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念动百事有,念止万事无

宣化上人  2017/02/1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念动百事有,念止万事无

性定魔伏朝朝乐,妄念不起处处安;

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

我们为什么有魔障?就因为“性”没有定。如果性定,时时刻刻都是明明了了,清清楚楚。到了这种程度,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这时身心皆空,远观其物,物也没有了,身心物这三种都没有了,这时只有空理,依空理而起中道。这个中道,没有喜,没有怒,没有哀,没有惧,没有爱,也没有恶,更没有欲,在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感情上,没有波浪。那么在内没有妄想,在外也没有贪求,内外身心都清净,这种境界就是性定,性定就是中道的本体。

性定,就不会被七情的境界所动摇,坚固如金刚山一样。若是见喜时,你知道喜;见怒时,你知道怒,这就证明你还没有性定。或者境界来了,你就生一种贪爱的执着,或生一种憎恶的执着,这就是没有性定。

七情好像海中的波浪,若是白浪滔天,可能将船打翻;若是风平浪静,船就能平安抵达彼岸。修道人首先要将七情认识清楚,但不是知道七情的道理,就没事了,还要控制七情的引诱,调伏七情的作怪,如果不被七情的境界所动摇,那就是性定。

性定了之后,魔就降伏了,他不能再兴风作浪,扰乱修道人的身心。降魔之后,顺境来了也快乐,逆境来了也快乐,无论喜的境界,恶的境界,统统快乐。这种快乐乃是真快乐,不是被外物所诱的快乐,而是内心得到其乐无穷的滋味,时时在快乐,天天在快乐,忧愁、烦恼统统没有了。

性定魔伏就时时快乐,妄念不生就处处得到平安,所谓:

“念动百事有,念止万事无。”

若能不起心动念,身心自然清净平安,所以说:“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这是修道的圭皋。不要认贼作子,他会将你的财宝偷光;不要听魔鬼的话,他会欺骗你上当,你中他的诡计,便会吃大亏。不要和魔鬼的眷属做好朋友,他们只会陷害你,令你做些颠颠倒倒的糊涂事。

修道人要性定,才能反迷归觉,舍邪归正。时时刻刻正念现前,就没有任何的烦恼,事情来了,应付一下,不要存攀缘的心;事情去了,不留痕迹,心净如洗。要晓得“三心了不可得”的道理--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性定之后,才能破无明,显法性。我们一定要把无明破除,一定要把法性显现,这才达到学佛的目标。

明白之后,依法实行,才算是真正懂佛法了。如果学而不行,无论学多少佛法,无明烦恼还是一大堆,那也是无有是处,这样就算学到尽未来际,也得不到相应处,你真正智慧也不会现前,就算有点智慧,也不过是在皮毛上打转转,不是真的。

凡是在万佛圣城修道的人,要爱惜光阴,不可以浪费宝贵的时间,所谓“一寸时光,一寸命光。”我们在道场所学的佛法,要真真实实地躬行实践,不要敷衍了事混光阴,那就和道相违背了。学佛法最忌讳的就是有始无终,半途而废。我们若是中道自划,停止前进,就会前功尽弃,始终到不了宝所。切记!切记!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始有终,不要被外境所动摇而退失自己的志愿。发愿立志要如同金石,不要被逆境和不如意所摇动,而忘失菩提心。如果失去菩提心,这才是最大的损失。真正明白佛法的人,无论在任何情形之下,都保持菩提心,不会退转菩提心。

如果不懂修行的方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开始时很勇猛,终了时却很懈怠,那一切就不会圆满,为什么呢?因为“如是因,如是果”,因果是丝毫不爽的。学佛法,就要相信因果,不可错因果,更不可拨无因果,当知因果是万世不变的定律。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宣化上人文章列表

美好人生,从心做起

心,在佛教中有着最为丰富的诠释。认识自己的心,把握...

心灵环保

今天,我要和大家谈一谈有关心灵环保的课题。 环保是...

心住在外境的二个过失

古德有一句话说:【福德是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

无论粗细妄念,均须起灭随无而善护修

故无论粗细妄念,均须起灭随无而善护修。 妄念有粗有细...

让我们的心更开放、更宽广、更包容

我们学佛后肯定会与以前不同,在我们的生活中,佛法会...

看清内心的种种烦恼

人有种种烦恼,烦就是烦闷、烦扰;恼是恼乱、热恼。烦...

印光大师心要开示四则

修行应具坚定心 修行之人,须具决烈之心。任彼诮谤,...

心灵的营养

为了提高生活质量,现在大家都在讲究营养、讲究卫生。...

宣化上人:出什么家

佛陀虽为印度的太子,可是他对世间的富贵,深生厌离,...

宣化上人:畜生法界

畜生好贪,多而无厌; 将黑作白,是非莫辨。 前边所讲...

宣化上人:受苦是了苦

所谓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我们修道人为什么要修苦...

宣化上人:朝暮十念法

今天白天讲的持名念佛。这个念佛的法门,老年人也可以...

这样念佛才能得到真实利益

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以入道,念阿弥陀佛当然可以往生...

肯改过,就会有好的前途

春秋时代有一位贤相叫晏婴,晏婴有很多的榜样,孔夫子...

鹿头梵志的得度因缘

佛陀在罗阅城的时候,有五百位大比丘跟随用功学习。有...

从年轻时就要开始预防的7大疾病

美国公共卫生协会的GeorgesBenjamin博士认为,当我们还...

圣严法师《痛苦的发生与消失》

只要谈到佛教教理,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苦。佛教说...

慧远大师画传

一、出生书香,聪颖博学 中国净土宗初祖庐山东林寺开山...

圆瑛法师:多念几声佛

大凡人之修行与不修行,就在身、口、意三业分别。若身...

修行人的生活起居有什么注意事项

问: 修行人在生活饮食起居上有什么注意事项? 索达吉...

宣化上人:薄拘罗尊者的五不死报

薄拘罗是梵语,译为善容,言其这位尊者的相貌非常好;...

【推荐】观音菩萨是西方三圣,为何念他的名号不能往生

问: 请法师慈悲开示,观世音菩萨是西方三圣,辅佐阿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