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助子出家,母得授记

2020/05/1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助子出家,母得授记

释迦牟尼佛告诸弟子:过去久远世时,有佛入城乞食,随行的众比丘弟子皆相好庄严,威仪端正。一位怀孕的妇人,适巧遇见,见佛及僧众仪容胜妙,心中暗自发愿:“若我所生为儿子,将使其成为佛之弟子,出家为沙门。”

妇人足月顺利产子,所生之子身相端正出众,妇人因此爱怜不舍,遂改变心意,无意让儿子出家为沙门;后来,又觉悟到不应如此,心里思惟:“我先前曾发愿,若所生为子,愿让他出家修道。如今我儿已生,身相端严异于凡人,并且出生后,令我身体安健,切不可因此眷恋不舍而违背当初的誓愿。”

此儿长至七岁时,家业中落,生活困窘。一日,妇人便携带亲手所作,可供两人食用之饭食,及出家人所需的三衣,手持澡瓶,带着儿子前往佛所。见到佛时,立即上前顶礼,禀白佛:“祈求您垂愍我子,让他成为沙门,于后得成道果,身形亦如同佛的胜妙庄严。”佛即应允。

于是,母亲即以所携带澡瓶的水为儿子净手,此时有九龙从瓶口出,吐水灌注于此儿手中;此儿净手毕,其母又将瓶中剩余之水洒在儿子头上,当水缓缓流过此儿头顶时,顿时化成华盖,以及众多珍宝装饰的宝帐,宝帐中有师子座,佛端坐于座上,微笑端视,口中出五色祥光,光照十亿佛土后,还回绕佛身,再从此儿头顶入。其时,小儿之母以所备之斋食供养佛,并供食其子,当下发起无上道心,此时,十亿佛土产生六种震动,弘化于诸佛土之佛皆现前。

佛接受小儿母亲供养后,诸佛与比丘僧众亦受小儿母亲供养,皆斋食饱足,但小儿母亲原先所备之斋食毫无减少;这位母亲见此殊胜之景,心生欢喜,与无数天人当下皆得不退转地。此时,小儿自然发落,成为沙门,亦得不退转地。

小儿之母向前禀白佛:“今日我所见,有三件奇特之事:我以澡瓶之水为儿子净手时,有九龙吐水,此一奇特事;将瓶中剩余之水洒在儿子头上,顿时化成宝帐,并有师子座,有佛坐于座上,是二奇特事;于时,佛微笑,口中光明从儿顶入,是三奇特事;请佛慈悲开示此三事之因由。”

佛言:“此儿于过后十四劫,必定成佛,是时,九龙当吐水浴金身,师子座、华盖、宝帐,及佛微笑,口中祥光从此儿顶入,皆是其时当感应之瑞相。”此母听佛授记后,倍加欢喜;佛并授记此母后世当为转轮圣王之母,至七百世后,其劫寿尽,登不退转地。

佛言:“那时之小儿,是我前身;我于今世,成就之功德亦如是。”在场的诸天龙神、一切人,听闻佛所说,皆得不退转地。

典故摘自:《佛说过去世佛分卫经》

省思:

古德云:“一子出家,九族生天。”出家修行,至心修道,弘法利生,续佛慧命,为最上报恩,父母宗族,同被其泽。为人父母难舍能舍,成就子女出家,也因为子女出家的因缘,学法、护法,走向成佛之道,为彼此互相成就的殊胜因缘。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古代父母对孩子的「七不责」

1、对众不责: 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要在众...

对孩子的成绩太执着该怎么办

问: 我总是太在乎孩子的成绩,放不下对他们的执着,...

劝君早办修行路,莫为儿孙做马牛

在明朝,有个人叫罗洪先,他特别有才华,二十多岁就高...

温馨漫画:母爱千千变

母爱是世上最无私的情感...

如何称呼出家法师的父母

问: 出家法师的父母、亲人,弟子应该怎么称呼比较好...

如何看待孩子的教育

问∶ 您认为对孩子的教育从您的角度该如何进行? 慧律...

佛经中的「狮子虫」是怎样的一个概念

狮子虫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概念?当佛说狮子虫的时候,譬...

要为儿女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佛陀,他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今...

福是种来的,不是求来的

过去有一个人问佛陀说:我身体一直很不好,我到处求神...

布施一杓饭汁,果报不可思议

芥子般的种子,能长出庇荫众人的大树。布施得福,因果...

一毛不拔

惨淡阴冷的阎罗殿里,阎罗王寒着一张紫绛色的黑脸,坐...

照见五蕴皆空

往昔,舍利弗尊者与五百位大比丘僧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

布施时应避免的过患

我觉得很多城市里的人虽然具有慈悲心,常常都在行持布...

圣严法师《遵守团体游戏规则》

问:人多意见也多,在道场里是否也一样呢?法师如何解...

不要只求顺缘,还要求点违缘

我从小就有很多的疑问,也喜欢问。长大以后去读书,老...

净土行人持净土宗外的经咒是杂修吗

问: 弟子每天的早、晚定课是诵《阿弥陀经》一卷,念...

恳切至诚念佛诵经,决定可以消除宿业病苦

世人病苦,多属宿世杀业所感。无论何病,若能恳切至诚...

每天一把葡萄干可以补血抗衰老

葡萄干又香又甜,是很多人都喜爱的干果。天津营养学会...

结了善缘,才能得蒙救度

《智论》里面说,一种可能,或可蚂蚁在自己的前面成佛...

「所求皆得」的药师佛

药师经字字珠玑,一字一句都有一个法门,重重无尽。如...

有四事不可轻视

释迦牟尼佛初证道不久,住在舍卫城郊外的给孤独精舍。...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十方诸佛是在果地上圆满了菩提心,我们业力凡夫是在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