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心中若存这三种念头,将会招感三恶道的苦报

2017/01/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心中若存这三种念头,将会招感三恶道的苦报

昔日,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为比丘们开示:“世间人会有三种观想,是哪三种呢?所谓欲想、瞋恚想与杀害想。比丘们应当要知道此三种观想。如果观欲想,命终之后便会堕入地狱之中;假如动了瞋恚的念头,命终往生时,将会堕入畜生道之中,投生成为鸡、狗、蛇、蜥蜴这类的众生;若是起了杀害的念头,命终之后,就会成为饿鬼道的众生,身体恒常被猛火烧煎,苦不堪言。因此,比丘!心中若存有这三种不好的念头,将会招感地狱、饿鬼、畜生的苦报。”

“另外,还有三种观想,所谓出离生死之想、不兴害想、不生瞋恚之想。如果有修行人发了出离生死的想法,命终后将投生人中;假使有人不曾兴起伤害众生的念头,往生之后,自然投生天道成为天人;若是有人从不起杀害众生的念头,即能断除贪心、瞋恚、憍慢、嫉妒、悭吝这五个系缚众生的烦恼垢结,便于彼处证入涅槃。比丘!你们要念兹在兹,精进修行,时时专注于此三想,远离三种恶想。诸位比丘!应当依此学习,如是修行。”

当时,比丘们听闻佛陀的教诲,欢喜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三·地主品第二十三(一○)》

省思:

一念迷,即是烦恼;一念觉,即是菩提。凡夫与诸佛同具佛性,差别就在迷与悟之间。修行当要时时保持觉性,随处作主,遇境界时,心不起贪瞋痴等恶念,依四正勤之法,精进不懈,时时转念、提念,持之以恒,修戒定慧,发菩提心。方不辜负自己的灵知灵觉,也不辜负师长教化恩德,更不辜负佛陀法乳深恩。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当下一念是修行的根本

无明生死的根源就是当前的一念,就如同有人周游十方,...

少一个念头,则少一个业,多一个解脱

对任何事都能放得下,放下即功夫。平常就对任何事不挂...

改变外在的环境,不如改造我们的心念

从离苦得乐的一种心愿,推动我们去修学佛法。离苦得乐...

关掉生死业力的开关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前面是一个...

这样去念佛,即使堕于恶道也能往生

原文: 汝继祖母柴老太夫人事,已忘记。汝果真发孝心,...

心住在什么地方,对你会有很大的影响

我要提醒大家:修行人,你的心住在什么地方,对你会有...

阎罗王派到人间的五个使者

佛言。昔者为盐楼王。有弘普之慈诸堕罪狱者。王尽现之...

果真法师:心念转变病就能痊愈

科学日新月异,医学也随之不断进步,而人类的疾病却相...

难陀王与那伽斯那共论缘

难陀王是一位见识广博的聪明人,没有任何事能够难倒他...

庵摩果与臭井水

有位老婆婆带着蜜浆和水果出远门,她走了一段很长的路...

心中有春天,所见所闻无不是春意盎然

笔者有一位从事社工的学生,最近生活得非常充实。原来...

一念仁善顿改贫夭

裴度是唐朝人,年轻时,一贫如洗,在乡下的私塾中以教...

面对业力如何把握当下的自己

什么叫过去?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是我们生命无量...

妄杀群牛

俗语说:宁愿玉碎也不愿瓦全。就是说,自己得不到的东...

千劫万难生二胎 持名念佛现奇迹

随着国家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实施,在周围朋友、同事以...

日常生活的发心与行道

我们一般人学佛,目的是什么?图现前的利益,怎么样能...

道无可修,法无可问,起心动念,即乖法体

禅堂就是要见性,见性就是观心,能观心即是上定,若不...

修行路上的三个注意事项

1、不贪名闻利养:名利心是苦,平常心是道; 2、不在...

发心往生者,皆得无量诸佛护念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

懂得舍弃便是拥有

有些东西一旦拥有了就是负担,拥有的越多,负担就越重...

法供养的意义和种类

缘起作用不空、不错乱,每种供养都会得相应果报。比如...

日常实修的要径

一、出离心 虽然在世间,我们不很贪恋。既有这些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