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身心愉悦的秘诀在于能够放得下

本源法师  2018/02/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身心愉悦的秘诀在于能够放得下

一定要从现在开始,就要用佛法的般若妙慧,把我们对这个世间所有执着的东西学会放下。你要知道,你执着于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你痛苦的根源;你执着于一件事,这件事就是你痛苦的根源;你执着一个物,这个物就是你痛苦的根源。

所以说你现在为什么会痛苦?你要思考,我在哪里比较贪恋、比较执着。要学会放下,现在就要学会放下,到了临命终时的时候你就会心无一切贪恋迷惑。

那怎么学会放下呢?需要有智慧。智慧哪里来?就是要经常深入经藏。我们每天都在做三皈依,“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我们还当愿众生深入经藏,自己都不深入经藏,三天不听经,佛法到天边。所以说我们现在很多人学习佛法,只是停留于佛法的表面形式。我们要真正的自己努力,要深入经藏,这个经藏就是佛法的智慧。

我们经常讲观自在,怎么才能得到自在啊? 《金刚经》里面讲有五眼,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我们用肉眼在看世间,看到的都是相上的东西,看到一切色上的东西,这个是看的虚妄之相,被它给迷惑了,产生执着。但是你要用佛眼去看世间,你就知道,乃至用慧眼,这个世间都是一个因缘合和的假相。

要学会看破,要放下,你有了这样一个智慧,你到了临命终时,乃至于现在,你活在当下,你也会心情非常好。到了临命终的时候,真正心无一切贪恋,做到诸根悦豫,就是我们讲的五根,眼、耳、鼻、舌、身悦豫,正念分明。正念是什么?念佛的佛号不要忘记啊。但是我们有很多人,到了临命终时,你看平时他念得很好,到了临命终时的时候他退心,这个是很多的。

为什么会这样?当然我们在后面会讲,因为贪生怕死,害怕死亡。所以每一次我们家里面送往生的时候,送到殡仪馆,我就跟他们讲,来到这个地方很多人都很害怕,为什么害怕啊?因为大家都害怕死嘛!

我们要知道,我们的生命不是说到了这个地方就结束了,到了这个地方是换一个样子,再重新出现,换一个样子就看你现在在做什么。

所以学佛的人对死亡不要害怕,那你有正念,正念就是我们要念佛,要到西方极乐世界,舍去我们现在这样一个业报之身,而且很自在的舍去,如入禅定,在那个时候,我们平时所念的这句阿弥陀佛,它与观音势至乃至于西方极乐世界的诸圣贤众,他们会示现种种的瑞相来接引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现在就要下功夫,将来到了临命终的时候,你能够很自在,预知时至,那你就修行成功了。如果到了最后我们还是很痛苦,还是放不下,那将来我们往生西方很难。

腾讯佛学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本源法师文章列表

永远快乐的保险你买了吗

现在,不少人为了安度晚年,都要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

脱离不了过去,就失掉了未来

大乘佛法成就清净之后,他要产生愿力,这个就是修假观...

人生无味,皮囊终坏

严澄。字道彻,江苏常熟人,文靖公严讷的儿子。年少即...

宣化上人:什么是乐

什么是乐我已经讲过了, 不争是乐,不贪是乐,不求、...

吾人所居之世界,具足无量诸苦

《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

如何找到真正的快乐

世界上的人人都想拥有快乐。但是,多数的人觉得快乐在...

心有满足,就是最大的财富

现今有些人物质富足、生活奢华,却始终感觉不到快乐,...

熏习这颗念佛的种子

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实际上就是个大染缸。如果我们...

站在本来就没有的角度来面对人生

依止空正见跟发心,他开始修行了。 第一个,安心如空之...

为什么藏族人不吃鱼

很多人好奇地问我:为什么藏民不吃鱼,是否跟信仰有关...

少吃肉的七个秘诀

想为地球尽点心力吗?从少吃肉开始吧! 「吃素救地球...

执着时再来对治,已经太晚了

这个颠倒妄想的形成,在《楞严经》它是有三个次第: 第...

沾到三宝的边,为何都能都成佛

【诸佛灭度已。供养舍利者。起万亿种塔。金银及玻璃。...

各种果蔬的营养功效

椰子 营养功效: 椰子汁液多,营养丰富,可解渴去暑、...

他「死于」53岁,但一直活到98岁

约翰D洛克菲勒在33岁时赚到了第一个100万美元。43岁时...

通过六个因素来理解烦恼的起源

通过六个因素来理解烦恼的起源:一、业的习气,二、外...

证严法师:人生最有价值的就是爱

△ 什么是人生最有价值的呢?就是爱。把牺牲当作享受...

人生是苦,化苦为乐

初步接触佛法的人都知道这句话人生是苦,但通常人们对...

体内有没毒,身体告诉你

在中医看来,我们体内有很多毒素,凡是不能及时排出体...

为什么说佛教徒是快乐者

《联合早报》03年转载了路透社的消息说,佛教徒脑部扫...

暇满人身之十圆满

获得暇满人身,除了八有暇之外,还要具足十圆满。十圆...

临终十念就是临终的十句佛号吗

以这种顺从本愿而产生的愿望的力量,在临终具足十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