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如是发心名之为邪,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大安法师  2020/10/0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如是发心名之为邪,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

心愿的差别之相,在我们业力凡夫层面,真的是千差万别。而且凡夫都有一种作伪的劣根性,表现出来的,跟他的真实的状态,往往有偌大的距离,甚至恰好相反。所以这些,没有明眼善知识给我们清晰地点明,我们可能都是懵的,别说对他人的发心相状不了解,有时候我们对自己的发心的相状,都是懵的,自欺欺人。

所以,净业行人发心、发愿的差别之相是很多的,如果不加以一 一的指陈,那就难于选择,难于趣向。所以在这里,为现前大众“略而言之”,概略地去指陈,描述一下。

首先来看邪正一对。首先谈发的邪心。世间有一类修行人,这里不是指不信佛的,是指四众弟子,已经信佛了,已经开始修行了,就叫行人。他也从学佛开始,“一向修行”,或者是发心大就出家了,世缘还未了,他也居家修行了,包括四众弟子。

他修行 “不究自心,但知外务”。如果这两句话用在世间人身上,倒是很正常,本身我们的心都是往五欲六尘里面跑的,六入,产生六识。所以,为什么我们众生活得这么累,他都是往外跑的,很少回光返照。

那修行佛法,佛法是什么?就是心法。心法是什么?就回归到我们的自性本源,妙明真心。所以,无论是止观的方法,参究的方法,念佛的方法,都是要究我们自性的妙明本心的,这才是一个修行人的正路。

就像《楞严经》讲的,要反闻闻自性。原来我们的耳根都是闻外面的声尘,现在要旋转倒闻机,反闻闻自性,不是闻外面的声尘,要反过来闻自己能闻之性。这个能闻之性是什么呢?就是具足圆通常,就是那个坚固的本心,不生不灭的。你用这个不生灭的闻性,去不断地向内闻,断六结,证三空,寂灭现前,才能证到圆通常的佛性。所以,一定要反闻,一定要反念,一定要叩己而参,这就是究自心,己躬下事。

但是这一类人,他不是参究自己的心,他只是还是往外面去走,只知外务,到外面去做一些事务,所谓去干事业去了。那到外面去干那些无论是佛事还是世间的事务,这里面动机就很复杂了。

这里就提出有四种动机。或者他是“求利养”。利养,想得更多的物质上、财物上的回报。所以为什么经忏佛事那么兴隆啊?为什么在商品浪潮当中,很多寺院要搞商业,跟商家、跟政府合起来搞?这都是在求利养。于是一天到晚忙得脚跟不能着地,让他坐禅、诵经、念佛,没有时间。

南方的有些人都把寺院住持直接称为老板,挂这个牌位多少钱?然后就讨价还价。这都属于利养的范围。

“或好名闻”。有一类修行人,他可能对利养、财物不感兴趣,但是他对于知名度感兴趣,希望来点新闻报道,希望自己在镜头面前多亮点相,希望有更多人知道他,好名。

还有一种是贪求现世的五欲快乐。五欲,一般就是财色名食睡,或者叫色声香味触。现世间,他以修行人的面目,尤其有些出家人可能得点供养了,于是一定要穿好衣服,吃好的饮食,住好的房子,手表都得要名牌的,车子也是豪华的。这都属于贪求世间的欲乐。

还有一类修行人,他可能对前面三种的贪欲比较薄一点,但是他求来世得好的果报。今生是一个女人,通过修行,下辈子能不能变成个男人?今生好像没有当过官,通过修行实践,下辈子能不能当个官?今生做人道,能不能下辈子生到天上去?这是贪未来世的人天福报。

这简单举出四种。省庵大师目光很犀利,好像都是讲现代的修行人。

还有一些附法外道,那他们就更明显了。只要不是正法的,他是离不开名闻利养,离不开现世和未来的享乐的,他是离不开欲望的,这一定是邪的。所以,这样的发心,就是邪。一针见血。

相对应的,什么叫正呢?就是修行的动机,不是为了利养、名闻。一旦他求名闻利养,他一定是要频繁交往的,要搞各种关系的,要一天到晚动脑筋,要跟这个合作、那个合作的。但一个修行人真的是不求名闻利养,他就能淡泊下来,他就能宁静下来,淡泊才能明志。

他能不求今世和来世的五欲快乐,他就能少欲知足。一个修行人,还要穿那么好的衣服干嘛呀?还要吃那些营养品干嘛呀?他就能够把欲望降低。

实际上,真正向内心去走,他的欲望一定会低下来,他一定会过简单的生活。而且他在简单的生活当中,他怡然自得,他很快乐,他有法喜,他安贫守道,这叫少欲知足,知足就常乐。他把一切现世的这些福报,都布施给众生,自己过简朴的生活。

他这种修行,他的动机是什么?“唯”,就是唯一,唯独,就是为了了生死。后面会谈到生死轮回之苦,痛念生死无常。

这一生、这一世得到人身,非常难得,闻到净土法门,也难上之难,那一定要抓住今生的机会,今生一定要了办生死轮回的问题,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就为了证得无上菩提。

所以,在他的念头当中,就是唯一的这件事情,唯了生死,唯证菩提。这就叫好心出家,不是出两扇门的家,是出烦恼之家,是出三界之家,这才叫真出家人。

如果一个居士也能够这样做,实际上就像维摩诘居士在《维摩诘经》里面讲的,就已经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了,就已经是真出家了。这样的发心就叫正。

所以,这都是一面法镜了,法性的镜子,我们要照一照,我的发心是邪的发心,还是正的发心。如果原来比较邪的话,马上要把它正过来,修行就是为了了生死,为了成佛道,没有第二桩事情。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用殊胜的对境来修安忍

我们有时候会遇到这种情况,当自己在听法或者在打坐时...

【推荐】圣严法师《心的五四运动》

一、四安:安身、安心、安家、安业 我们要把佛法落实...

圣严法师:忙人的修行方法

有人问我,在忙碌的工作中,如何抽出时间来修行? 就...

不要让学佛的机缘得而复失

在六道轮回中的众生无穷无尽,每一个众生,包括地狱的...

于出入息中,精勤思维死想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有一天,佛告诫...

人生弹指有何欢

前段时间,和几个好友相约旅行。在途中,大家喝茶聊天...

别做佛教的油子

想学佛就明明白白地学,有智慧地学,不要盲目地学,这...

【推荐】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成长自我

智慧是如何得到的?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闻慧, 从听讲...

如何放松身心念佛

问: 弟子经常将佛号提在心中,唯恐丢失;同时时常谨...

临终时是否必须有正念才可往生

临终时是否必须有正念才可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提法本身...

用念佛机念经或念佛,作用是一样的吗

问: 请问用念佛机念经或念佛,作用是一样吗?特别是念...

净密双修这样是否如法

问: 末法时期净土法门是非常殊胜的法门,但有些居士...

阿弥陀佛涅槃后将去哪里

问: 未来际观音菩萨接阿弥陀佛的班,阿弥陀佛将去哪...

不贪非义之财,终感得一家骨肉团圆

明代时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东门外有一户人家,兄弟三人,...

妙用丝瓜治13种病

丝瓜味甘、性凉,入肝、胃经,有清暑凉血、解毒通便、...

念佛怎样对治昏沉散乱

大家来打佛七,在求一心不乱。《佛说阿弥陀经》上说,...

为何专说极乐世界?因为这个法门殊胜

容易跟特别难,这两者是绝对相反的。有的说很难,有的...

【推荐】把快乐的果报回向净土

我们讲到实相的义理。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

星云大师《怎样做个佛光人》

第一讲 台湾大学的师生,都自称台大人,在中国文化大...

人活着的意义是为了什么

网友:法师,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学诚法师:活着是为什...

济群法师:掌握八个修行核心

佛教经论众多,若无善知识引导,仅靠个人摸索,很难深...

念动百事有,念止万事无

性定魔伏朝朝乐,妄念不起处处安; 心止念绝真富贵,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