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袈裟的由来与殊胜之处

皆仁法师  2019/02/2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袈裟的由来与殊胜之处

袈裟,梵语音译为迦沙曳,义译为不正、坏、浊、染等。因为佛教出家人所穿的法衣,避开青、黄、赤、白、黑五种正色,而用其他杂色,所以从色而命名为袈裟。

又因为当初那悲催的频婆娑罗王眼神不好,差点错把外道当作佛教出家人,于是跑去找佛陀吐槽。而佛陀和阿难尊者外出时,佛陀在田畔见到田相整齐,于是就制订佛弟子必须穿割截成田相的法衣,以示和外道出家人有所区分。

在佛陀时代,袈裟有三件,称为三衣,分别是大中小size的三种法衣。

大的称为僧伽梨,又称为大衣;中的称为郁多罗僧,又称为七条衣;小的称为安陀会,又称为五条衣。而在佛陀时代的出家人,平时是必须三衣齐备的。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因为北方气候寒冷,所以,法衣也有所改制,虽然田相不变,规制不变,但是中国的出家人会在法衣下穿着常服。

有些人以为出家人平时所传的海青广袖飘飘,就认为那是袈裟,其实,披在海青外面、具有田相的,才是袈裟。

记得有一次,有人曾经问起护衣要怎么护?其实律典里面已经明说了“护衣如护皮”。

啥意思呢?意思是护持三衣,就像保护自己的皮肤一样,去哪都带着不离身。

在佛陀在世的时候,三衣就是平常穿着的衣服,所以到哪都是要穿着的。

而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袈裟作为法衣,表法的功能大于实用功能。一般中国出家人披衣,都只是披七衣;至于九衣是在某些特别庄重的场合,比如讲经时才会披上;而五衣,一般披的不多。

而且出家人平时为了作务劳动方便,都是穿常服,没有穿海青披衣,所以护衣对于现代的出家人来说,就显得更为难能可贵了。

而我们当代出家人还能披着这一领大衣,就不能不提及虚云老和尚的功绩。虚老的年谱中曾经写着这么一段话:

“师(虚云老和尚)唤侍者一齐进来。师举目遍视。有顷。曰。“你等侍我有年。辛劳可感。从前的事不必说了。我近十年来。含辛茹苦。日在危疑震撼中。受谤受屈。我都甘心。只想为国内保存佛祖道场。为寺院守祖德清规。为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领大衣。即此一领大衣。我是拚命争回的。你各人今日皆为我入室弟子。是知道经过的。你们此后如有把茅盖头。或应住四方。须坚持保守此一领大衣。但如何能够永久保守呢。只有一字。曰‘戒’。”

所以,身为衲子就更应该珍惜身上的袈裟了。

记得在佛学院读书那会,曾经有一位学长提及自己出家的因缘。

有一次,她到路过佛学院,见到有一位师父穿着袈裟,身姿飘逸出尘,她当时就生起了一个念头:我也要出家,像那位师父一样!

听了学长的这段经历后,大家都在讨论:“是哪位学长功德无量,穿着袈裟在那里一站,就把这位给度了。”

穿着袈裟有何殊胜之处呢?

让我们翻开《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一起来感受一下:

“出家菩萨即不如是,随其所得不嫌粗恶,但怀惭愧以充法衣,得十胜利:

一者能覆其身远离羞耻,具足惭愧修行善法。

二者远离寒热及以蚊虻恶兽毒虫,安隐修道。

三者示现沙门出家相貌,见者欢喜远离邪心。

四者袈裟即是人天宝幢之相,尊重敬礼得生梵天。

五者着袈裟时生宝塔想,能灭众罪生诸福德。

六者本制袈裟染令坏色,离五欲想不生贪爱。

七者袈裟是佛净衣,永断烦恼作良田故。

八者身着袈裟罪业消除,十善业道念念增长。

九者袈裟犹如良田,能善增长菩萨道故。

十者袈裟犹如甲胄,烦恼毒箭不能害故。

智光当知!以是因缘,三世诸佛缘觉声闻,清净出家身着袈裟,三圣同坐解脱宝床,执智慧剑破烦恼魔,共入一味诸涅槃界。”

关于袈裟背后的故事,今天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都能从中得益。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教知识文章列表

八种后悔

过去有一位云居大师,曾经说过人事上的八种后悔,劝告...

【推荐】佛教中开光的真正含义

开光,即便是在非佛教界人士那里也不是一个陌生的词,...

信佛不依佛之教法,则佛性不能发挥出来

信佛不能依佛之教法去行,则仍不能将佛性发挥出来。 佛...

星云大师《佛教与生活之一》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承蒙曹永德和曹金慧芬居士...

吃肉就是度这些众生,这种说法对吗

余前至南京及湖南、湖北讲经时,闻有密宗传法法师每每...

佛像到底可不可以戴在身上

佛像到底可不可以戴在身上?佩戴佛像是什么时候开始流...

佛法宇宙观之四大部洲

这次我们再打通了整个欲界来讲,咱们作为人,在四土的...

在家佛教徒必读经典

人们往往用浩如烟海或汗牛充栋等词汇来形容佛经数量之...

「无事不登三宝殿」的说法从何而来

人们常说:无事不登三宝殿。无事不登三宝殿说法从何而...

在家居士怎样正确称呼出家人

关于居士对出家师父的称谓 所谓佛法于恭敬中求,身为一...

「佛」字的三种涵义

佛字是佛陀的简称,是Buddha的音译(如果用今天的汉语...

对因果应有的正确认识

世间法因为受到个人主观、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很难有绝...

中国现存的古代大佛【组图】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已近2000年时间,除了变成中国最大...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从佛法的角度看业力与命运

常有人问:佛教徒(或佛教)认不认为有命运的存在?答案是...

【推荐】我们之所以造业,就是认为身体是真实的

法藏比丘他知道他方世界的这样一个造恶业的原因,是由...

打猎的果报

隔壁的刘某吆三喝四,呼朋唤友,赌牌下馆子,拉帮结派...

三乘

佛教所说的三乘:即三种交通工具,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

法身当中的摄受愿力

我们要有一个观念:十方诸佛的清净法身是平等的,但是...

偷安一世,累劫难出

用修行和懈怠的苦乐来比较,来警策我们要精进办道。修...

只要这个业还没有成熟,你就有机会

业当然它有两种情况:第一个,它只是在酝酿当中,它还...

雍正皇帝与佛教

雍正皇帝与佛教 雍正自幼喜读佛典,广交僧衲,深通佛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