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学佛不要刻意去求感应

大愿法师  2017/05/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学佛不要刻意去求感应

学佛不要刻意去求感应。只要能够运用佛法转变凡夫的生灭心、妄想心,将之转化为佛陀的智慧与慈悲,学会转念的功夫,心与法相应,那么自然我们的心清净了,自然就会有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一天。好像无著论师求见弥勒菩萨一样,他的内在心相续一清净,刹那之间弥勒菩萨就显现在他面前了。所以我们一定不要刻意去求感应。

如果你内在的心没有清净,你一直只是刻意地去单方面地去求感应的话,往往就会给那些恶魔一个趁虚而入的可乘之机,就很容易着魔了。以前他们那些人练气功,我见过很多,我看那些练气功的身上都总是有一些负信息,练得久了,这个人脸色,整个脸都是青的。为什么?他就求这个感应、求神通,其实内在的心,贪、嗔、痴比一般的人还要厉害。所以那样你说他将来会去哪里?魔道、鬼道了。这算好的。所以这是很糟糕的一件事情。所以大家学佛首先一定要明白,关键是内在的心相续要清净。

我们明白了佛陀的事业他是任运无为的,是尽虚空、遍法界,遍满整个空间的,所以虽然现在我们没有明显的感应,但是我们一定要以我们的信解智慧力,来深信佛陀的慈悲智慧的大加持力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我们。虽然我们还没有很明显地体会到显现这种加持力,那只是因为我们内在心相续没有清净的缘故。因为我们的心水在摇摆的缘故,所以月亮的影子显现不出来。但是是不是没有呢?有的。所以要明白,佛陀的慈悲智慧的加持力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

我们的任何祈祷,乃至于极微细的起心动念,在佛陀洞然明白一切,明察秋毫的正遍知的大智慧之中,都能够无余地了知,在佛陀的大圆镜智之中都能够朗然显现。所以要有这样的信解力。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大愿法师文章列表

这就是学佛和不学佛的不同

我们如果这一生,单单只有这一生,如果没有未来的话,...

学佛先克己慎独

慎独出于《礼记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

为什么说佛教徒是快乐者

《联合早报》03年转载了路透社的消息说,佛教徒脑部扫...

学法第一步要树立正知正见

一、学法,第一步要树立正知正见 闻慧,闻到了之后要去...

学佛不为了生死,那是糊涂蛋

学佛,末法时期很乱,大家要用心简别邪正。学佛是为了...

学佛就是要出离苦恼

现在常有很多人来找师父开示,我问开示什么?他说他要...

背了二三十年的佛经,究竟叫你干什么呢

大家都读诵大乘经典,或者是忏悔,或者是礼拜,或者是...

谈感应

有些初入佛门的人对佛理的追求远不及对感应的追求。那...

学佛中常见的八种「病态」

一、煞有介事型 张口闭口,便是顶礼某大德;对人言必称...

五种夫妻类型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会成为夫妻,除了爱...

略述净土法门之殊胜

诸佛如来以慈悲利物为本怀。故示现人间,说无量法门,...

在高科技社会,为什么佛教能够获得广泛的信仰

和平和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两大课题。 所谓和...

养脑健脑的方法

古人主张博学强记,博学可以增强记忆,强记又可以促进...

净土宗的四个特色

净土宗又称莲宗,是中国传统八大宗派之一,唐宋以来,...

太多的外缘,会带动无始劫来的攀缘心

息诸缘务,有四意: 一、息治生缘务。 不作有为事业。...

文珠法师《人间佛教与现代青年》

佛教是属于人间的,因为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是降...

【推荐】六个方法可以忏除过去和现在所造的罪业

无始以来我们造了无数的业,逐一受报,什么时候才能成...

要赢得信任,诚实是关键

曹彬是北宋的开国功臣,他曾为周世宗的亲吏,负责掌管...

星云大师谈心经

第一讲 校长史密斯先生、教务长先生、各位女士、各位...

蔑视佛国往生,可谓欺天诳人

原文: 若一味说无相话以为高,则资性稍利者,看得两本...

赵州和尚的耳刮子

赵州禅师,与他的侍者文远对话: 师因与文远行次,乃...

佛像是否要开光才会灵验?

佛像落成后,择日致礼而供奉之,谓之开光。亦曰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