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儒释道10种修行,走好人生路

2017/09/1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儒释道10种修行,走好人生路

儒释道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学说,三家各有所长,各有各的境界。为了达到每一家的最高境界,先哲们又提出了可贵的修行方法,这些修行方法是我们学习的经典,成就人生大境界的必由之路。

儒家

存仁义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孔颖达说:仁是施恩及物,义是裁断合宜。仁义,本意为仁爱与正义。战国时的孟轲曾着重提出,汉儒董仲舒继承其说,将“仁义”作为传统道德的最高原则。宋代以后,由于理学家的阐发、推崇,“仁义”成为传统道德的别名。常与道德并称为仁义道德,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修慎独

所谓的“慎独”,就是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也能慎重行事;在别人听不见的时候,还依旧保持清醒。

独处时最能显现出一个人的本性,一些不经意的小动作往往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一些最微小的细节常常能够折射出一个人的灵魂。

最隐蔽的东西往往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同时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灵魂。

致中庸

儒家把“中庸”看成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中庸之道亦被称为中道或中和之道。

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做一个有用的人才,要在其位谋其职。

道家

守虚

《道德经》第十一章中 告诉我们虚和无的大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开窗户造房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虚首先是处世第一要诀。在待人接物的时候,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虚”的态度,就意味着有了博大宽广的胸怀。

虚也是修行的第一要诀。《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要达到这种与天地万物并生为一的状态,就需要在虚上下功夫。而这种状态其实就是体悟大道。

修行人如何体悟大道?庄子给出了两个很重要的方法:“心斋”和“坐忘”。本质上说,这两个词其实是一种方法那就是——虚的方法。所以庄子说“唯道集虚”。

只有虚能去除贪欲与智巧,扬弃它们,才能使心灵从纠结桎梏中解放出来,而臻至大通的境界。放下一切,故没有分别、烦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守静

《道德经》中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虚和静是儒释道的大智慧,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人生大智慧。

静,这是中国古人推崇的大智慧。《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静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气。静不仅是一种智慧,静还是产生智慧的土壤。所谓静生百慧。道家言:"灵台清静,静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

一个人内心不静,很难真正思考问题,做人做事也一定会骄矜、浮躁。安静的人会仔细观察中审时度势,更容易深入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感悟人生道理。

只有守静的人,才能发现生活中的幸福和美。浮躁的人、脚步匆忙的人总是会错过很多美好的东西。我们或许会经历人生岁月的蹉跎或道路的泥泞坎坷,但保持淡泊的处世态度,泰然处之,就能在纷繁中找寻自己的心的超然和安宁,不受世俗的干扰和冲击,人生也更豁然开朗。

守柔

话说老子八十岁寿诞的时候,大家都来庆贺。在古代,活到八十岁可以说非常少见了,有人向他请教长寿的秘诀,老子没说话,只是张开嘴让大家看,人们大惑不解,老子解释说:坚硬的牙齿都没了,而柔软的舌头却完好无损。”众人释然。

柔,这是老子最重要的处世哲学、养生妙法。柔,可以说是老子的第一法宝。老子赞美水、婴儿、女人(雌性),主要就是因为他看到了阴柔的力量。

柔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老子说,世界上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但是水却最能克制刚强。老子用了一个词非常形象:驰骋。“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柔的力量驰骋天下!

佛家

戒、定、慧,浅有浅的层次、深有深的层次,但是次第都是由浅入深,这代表了我们拓展生命以及提升命运免疫力的方向。佛法是无漏法,称之为无漏,就代表了它是一种生命的模式。

修戒

“戒”就是守法、守规矩、守世尊在一切经典里面的教训,我们遵守着去做。

戒的精神,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断恶修善,是戒的第一个层次;找到生命的自性和方向,这是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利益一切众生。这实际上就是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萨的“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

修定

定,是我们生命达到稳定的一种状态。它引导我们顺从自然的轨则,使身心每日都能得到滋养和成长,这是在世俗的“定”;而真正的“定”,它是对生命势能的有效管理。大家看我们百年的人生要吃多少东西、喝多少东西,实际上这都是对这种势能新陈代谢的沟通和管理。所以,定是统筹宇宙生命力的一门科学,它落于佛法上所说的缘起的部分;更重要的,定的秘密层面是对于精神的管理。精神是一切物质的统帅,人之所以矛盾,是由于精神层面出现了问题。而物质层面的矛盾相比而言不是很强烈,它们能在自然的法则之下,有秩序地流转。

修行最重要的枢纽就是“定”,“定”就是清净心。能在一切顺逆境界中修自己的清净心,不为人事环境所干扰、所污染,那你的道业就成功了。

修慧

慧是能够彻底了知和悟解万物本质的修行和技巧。一般说来,我们完全无法明了任何事物的本质。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若不是坚持己见,就是人云亦云;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完全不是真理。所以,佛教修行就包含了慧,其目的是为了彻底了解和洞见事物的本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人贵五品

第一品:认错 人常常不肯认错,凡事都说是别人的错,认...

三十岁后始觉悟

在人生最底层也不要放弃飞翔的梦想 我的人生几乎是从最...

八个人生经典问题解析

有个失恋的女孩,在公园里因为不甘而哭泣。一个哲学家...

遇事能释怀 人生才自在

古时一位老妇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生气。有一天她去...

如何看前途是好是坏

问: 师父,你好,能不能给看看我的前途是好是坏啊?...

如何面对这个不完美的世界

网友:师父您好!我是一名高三学生,有时候心情会很低...

在声色货利的前面,我们要能自制

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 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 ...

什么样的人应当来学佛

今天一件事情的反思,使我想跟大家说一说,关于什么样...

人间佛教不是庸俗化适应世俗生活的佛教

网友:感恩法师,请问在家人对于人间佛教的理念怎么做...

【推荐】把苦恼的根源找出来

【所言俗务纠缠,无法摆脱者,正当纠缠时,但能不随所...

忏云法师对戒杀戒淫的开示

还是都讲吃素好、戒杀放生好。祖师说:千百年来碗里羹...

你不节俭,这个家一定要败的

【居身务期简朴。教子要有义方。】 为人处事要常常有一...

节约时间的20个方法

1.对于过去失败或未做的事情不要有内疚感。 2.提醒自...

佛门敲钟的含义

佛门、佛事,钟用于祈寿、感化、超度众生。在一口佛钟...

信佛的功利色彩很浓,该如何引导

问: 如今信佛的功利色彩很浓,该如何引导? 济群法师...

功德最大的就是救命

阿弥陀佛。诸位有缘,大家吉祥。 今天这个机缘呢是刚刚...

丈夫有婚外情该怎么办,是否可报复

问: 丈夫有了婚外情,妻子该怎么办,是否也可报复?...

有什么方法能减少对名利的欲望

网友:师父,有什么方法能减少对名利的欲望? 学诚法师...

贪心的代价

在舍卫城里有一名叫须项的婆罗门,十分擅于农事。他总...

改造贫穷为富贵的方法

1、忏悔自己过去身体、语言和心念上所造偷盗的罪业。...

胡松年居士往生公案

信愿行三资粮中,愿是一个中间环节。当这种强烈的愿望...

圣严法师:顺境与逆境

工作中难免有顺境、逆境,很多人都怕碰到逆境,觉得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