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参禅的方法究竟是怎样的

徐恒志  2018/07/1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参禅的方法究竟是怎样的

禅宗一门是佛法的骨髓,但以心印心,原不是言语文字可以表达。过去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那时大家都默然不识,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互相默契。当时佛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咐嘱摩诃迦叶。”因此迦叶尊者是禅宗的初祖。中国的禅宗初祖,则是在梁时到中国来传法的达摩大师。自达摩大师传至六祖惠能,禅风鼎盛,那时悟入的方法,一般都是直接指点当人本心,使他明悟,往往只要一言相契,便直下承当,并不需许多言说。我们可以举下列几个例子,作为榜样。

二祖慧可曾向达摩祖师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初祖说:“将心来与汝安。”但心原是幻生幻灭不可得的东西,怎么拿得出来,所以二祖半晌说:“觅心了不可得。”初祖便说:“我与汝安心竟。”二祖从此有悟。

又像四祖道信,在十四岁时到三祖僧璨处求道,说:“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三祖说:“谁缚汝?”他说:“无人缚。”三祖说:“何更求解脱乎?”他便于言下大悟。

又像六祖教惠明:“摒息诸缘,勿生一念。”之后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也于言下大悟。可见古人是怎样简切和了当。

三祖的《信心铭》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黄檗禅师的《传心法要》说:“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见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又说:“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大珠禅师的《顿悟入道要门论》说:“但知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也。得无念时,自然解脱。”我们平时其实也常有这种无念境界现前,可惜一般人都随便忽略过去,顷刻之间又万念俱生,不曾一把抓住, “啊!原来就是你”,来亲自体验一番。我们知道心念既是有生有灭的东西,那么一定有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时的一段光景。当前念已灭,后念未生,这中间究竟是怎样的?假使我们能这样细细一参,去悟心一门,也就不远了。以上“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如果读者能当下体认,便瞒你不过。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禅宗一门,惟论见性,直指人心,承当便了,本来无所谓参话头与疑情,但后来由于人们妄想太多,根机日钝,不能直下见到,往往互弄机诈,说口头禅,因此祖师们才不得不各出手眼,教人以参看话头的方便办法。所谓参话头,就是把一向朝外奔驰的心念,回转来反照参看一句足以使人发生疑情的话头。对于这一话头,能越疑越好,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若疑情发不起,是因为发心不真切。)由于用这一极强的慧力来照顾追究,功夫严密而紧凑,自能得力不少。所以参话头,实是悟心的妙法。所参的话头,像“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如何?”“无想无梦时,主人翁在什么处?”“念佛是谁?”等。其中以“谁”字话头,一举便有,最易发起疑情。

参的办法究竟是怎样呢?虚云大师说:“如问念佛的是谁,人人都知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还是用心念?若用口念,死了还有口,为什么不会念?若用心念,心又是个什么样子,却了不可得。因此不明白,便在‘谁’字上发起轻微疑念,(“念佛是谁”四字,以“谁”字为重心。)切不要粗,愈细愈好,随时随地单单照顾住这一疑念,像流水般不断地照顾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动著它,疑念不在,要轻微提起。”

这里必须注意的,就是参话头并不是将话头像念佛一样,一句顶一句地念,也不是像猜谜语般,反覆思量卜度,研究道理;也不能有想开悟、求智慧等念头,总要将一切凡情圣解一刀两断!只是回光返照,全神贯注在这疑念上,勿间勿断,勿令驰散。妄想来时,由它来,不去理它,只以觉照的力量,钉住疑念。初参的时候,必定断断续续,忽生忽熟,渐渐参看纯熟,功夫成片,不疑自疑,这时尘劳妄想,也就不息自息。这样以长远心,追逼到山穷水尽之处,一旦瓜熟蒂落,一念顿歇,便能亲见湛然寂照的本性。然后从所悟的本体,起观照的力用,在一切生活日用上,锻炼打磨,能扫除一分习气,便增一分定慧;能消融一分境界,便获得一分自在,这样真可谓尽学佛的能事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禅与现代人的生活

一、大乘佛法核心智慧与慈悲 我们今天所在的这个地方,...

净慧法师: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

唐朝蕲州双峰山道信禅师,承璨禅师后。其信禅师,再敞...

珍惜当下的生活

清代宰相孙将鸣曾为资国寺题了这样一副楹联:浮生若梦...

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雪峰禅师和岩头禅师同行至湖南鳌山时,遇雪不能前进。...

依这个标准来看,你还是属于颠倒众生

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其实你修学什么样的法门对...

化解和对治瞋心的方法

瞋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负面心理,通常所说的生气、憎...

用此念佛法何愁不成功

念佛须念念在心,我们的念心,对阿弥陀佛的思念要好似...

香积厨中出高僧

禅宗历代祖师都主张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皆是修行,而并...

你的家庭是道场还是战场

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位,夫妻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长远、...

宁与君子结怨,莫与小人结亲

他们为了成办一件事,总在心里筹划盘算,但口中说出来...

【推荐】菩萨不怕老不怕死,但是很怕病痛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

世出世间之事不出于因果

我们以电波和影像来体会,有心念的电波发出去才会投影...

清点你的财物

《清点你的财物》作者叫黄云。如果早上醒来,你发现自...

明海法师自述出家的心路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缘,看了一本介绍弘一...

文殊菩萨十大愿

一、若有一切众生,所生三界,或我作他作,随缘受化。...

内心清净,病也会比较少

《正法念处经》中说:心清净故,血则清净,血清净故,...

植物也是生命,难道不是杀生吗

当我向别人阐述为什么我们要吃素的时候,最常遇到的反...

恶口一言,角长头上;伤人一语,尾生臀际

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讲到了菩萨的四摄,非常令人感动...

印光大师嘉言录--标应读典籍

● 大启愿轮,深明缘起,其唯《无量寿经》。专阐观法...

金钱的拖累

从前,印度有个婆罗门,他的家中生了一个男孩,长得英...

念佛机能够为亡者念佛吗

问: 师父慈悲!刚刚提到念佛机的问题,就是《地藏经》...

果公上人语录

一、要发心培福,有机会就培福,如去庙上带支好香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