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净土

宏海法师  2021/01/1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净土

问:请法师开示,您提到我们净土行人总以为自己有净土,但有可能我们实际上没有。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净土呢?

宏海法师答:在《净土决疑论》里边,印祖讲永明延寿大师的“禅净四料简”时,提到我们现在的一些修行人以为自己是个净土行人,但很多时候实际上是不标准的。依着印祖的开示,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什么是“有净土”。

首先,净土行人的“有净土”,就是你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发愿,这辈子一定要生到十万亿佛土外的西方极乐世界,要去见阿弥陀佛。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有一种知见叫“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类似这些理论你可以有涉及,有了解,甚至有一些解悟,但是作为净土行人,还是要把心重用在求生十万亿佛土之外的极乐世界,从相上来圆满地表达。也就是说,不管你道理懂多少,但是你的心理定式一定要在现实世界中信愿真切的求生极乐世界,这一生要在净土成就。

我们要真实的发菩提心,就是求生净土的求往生心。这时就不要再在比如“实无有法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样的的理论去分心了。要深信,深信就是要生起决定的信心,相信有净土,就像相信我们娑婆世界这么真实,看得见摸得着,一切影像历历在目,极乐世界也是这样的。

要发愿,发愿就是实心实意的这辈子一定要到净土去,跟娑婆世界只是了缘,绝不再结缘,而且要绝缘,没有丝毫的回旋余地。在此前提下,持佛名号,忆佛念佛,求生西方,才能叫有净土。

如果说你对娑婆世界兴趣还极浓,根本没有想走,或者听了一点儿心性、唯心、理体的理论,就在事相上发不起信愿求生净土之心,这都不算作有净土。所以万变不离其宗,就是有真信切愿,求生西方。

第二点,就是在信愿的真和切上来判断你是否有净土。真就是真实的,在娑婆世界,你越苦越难这个愿越真,你越富贵荣华,越顺利,春风得意,这个愿要越切,不要被这两种境界纠缠得忘乎所以。就是说,虽然有时候我们有信愿,但是不够真切,晃晃悠悠地敷衍行事,也不算作有净土。

第三点,一个有净土的净土行人,在具备了往生净土的真信切愿以后,还要面对自己一些根深蒂固的习气,真实用功加以对治。有些同修修行起来也能非常精进,但是对娑婆世界现前的因缘中,还是有一些偏执的贪恋,不能放下。这个顽固的执着就可能成为他最大的障道因缘。

最后一点,有净土的净土行人必须舍掉偷心,绝了自己的后路。这一点也非常重要。所谓的偷心、后路就是对自己后半生的现世福报,或者对自己来生还有很多欲求妄想。比如他希望还可以享受五欲之乐,还希望现实生活多姿多彩,乃至说来生出家弘扬佛法等等,这都叫偷心后路,都不能算作有净土。

所以大家要知道,彻头彻尾的有净土,真的要把娑婆世界的一切世出世间法都舍掉。就像印祖讲过的,你要把娑婆世界将来度化众生的一切愿望,都放到你往生以后再自然展开。在往生前,不要打这些妄想。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信愿具足的判定标准

这个信愿是理观,持名是一种事修;但是你实际在操作的...

宣化上人:老实念佛

「末法时代,一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以念佛得度。」...

大安法师:极乐世界是物质世界还是心灵世界

《大乘起信论》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我们...

皈依后还可以求道教法吗

问: 作为一个已皈依的佛弟子,还可以求道法吗?听说...

念佛人为何多是老头老太太

问: 念佛人多是老头老太太,年轻学佛人往往对禅、密...

圣严法师《别让鬼住在心里》

人为什么怕鬼? 原因是对不可知的事物产生恐惧,害怕...

净土行人如何分辨杂修夹杂

大凡修净土法门的人,最忌讳的是夹杂。我们在《无量寿...

真心究竟在何处?就在念佛当中

圣人、佛、菩萨跟我们凡夫的差别,就在一念之间。为什...

【推荐】坚固的妄想一定会破坏你的佛号

我们一般人的六根是向外攀缘的,很少人会自我反省,这...

蔡礼旭老师:夫妻间的相处之道

相同的夫妻之间,我们当初踏入婚姻的生活,其实也是为...

做命运的屈服者还是创造者

第一种、命运的屈服者。 他的心跟外境接触时心随境转,...

【推荐】唯识学从第六意识下手

我们要了解唯识的概念是这样,唯识学它不直接从第七意...

刚信佛时很灵,信久后为何就不灵了

有好多信佛的人,感觉信三宝很久了,却没有得到感应。...

心识如何生

问: 心识如何生? 正如法师答: 在唯识学中,所谓心...

阿弥陀佛的慈爱超过世间父母

我们都要去理解阿弥陀佛的心,弥陀的心就是大慈悲心。...

外在的世界究竟从何而来

简单地讲就是我们一念心性的随缘不变之体当中,个人的...

佛为长者说四种施

昔日,在舍卫国有一富可敌国的婆罗门长者,名叫蓝达。...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你的妄想的根被你拔...

茗山法师日行一善的神奇效验

慈,就是牺牲自己而施与他人之安乐;悲,就是同情他人...

五蕴--色受想行识

现在讲佛法名相,色受想行识五蕴,这是佛教基本名相。...

百岁奇僧预知时至,选定奇人继任住持

剃度出家在年龄上有何要求?一般说来,我国当前对于出...

巨人与蚂蚁

从前,在澜沧江边的大山深处,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