众生,虽则尊卑贵贱,种种不同。而一念心性,尚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

但由宿世善恶各异,致使今生果报不同。如来鉴本遗迹,以故普劝受持。倘能依教奉行,则宿世恶业,可以顿消。现生福慧,速得圆满。初则了妄即真,次则唯真无妄。自可复本心源,亲证妙性矣。故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

又云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此如来金口为一切众生所保任者,可不信乎。无名居士宿植德本,笃修净业。欲令自他同出苦轮,选净土著述之切要者,辑为净土津要。既而又辑续编,拟以梵网经弁之于首。又以经文深奥,不易窥测。开遮持犯,难以解了。不有注解,实难普益。乃以清陈熙愿所节略之梵网经疏注节要见选。则若文若义,自可一目了然矣。

夫宏阐净土,何以首列梵网。良以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欲净其心,非持佛净戒不可。果能持戒,则贪瞋痴心,不发现行。戒定慧道,彻底圆彰。恒沙功德,无量妙义,不求自得,具现心中。所谓戒为法界,一切法趣戒,是趣不过。

况又加以真信切愿,执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则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相冥相契。现生固已心佛不二,临终不生净土,将何生乎。纵令根机陋劣,未能如是。而以严持佛戒之清净身心,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迨至临终,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即使带业往生,固已永脱轮回,高超三界。常时亲炙弥陀,自可速证法身。况已业尽情空者哉。

其有自诩高明,藐视戒律,及与净土,谓自性清净,有何善恶持犯自他净秽。但任天真,即如如佛。从兹口口谈空,步步行有。听其言,则高出九天之上。察其行,则卑入九地之下。生为法门之败种,死作泥犁之主人。

较彼带业往生者,尚天地不足以喻其否泰,况上焉者乎。其有欲现生亲得实益,临终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自可不虚所望矣。(选自增广·卷三·梵网经心地品菩萨戒疏注节要跋)

【白话文】

佛法象法界那样广大,象虚空那样究竟。但是若说其要点,只是戒、定、慧三法而已。然而这三法,互相摄受,互相融和,不能互相孤立。

初发心入道,持戒这件事尤其重要。所以《楞严经》上说:“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因此,如来初成正觉,就说《梵网经菩萨戒》,希望一切菩萨和梵释诸天,王臣士庶,或僧或俗,乃至娼优奴婢,三途恶道一切众生,都来受持。所以,戒是如来炼圣人,烹凡夫的大冶洪炉。因为六道众生,虽然尊卑贵贱种种不同,而一念心性却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只因为宿世行善行恶各不相同,致使今生所受的果报各异。如来鉴本遗迹,所以普遍地劝一切众生受持戒律。

倘若能依教奉行,宿世的罪业可以马上消除,现在生的福慧很快的可以圆满。开始的时候,了妄即真,然后是唯真无妄。这样,自然可以回复本有的心源,亲身证得妙性。所以说:“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又说:“你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做如是信,戒品已具足。”这是如来金口为一切众生所担保的,能不相信吗!

因为,要生净土,应当净自己的心。随着心净,佛土自然清净。要净自己的心,非持佛的净戒不可。果真能持戒了,那么贪嗔痴的心,不发现行。戒定慧之道,彻底圆彰。恒沙功德,无量妙义,不求自得,都现在心中。所谓戒就是法界,一切法都趋向戒,是趋向而不是超过。何况又加以真信切愿,执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这样,能念的心,与所念的佛相冥相应。现在生固然已经心佛不二,临终不生净土,生在哪里呢!纵使根基陋劣,没能这样。而以严持佛戒的清净的身心,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到临终的时候,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生往生西方。即使带业往,也已经永远脱离轮回,高高地超出三界,常常亲近阿弥陀佛,自然可以很快证得法身。何况那些已经业尽情空的人呢!

有人自诩高明,藐视戒律以及净土,认为自性清净,有什么善恶持犯,自他净秽!只任凭天真,就是如如之佛。从此,口口谈空,步步行有。听他的言辞,高出九天之上;看他的行为,卑入九地之下。生为法门的败种,死作泥梨的主人。跟往生的人比起来,天地都不足以比喻他们的差别。要想现在生就亲自得到实益,临命终决定往生净土的人,请从持戒念佛真实去做,自然可以不虚所望。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印光大师文章列表

挪用善款是否犯偷盗戒

问: 弟子每月都会代收善款,有时还挪用一些善款来应...

念佛法门乃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

一、佛法大海,信为能入 如来一代时教,智慧深广如大海...

【推荐】念佛人当如何面对病死之苦

念佛人有病,当一心待死,若世寿未尽,则能速愈。以全...

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影视剧中经常会听到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现实生活中...

净宗七祖-省常大师

1.生平 省常大师(公元959---1020年),字造微,俗姓颜...

净土法门的最关键之处是什么

问: 净土法门的最关键之处是什么呢?一心不乱的真实...

不能往生的错误方式,一定要注意

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与...

念佛人一天的修行

人的爱好、秉性、工作、家庭等千差万别,所立功课不应...

不必另择一所,家庭便是道场

劝人念佛修行,固为第一功德。然下而妻子兄弟,上而父...

念佛吃素转恶业大苦为小苦

汝何不明道理,一至于此。目疾发生,不知忏悔宿生此生...

何以念佛人多,真能了生死者少

佛所说一切法门,虽高深玄妙,圆顿直捷,皆须断尽烦惑...

这个荣耀,又有什么能再超过呢

原文: 莲之为物,虽出淤泥,体常清净。人能一切不着,...

和尚与法师有什么异同

和尚在古印度称师长为Upadhyaya,音译为邬波陀耶或邬波...

宣化上人:六字大明咒

唵嘛呢叭弥吽 这六个字,叫《六字大明咒》,每一个字...

学唱华严字母

华严字母很早就接触过,因为非常好听,所以自己特别喜...

如何避免刀兵劫——战争与和平的因素

我们人生,生存在这个世间,一种苦未了,一种苦又跟着...

真正的佛法不是消极避世

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

不受第二支箭的痛苦

佛陀对待弟子的态度,就如老师对待学生一般,但是佛陀...

慧律法师《清心语录》

◆生命的序曲是几声的哭泣,而终结郤只是一声的叹息!...

妄想起灭不停,正是轮回生死根本

佛言:见性学道难,尽世修行如毛,见性如角;今之学道...

净宗九祖-蕅益大师

1.生平 蕅益大师(公元15991655年),名智旭,号西有,别...

死心念佛,莫换题目

莲池大师,净土宗的第八代祖师。他早年是读书人,有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