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观想的供养能否得到真实的福报

德光法师  2016/10/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观想的供养能否得到真实的福报

很多学佛修行的人,初学佛的时候总是有所求的,或是希望家庭祥和、事业顺利,或是希望身体健康、诸事顺利,或是希望升官发财、名利双收,总之是追求福报。我们通过学佛可以得知,培植福报最根本的方式就是供养和布施,但是即便知道上供下施能够增长自己的福报,可是很多时候仍然舍不得,总想寻求一些不用真实付出就能获得回报的方式,比如观想献供。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观想供养是否可以获得真实的果报?

《贤愚经》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佛陀时期,有一位长者家中生了一个儿子,儿子下生之时,天降七宝雨,家中堆满了七宝。长者赶紧找占相师询问,占相师看了小孩面相,说这个孩子面相特殊,很有福报,不如就起名叫宝天吧。

后来这个小孩长大了,听闻佛陀圣迹,心怀渴仰之心,就随佛出家,当下就证得了阿罗汉果。当时阿难就问佛陀,到底是什么因缘如此殊胜啊?佛陀就给众人讲述了这个宝天比丘的来历。在毗婆尸佛时期,有一次僧众游行村落,当地有福报的居士就迎请僧众,广作供养。

当时有个人很穷,他很想供养,可是实在是没钱,就找了一堆像宝珠的白石头观想成珠宝,洒向僧众作供养,并且发大誓愿。当时的那个穷人,就是现在的宝天比丘。他以供养白石的果报,九十一劫中福报无量,多具财宝,衣食自然。而今世遇到我,并且出家证阿罗汉果。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要供养,要积累福田资粮,不见得有多少钱,有多大的福报,最重要的是发心要清净。如果有福报,但是没有恭敬心和虔诚心,那么这个“供养”能不能感召福报,还真的不好说。

有很多很有福报的居士,去供养寺庙或者供养师父的时候,态度不够端正,不是以供养的心态,反而像恩赐一般,这种发心就不清净。供养是为自己种福田,师父能够接受你的供养,应该感恩才对,只有发心清净了才能获得无量福报。说到无量福报,很多居士也许会有疑问了,这无量是不是溢美之词啊,供养得有限,收获的怎么可能是无量呢?其实佛陀时代就有人有这个疑惑了。

有一次,佛陀到舍卫国乞食,来到一个女居士门口。这位居士供养完佛陀,退到一边,恭敬站立。这时佛陀为她说法:“种一生十,种十生百,种百生千,如是生万生亿,得见谛道。” 意思是,种下一,可以生长至十;种下十,可以生长至百;种下百,可以生长至千,乃至生长至万、至亿……最终便能见到真谛。

女居士的丈夫不信佛法,听了佛陀的偈颂,心生怀疑,就说:“沙门,你也太言过其实了吧?区区一碗饭怎么能得到那么多的福报呢?”佛陀就问他:“你见过城中的尼拘类树吗?”他说:“我见过,那树高达四十里,每年能收获数万斛的果实,它的种子就如芥子一样,很小很小。”佛说:“那要播多少种子,才能长这么大的树啊?”

他说:“不用不用,只一粒种子而已。”佛说:“你太言过其实了吧?种一芥子,就能长到四十里高,得十万果实?”他说:“真是这样的。”佛说:“大地无知,尚能成熟如是果报,更何况以欢喜心供养佛陀一钵饭呢?这个福德,是无法衡量的。”这样一说,夫妇二人心开意解,当下获得圣果。

对于那些确实没有能力供养,一贫如洗的穷人,或者真正具备作意幻供境界的利根者,佛经中开许可以用土粉、瓦砾供养。当年米拉日巴尊者在山洞中闭关的时候,没有真实的供养,就通过作意幻供修行圆满了。米拉日巴大师之所以通过观想献供就可以获得圆满,是因为其达到了观想与真实无二无别的境界。观想和布施本质相同,但是在对境上有所区别。对境是佛菩萨,就是供养;对境是众生,就是布施。但是二者的本体都是施舍心,修的布施波罗蜜。

能达到无二无别的境界很难,贫穷到一点财物都拿不出也是很难的。很多拥有万贯家财的人舍不得拿真实的财物上供下施,反倒在家修观想供养,这实在是自欺欺人。作为普通人还是不要寻求捷径,好好得做真实的供养和布施。能有机会供养就尽量多供养,众生有求于你,就尽量布施帮助。

平时没有真实对境的时候,在家修曼陀罗法,也要尽量用上好的材质,能有条件用珍珠、玛瑙等真七宝的就尽量不用几块钱一斤的假七宝;能用大米的就尽量不用砂砾。《诸法集要经》云:“是心能作罪,亦能修福业。”供养、布施本身就是对治自己吝啬心的,如果在上供下施的时候还想种种方便钻空子,到头来骗的只能是自己。

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里说:如果依靠福德来成办事业,就如同阳光能普照万物,而不必依赖别的助缘;若仅仅依靠精勤来成办事业,则如同灯光照明一样,仍然需要依靠外力。所以,自身一定要有福德,否则,做什么事都会违缘重重。而积累福德最快的方式就是供养和布施,所以希望大家在上供下施的时候一定要怀着虔诚、恭敬和清净之心,只有这样,才能感召真正的福德!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四法供养为最上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曾经驻锡于过去四佛弘法之处拘深瞿...

福德与功德有何区别

问: 福德与功德有何区别,净业行人应如何修功德? 答...

修习净土法门是最上的福报

念佛人称之谓净土行人,净土行人必须要把我们净土这一...

真明白布施的道理了,就不会等

每个人的心是一块田,自己种什么,就得什么样的果。起...

有多大智慧,就得多大的解脱

供僧如供佛,你能至诚恳切恭敬,以清净心供养三宝,完...

如何供养出家人

僧者为众生之良友福田,所以称为福田僧,能令众生植福...

圣严法师:智慧与福报

有福报却不一定有智慧;若无智慧,福报本身也可能会带...

以生死大事为急

省庵祖师曾经写一封信给茅静远居士,师对茅静远居士这...

你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的眼里

幸福总围绕在别人身边,烦恼总纠缠在自己心里。这是大...

七难、七不净,四无常

1.凡人皆有七种不净,因而对自身不必过于执着,有这样...

六种往生净土发愿文

历代祖师大德依据净宗精要,针对行人根机,曾撰述诸多...

居士披僧衣,不但没功德反而有罪过

【原文】 圆顶方袍,则知三衣①,僧服也。发其首而僧其...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这个净土法门的特色,印光大师说是「他力门、果地教」...

似清风甘露的四句话

在《法句经》二零四章看到了四句话,似清风和甘露飘洒...

人生到底是苦是乐

佛教认为,三界没有究竟永恒的快乐,苦才是人生的主旋...

印祖文钞--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纲宗。忆佛念佛,实得道之捷径。在...

圣严法师《调整职场EQ的好方法》

现代很流行讲EQ,身为宗教师,我并不太懂什么叫做EQ...

鉴真大师东渡的故事

相隔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人民,素来互相尊重,友好相处...

人生有些苦连我们自己都意识不到

有的人说我一辈子感到很快乐,我没感到痛苦。其实,人...

济群法师《十善业道经的启示》

一、绪论 (一)、学习本经的意义 今天,我要讲的经典...

【推荐】何妨大肚包容

镇江定慧寺的弥勒殿有这样一副对联:眼前都是有缘人,...

教育是为了让孩子学会做人做事

早期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绝不是培养神童。教育,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