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不必向外驰求,当知自性为主

憨山大师  2020/05/2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不必向外驰求,当知自性为主

吾人多在学地,其用力之功,不必向外驰求,当知自性为主,于此着力,不能顿见自性,当验习气厚薄,切磋琢磨,于根本处着力。譬如磨镜,尘垢若除,光明自现。吾人日用工夫,最简最切,无过于此。

故曰:学道之要但治习,习尽而性自尽耳。以其自性本明,更无增益,唯在人欲障蔽,贪瞋痴爱而为种子,沈湎其中,故为所困。是知困非穷困之困,盖为恶习所困耳。

孔子曰:不为酒困。此特被困之一端,凡厥有生,所困非一。不为诸障困,便称大力量人。

故学道人,第一先具勇猛根骨,如一人与万人敌,大似李广单骑,出入虏庭。吾人果于声色货利物欲场中,单刀出入,足称雄猛丈夫。以此言学,但于不困处便见自性,非是离困之外,别求学知之功也。

所以禅家言立地成佛者,乃顿见自性而已,非是别有一佛可成。佛者觉也,即自己本有光明觉性。能见此性,立地便是圣人。

到此则不见有生学困知之异,始是尽性工夫。此性一尽,则以之事君为真忠,以之事亲为真孝,以之交友为真信,以之于夫妇为真和。施之于天下国家,凡有所作,一事一法,皆为不朽之功业。所谓功大名显者无他术,由夫真耳。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憨山大师文章列表

物质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

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

【推荐】一念成魔,一念成佛

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叫做日用而不知啊!古人说:有一...

这世上谁能靠得住

亲人能靠得住? 兄弟姊妹之间为争夺遗产反目成仇,打...

消除傲慢与怯弱

人有时候心气太高,很傲慢;有时候心气又太低,很怯弱...

寂灭性中随饮啄

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 四大是地水火风,在...

真心跟妄心的差别跟过失

第一、安稳跟不安稳的差别: 当我们的心,住在五阴的时...

六祖悟道时的五句话道尽了一切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

正因为向外贪求,才把本来佛遗失掉

我们众生向外贪著、妄想执著这一切事物,在这一切事物...

7种美颜的食物

饮食养生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的养生方法,这就是食补,在...

【推荐】六道之中,情难长久

娑婆世界的我们,几乎每一个人都沉沦在是世情的罗网中...

看遍世间,无人不苦

人生本来就是痛苦的,但可以依靠佛陀宣说的方法解除。...

度过人生种种难关,要做到这四点

在寺院日常接待事务中,应酬最多的恐怕就是世人的种种...

古人是如何精进勤学苦读的

关于学习的重要性,我国古代学者有很多很好的意见。《...

阿弥陀佛给我们作了决定的承诺

师父慈悲,请问念佛行人如果在毫无准备的条件下,遇到...

诵持大悲咒的功德利益

大悲咒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大悲心陀罗尼、千手千眼观世...

业报有四个根本的原则

第一个是,业果是决定的。你造了善业的话,你感的果是...

我们忙的到底是什么

看过一则中国禅宗公案故事。 有一位公差,押解着一名...

佛家如何看待自杀

佛教虽然说有生皆苦,但并不代表佛教认同自杀。相反,...

大小乘经典对提婆达多的描述为何不一样

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则身与触,...

白毯与骆驼皮

我们在分分秒秒间,要把心照顾好;一切的行动要谨慎、...

海涛法师《谈供养袈裟与造塔功德》

各位大德:阿弥陀佛! 这期的会讯,让我们来谈一谈关...

妙祥法师:口业之过

《说僧过恶犯大重罪》早就应该学这个了。因为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