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学佛的次第--信解行证

如孝法师  2017/02/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学佛的次第--信解行证

我们今天来谈谈学佛的次第,觉悟的次第,叫做“信、解、行、证”。大家学习与付出是为了什么呢?是想走一条菩提道,一条觉悟人生的道,这就离不开信、解、行、证。

一、信:

《华严经》上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信,如何发起呢?就是通过闻思。大家知道唯识这个理的话,就能够生信,并不是你主动地信或不信,而是你会发现,“噢,这个就是确实存在的一个规律。”万事万物,你把它上升到一种理论去观察的时候,它就是如此,“唯识所现,唯心所变”。

生活当中,生命当中,乃至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地球、一个宇宙,万事万物都不出这个范围,“唯识所现,唯心所变”,都是这样。这个理论如果你还不能够还原它,不能够圆融它,不能够解读它,那是因为你还没有理解到唯识深层的一种运作方法,这是你没理解到,而不是说它不对。

“唯识所现,唯心所变”,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地球人普遍使用,宇宙中也普遍存在。不在于你信不信,它就是真实存在的,不是你信它就存在,你不信它就不存在,从这个角度去思维我们能够生定解。

二、解:

智者无惑,我们到了这么一个年龄,都有一些人生经验。当有佛法这么一个很大的参照的时候,我们就会对人生有一种理解,对宇宙有一种理解,生活当中你会变得很踏实。那就是说,你已经从第一个“信”的层面超越到第二个“解”的层面。

三、行:

仅仅有解还是不够的,完全都不够。因为什么呢?理解它所缘的境界永远是意识的层面。意识的层面它给我们造出很多幻景,就好像一个金矿的矿石没有被提炼一样,它是金子没有错,但是它不能够制成任何的装饰品,它里面含了一定的杂质,当你想做成饰品的时候它会断,它会色彩不具足。总之不是你所想的那样,所以,从理论上、实践上有这么一个差别。

所以要怎么办?要行!佛陀说一个法,他的目标不只是要让你明白,而是要“由信起解,由解起行”。这是说什么呢?佛陀他所证明的这个规律,他已经在受用,现在的核心问题是你如何来受用。你如何会受用呢?你必须要行。

这个行当中也是无量义。南北朝至隋代早期,河南焦作净影寺有位慧远大师,他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角度,让我们去掌握佛法,他用了三句话:“入佛法中有三门。一教二义三者是行。教浅义深行为最胜。”

我们如何通过佛陀的教育体系发现生命的规律,如何从它的现象明白它内在的真实,这两个相比,叫做“教浅义深”。比如我们说一个名言——“光”。“光”是一个名言,“光”这个字本身属于“教”,“光”中的境界叫做“义”,所以这个“义”字当境界讲。所谓“言不尽意”嘛!所以说,我们中国人真的是非常地扎扎实实做人,非常地踏实实做事,而且他们对于子孙的关怀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境界。这是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它始终不讲怎么样建立国家的问题,而是讲怎么样建立你生命快乐来源的根本。

内圣外王的先贤大德,他们一直想给我们后人把这个家底储存起来,让子子孙孙都受用,这是中国人特有的。你看几大文明能够流传到现在,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前人的工作做得扎实,我们后人随时都可以拿来用,乃至于我们的思维模式都是这样的。

四、证:

“义”这个境界非常地难说。一个词有无量义,这就是法界的规律。一个名词有无量义,什么叫做佛陀给你的名词当中的那个“义”呢?那个叫做“如”,就是说,生命的根源,它是由一个最独立的原理形成的。那我们现在要想明白佛陀的甚深的东西,我们没有办法,我们只能够通过教,达到理解了,然后去行,最后求证。

最后所求的这个“如”就是“如所有智”。万事万物普遍的规律,时时刻刻每一个地方都能见到我们的清净心,见到佛性,不但没有生死之苦,而且就像太阳一样不断地照着每一个人,把每一个人的佛性点燃,把每一个人的潜能开发。这就是不得了的事情,这个火种,就是佛陀首先带到人间的。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很浇薄,但是火种在。我们通过唯识的理就知道,佛陀一整套的东西都在,这个家底都在。但是如果我们没有用对,只是简单地保留在信、或者解、或者佛法的一种生活层面,那就很可惜。你没有办法种下一个成佛的因——一个无漏的清净的种子。你种下的都是什么?本来你想种下一个“跑一圈为健康”的因,可是它来源于遍计执(遍计所执性,指对于无实体之存在,普遍地加以分别思量而起妄执之心;换言之,由于心识攀缘外境,而虚妄地认为心外有实体存在,称为遍计所执性。),得到的都是虚妄,最后你什么都得不到。而当你想要成佛的时候,你不想要的好处也会来,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原理。

成佛是一个概念,它代表所有真实的兑现,你不敢发成佛的心的时候,你求的必然是遍计执,你必然有一个怕的东西,怕的东西就在漏。所以你可能就是“跑一圈”,你的理念都不成熟,根本就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那么你会得到一个什么果?来源于虚妄,必然成就虚妄;来源于真实,必然成就于真实。你种下一个苹果树的种子,必然成就一个苹果树的果,最后结出无量的苹果,这个辗转相续,尽未来际永不断绝,所以一劳永逸!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我们学佛是为了什么

问: 师父晚上好,我们学佛是为了什么,了脱生死,家...

不要轻易地离开家庭,让家里生烦恼

问: 本人已六十多岁,念佛多年,但家人不接受,本人想...

如何锻炼我们的心

今天讲的题目是「锻炼心」,也就是讨论怎么来锻炼我们...

修行者为什么必须节制淫欲

从此大文第二,便显余义。一、明六天行淫,二、明诸天...

佛弟子平时自修的几种方法

一个人为什么要修行呢?主要的是训练自己意志坚定,如...

我的人生因佛法而改变

这个世界太没意思了 我是一家企业老板。企业经营茶叶生...

临终往生与佛法学得好坏有关系吗

问: 请问法师,临终往生与佛法学得好与坏有关系吗?...

圣严法师《共修与独修》

为什么一定要共修呢?只要够虔诚,难道不能一人随时随...

不随逐欲望就是修行

有些人他往往错误地认为,只要我们的所作所为跟佛法有...

佛陀成佛的过程

经云:现五浊刹,随顺群生,示有尘垢,沐浴金流,天案...

家里供奉的佛像一定要开光吗

很多人问我,家中供奉的佛像是否一定要举行开光仪式,...

学会闭嘴,意义非凡

在佛门里,有这样一个现象,对刚出家的弟子来说,师父...

把佛法的道理熏印在心上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既然知道这个妄想纷飞没什么用了...

志公和尚十二时颂

平旦寅 狂机内有道人身 穷苦已经无量劫 不信常擎如...

乾闼婆作乐赞佛

舍卫国中有五百位乾闼婆(即乐神),琴艺精湛,享誉四...

行善要趁早,求法要及时

行善要趁早,求法要及时,我请问大家:你们在这短暂的...

落实在动真格的行为中,命运就能改变

《了凡四训》,我想学佛的人大概都比较明白。这里我们...

图解手淫的危害

摘要: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面临着道德和欲望的冲突。特别...

古人修善积德改命的故事

一、孙泰 唐朝的孙泰是山阳人,少年时代从师皇甫颖,操...

人生只有使用权

我常说「人生只有使用权」。 当付出时就会得到欢喜,...

人生苦乐无常,如何保持平常心呢

问: 人生境遇,苦乐无常,如何能保持平常心呢? 索达...

「怨恨恼怒烦」是疾病来源

清末明初的一个老先生认为,一个人如果你在心性里面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