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阿弥陀佛今天就来接引,我们会作何反应

2018/01/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阿弥陀佛今天就来接引,我们会作何反应

一、一个设问

如果阿弥陀佛今天就现身来接我们往生极乐国土,我们将会作何反应?是心无旁骛、一无挂碍地随阿弥陀佛乘莲西归,还是想要跟阿弥陀佛申请推迟一段时间,好安排种种未了事宜,又或者叶公好龙,完全手足无措,根本不想走了呢?

当这个问题第一次出现在我面前,我在几秒钟的欣喜过后,脑海中马上闪现出很多很多问题:父母、亲人会不会伤心,能否接受;工作如果停下来,需要跟很多人交接;还有自己的存款、房子车子怎么处理等等,一瞬间连很多早已淡忘的事都清晰浮现了。这时才发现,还有一件心事没有了,还有一个人想要再见一面,心中有种种眷恋陡然而生……不知道想了多久,这才一下子回过神来,不禁对自己会有这些想法非常失望。

作为一个多年修学净业、发愿求生净土的行人来说,我知道自己这样的反应显然非常愚痴,才知道自己还是如此地留恋娑婆世界五欲六尘,才知道自己欣求极乐的心悠悠忽忽毫不迫切。但值得庆幸的是,通过这样一个自问自答的过程,让我及早认识到自己还有种种的分别执著没有放下,这些都是以后往生的障碍。《念佛镜序》中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我们要提前为往生做好准备才行,千万不能被这些牵绊住我们西归的脚步。

二、学习放下

我们的一生,就好像是蝜蝂这种昆虫一样,从生到老,一路上不断地拣起那些我们以为珍贵的东西放在心上。亲情、爱情、友情;财富、名声、权势,我们想要的总是很多,在追逐这些的同时,又产生了无穷无尽的恩怨、是非,出演着一幕幕人生的悲喜剧。而我们所捡起的每一样东西,并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反而都将成为我们心灵的桎梏,染污着我们的真心。它们其实是世间所有痛苦的来源。

《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本)云:“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善恶变化,殃福异处。宿豫严待,当独趣入。远到他所,莫能见者。善恶自然,追行所生。窈窈冥冥,别离久长。道路不同,会见无期。甚难甚难,复得相值。”这才是世间的真相,我们割舍不下的种种,在临命终时终究还是无法留住。我们追求终生的成功和金钱买不到感情和健康,而感情和健康也会变质、会失去。得不到的偏偏最在乎,拥有的往往不珍惜。人生无常,快乐总是短暂的,而痛苦经久常存。眼前的安逸不是永远,就算眼下事事如意,也逃避不了死亡。死亡后,我们还能保证得人身、闻佛法吗?我们现在身处末法,浊恶充满,一念一行,无不在造作恶业。造作恶因,必感恶果。

这一生我们能遇到净土法门,是无比殊胜的因缘,是累劫的善根成熟,所以要珍惜,要在今生成就净业。同时,我们必须要学习放下,看破世情唯虚妄,一句弥陀作大舟。将身心安住在阿弥陀佛的名号当中,将世间狭隘的情感转换为智慧和慈悲,在声声佛号中恢复自性的清净无染、建立自性的依正庄严。

三、真信切愿

回过头来重新思考,我之所以还有那么多的放不下,舍不得,根源还在于对阿弥陀佛的信愿不够真切,包括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确实信,也确实愿,但就是惰性大,不精进。其实这问题的根源就在信愿上,没能真正认识到娑婆世界的众苦交煎,生不起迫切的出离之心。信愿之心是我们往生的根本,说起来很简单,但真能做到真信切愿的人,少之又少。

为什么会这样呢?依现代最前沿的心理学,一个人的意识的能力,据保守估量,只占他的潜意识(与佛教中的末那识及阿赖耶识相对应)的三万分之一。如果我们只是在意识中相信阿弥陀佛,发起了了信愿,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通过不断的自我暗示、观想,把信愿打进自己的潜意识,变成金刚种子,这样,才能挖掘出那三万倍的能力,助成我们的道业。

按《要解》中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这六信的标准,我们还差的很远。蕅祖云:“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信深愿切,必然促使我们勇猛精进。从哪里坚固我们的信心愿心?要多研读《净土五经一论》,多听法师讲经,多看祖师大德的注疏著作,真正去认识娑婆之苦,苦在哪里,阿弥陀佛用五劫思惟建立起来的极乐世界又乐在何处。认清了我们这个世界充满了短暂、无常、失去、痛苦的真相,还能不努力、不精进吗,还会留恋一时一地的舒适吗?

印祖云:“人生世间,具足八苦。纵生天上,难免五衰。唯西方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畏惧。人命无常,速如电光。大限到来,各不相顾。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于此犹不惺悟,力修净业,则与木石无情,同一生长于天地之间矣。有血性汉子,岂肯生作走肉行尸,死与草木同腐。高推圣境,自处凡愚。遇大警策而不愤发,闻圣贤佛祖之道而不肯行。是天负人耶?抑人负天耶?”以此愿与所有净业同修共勉。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十三岁长斋念佛,二十岁成就肉身不腐

民国蒋妙静居士,江苏常熟人,蒋炳坤的小女儿。生来聪...

信愿不真的四类净业行人

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

没有众生,一切菩萨不能成佛

一切菩萨成佛,他的依据就是众生。没有众生,一切菩萨...

用几十年的苦难,换取永远的解脱

人生的晚景是凄凉的,不管你是鳏寡孤独,还是子孙满堂...

昌臻法师《重温印光祖师偈语的体会》

一、学佛的目的,是真为生死。了生死的捷径,是念佛求...

如何把佛号念到专注不间断

问: 如何把一句佛号不间断地念到专注? 大安法师答:...

【推荐】往生净土不能存侥幸心理

大家要注意,不能看到《观经》中的下三品往生说,反正...

我们的安排,怎比万佛之王的安排

院子里的某邻居身材五大三粗,十分壮实,言谈举止十分...

广发菩提心,成就佛功德

佛功德不可量。究竟佛功德在何处呢?在我们心中,佛即...

念咒可以结手印吗

问: 念咒可以结手印吗?比如准提咒。 宏海法师答:...

找到你生命的根本

我们强调修行的法门很重要,你是拜佛,你是持什么咒,...

如何参究「念佛是谁」这个话头

念佛审实公案者,单提一声阿弥陀佛作话头!就于提处,...

济群法师:为什么要创造财富、如何使用财富

《中国商人》杂志: 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要创造财富...

生死长远,厌患舍离

佛在古印度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有一日,一位...

我们为什么会没有安全感

去年写过一篇关于安全感的问提,在和很多的居士交流中...

妄想本来就没有的

为什么要安住空性,佛法是先安住再调伏,因为你安住错...

爱得死去活来的,往往是前世的冤亲债主

从前,嘎达亚那尊者去化缘,看到一位施主怀里抱着儿子...

远渡重洋西行求法,舍身?为人师徒双亡

自古以来,中土高僧西行求法前赴后继、舍生忘死,最终...

包容二字重千斤

似乎,这是个计较的时代,分秒必计较、丝缕必计较、颗...

圣严法师《谁惹谁生气》

有些人认为自己内心没有问题,却又常常生气,常常难过...

谦虚不但可以避祸,也是求福的基础

现代有许多人不读经典,把《周易》当作所谓算命的书,...

不杀生的驱虫法

蚂蚁怕酸,蚊子怕辣,蟑螂怕香。夏天来了,小生命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