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唐代高僧百丈怀海禅师

宏海法师  2020/04/3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唐代高僧百丈怀海禅师

佛教传入东土以后,能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生生不息,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全靠一代又一代的高僧祖师高竖法幢,传灯不倦。

禅门有一句话,想必大家可能都听过,叫“马祖建道场,”丛林道场“百丈立清规。”他们是师徒二人,说的是师父马祖道一禅师和百丈怀海禅师,这两位都是中国佛教史上里程碑式的高僧。

因为当时佛教初传中国的时候,大家要知道遇到一个很大的障碍是什么呢?僧团在印度的制度、样态、生活方式,和咱们东土的文化水土不服。

你比如说在印度,出家人他是不耕而食的,就是不去种地,并且是不可以种地的,不织而衣的。就是你不要去刨弄日常生活产业,你有什么闲暇的时间来修道思维法呢?

但是到了中国以后,就受到很多人的质疑,甚至是抨击,在这样经过几代僧侣不断的调整,融合并进,那么慢慢的出家人才从居无定所的游化方式,转成了我们寺院丛林的共住规约。特别是到了马祖道一禅师的时代,也就是当时中国唐代的中叶,经过马祖的大力提倡和推行,中国佛教丛林的发展,开始具足了规模。

可能大家都听过,丛林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丛林就是树长在一起,他是一个比喻,比喻所有的出家人、僧众聚合在一起,共同的生活和修行。大家生活修行各有各的脾气,各有各的性格,怎么办呢?那么就像树木聚集一起了,相互直直的往上走,直心是道场,听常住安排,不能有自己的自私意见。

这样的话,就相当于草木只往上长,杂草就没机会生长的意思。他用这个来作为比喻,表示有法度、有规矩。这么多人居住在一起修行办道,必然得有方圆、有规矩。

那么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位百丈怀海禅师,他就是规矩法度的制定者。我们现在动不动就叫百丈清规,他对于寺院僧团的组织形式、执事职责,乃至佛事仪轨等等,都有很详细的、系统的,并且是极其合理的规定。

佛门里面有一句话叫“宁在丛林睡觉,不在小庙办道。”在大丛林里面,这种大的共住规约中,你完全就没有自我的发挥余地。那么对于一个修道人,佛教讲到破我执来讲,是一种最好的生活环境。

不晓得诸位有没有听过这样的有趣的事,说在丛林里边告诉你生姜是树上长的,你就认为是树上长的,也就是我们说的指鹿为马,你确实是马,明知道是鹿,不要想它,断自己的妄想,相续心,这就是禅宗的风格。

所以说到现在,我们佛教丛林还是遵循着佛戒、戒律,这是佛制定的,还有百丈禅师制定的这套丛林制度,他是佛教确实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怀海禅师是福州长乐的人,很小就出家,童真。当时正是时值马祖道一禅师在江西弘法,他就因缘所促使他去参学,成为他的入室弟子。当时在马祖门下他开悟了以后,开悟了以后,他就知道禅法的旨趣了,在师父的培养下就成了一代的禅门的宗师。后来常住在百丈山,也就是今天江西奉新住持弘化,所以才把他叫做百丈禅师。

百丈禅师不仅仅立法,而且自己对于法还是非常认真和负责的去行持者。他有一个著名的行为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今天没有随大家一起去出坡劳作,那么今天他不吃饭。他觉得功德没有,说搬柴运水无非是禅。

所以他在晚年的时候啊大家设想一下,一个老和尚很有精气神,然后领众在这样的一个清净僧团里面,跟大家一起去上山担柴,下田种地,然后念念还不忘佛教的智慧、观照,所以这样过着一种自耕自食的农禅生活。

后来他的弟子们不忍心他干这么粗重的活了,因为他不听劝,就把他干活的农具给藏起来,他就绝食抗议,说不干活怎么能吃饭?“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这样的一位禅门巨匠、丛林楷模,他给我们后人指引了一条什么修行路径呢?

他有一个法语,几乎现在都挂在天下丛林的课堂里边,叫百丈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头两条就是“丛林以无事为兴盛”,第二句“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大家要知道这是非常了不得的大事情,一个禅宗的大师,他来劝导大家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可见他明确的,而且写在这样重要的丛林要则的劝诫中,他内心非常明白学修净土法门的功德、殊胜、简易,但是快速成就,(要点)在哪里他一目了然。

所以他在制定丛林的仪轨中的时候,现在我们庙里几乎都是这样,比如说有师父生病了,那么大家一起为他回向,就会给病僧祈祷。

如果他世间住世的因缘还在,那么就希望他快快的好起来。如果他大限已经到了,希望他什么?直接往生极乐世界就好了。无非身为衲子本分。在死就往生,在生呢,住持道场,弘扬佛法。

所以说这样的大禅师已经为我们在抉择法门左右为难的时候,给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希望、方向,就是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佛驮跋陀罗尊者画传

一、初露神异 觉贤,梵语佛驮跋陀罗,古印度迦维罗卫国...

观身五境,禅修净心

观身如身,就是四念处观的第一个观法,也是最直接了解...

参禅的下手方法

老和尚慈悲,大和尚慈悲,各位班首师傅和各位法师慈悲...

不再为世间所囚缚

唐朝的曹山本寂禅师,是福建泉州莆田人,从小学习儒学...

入禅之门第一讲:什么是禅

今天讲第一个题目:禅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禅。这是个...

莲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画传

一、诞生丹阳,少诵法华 永明大师(公元904975年),讳...

参禅人的一念之差

我以前跟谛闲老法师学教,在他那里参学。听谛闲老法师...

海涛法师:高僧普劝戒淫篇

一、紫柏尊者 1.奇男子,须割爱。爱不割,则堕软暖魔...

善知识法与恶知识法

昔日,佛陀在舍卫城只树给孤独园时,对众比丘说:今日...

禅师们面对死亡时,是如何的呢

佛经中说,人死之时,四大分离,如生龟脱壳,痛苦不已...

把聪明转变成智慧

大凡立身处世,是最需要聪明和智慧的,但聪明与智慧有...

莫让「担心」成为「诅咒」

一位做电视企划与采访的年轻人,常常需要加班,日夜颠...

二十五个有趣的人生定律

1、苹果定律 如果一堆苹果,有好有坏,你就应该先吃好...

因果业报

有一位婆罗门长者,家财万贯,只有一个儿子,年满二十...

「法会」的原意究竟是什么

谈起佛教的共修活动,法会算是许多人认识佛教的入门砖...

吾人反省十二问

人,必须时刻躬身自省,才能过修德进业。以下十二个问...

「十方佛」是哪十尊佛

十方,梵语 dasa disah,巴利语 dasa disā。为四方、...

把每一天看成生命里的最后一天

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认为我们的生命一直处于倒记时中,...

一匹马带来的慈悲与忏悔

阿拉伯有位甲生意人,他有一匹非常健壮的马,一天当中...

一心三观和净土宗的临终正念有何关联

净土宗是比较特别的法门。我们一般人的修行是要靠自己...

什么是居士

居士意为家长、家主、长者、或有财产、或居家之士。原...

学佛就是把心顾好

假使心没有顾好,任它自赞毁他,就会堕三恶趣中。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