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证严法师《调伏人生二十难》第十六难,会善知识难

证严法师  2011/03/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佛说人有二十难,会善知识十六难;

良师益友善知识,普遍天地众生间;

开阔胸襟敞心田,世间声音皆良言;

缩小自己弃成见,会善知识有何难。

走在修行这条道路上,向前遥望,似乎是很长远的路,佛道遥远,想要追求真理,必定要很精进,就像走路一样,一点都不能停滞。

世间的路是用两只脚去走,菩萨道则是要用心去行。我们要观照自己的心,每天是否都能与道契合?我们的心念往往会脱经离道,向偏差的凡夫追逐,等到想再回头时,内心却已沾染许多烦恼。要去除烦恼心,实在是不容易。

学佛必定要懂得把握环境,常听人说「千里求师,万里求艺」,这是指古人要学一项功夫,往往要到很远的地方,才能见到愿意传授功夫的师傅。因为得来不易,所以他会很珍惜,因此他会很认真地把握时间,用心学习。

但是现在的人,很多东西都太容易得到,就不觉得有什么好珍惜。因此「道」在身边,道场就在我们周围,自己却轻易放弃了,这实在是很可惜的事。佛陀说「我们的心念,念念都是难关」,而学佛修行就是要时时过关,不能有所偏差,一念偏差,这个难关就过不了。

「佛说人有二十难,会善知识十六难,良师益友善知识,普遍天地众生间,开阔胸襟敞心田,世间声音皆良言,缩小自己弃成见,会善知识有何难」。说起来很简单,生活的周围无不存在善知识,佛陀却说「会善知识」是第十六难。

老子与士成绮

其实,良师是我们的善知识,益友也是我们的善知识,他们普遍存于天地众生间,而我们竟浑然不知。不只现在如此,过去在春秋时代也一样,当时的老子是一位道德很高的人,他的心胸宽大,思想非常超然,是一位了不起的道德家、哲学家,因此他的名声传遍天下。

有一天,有位名叫士成绮的学者去拜访老子,他常常听到有人称赞老子,觉得很好奇,难道老子的道德和学识果真如此超然?于是千里迢迢地找到老子的家。老子的居家环境很简陋,房子很破烂,看起来也很脏乱。

这位士成绮一看,心里就很不欢喜,开口就对老子说:「我听说你学识高又有智慧,是一位道德家,所以慕名千里而来,但是来到这里却很失望,你家简直是个老鼠洞,和牛、马、猪舍也差不多。我不知道这样还有什么值得让我请教的?真是失望!」

说完看看老子似乎浑然不觉,这位士成绮也就转头走了,回程途中,他的心却静不下来,一直想:「心里好像怪怪的,照理来说,老子的名望如此超然,我到他面前,为何觉得没什么特别的地方,而我用这么直接的话讽刺他,看他也没什么反应。如果说是我赢了,我应该很高兴,为什么反而觉得很空虚,这是什么道理?」

他再三思考。隔天忍不住又回去见老子:「奇怪,昨天我来请教你,对你这么不客气,说了一些话辱骂你,为什么你都没有反应,也不生气?」

老子很自在地回答:「什么是圣人不圣人?我早就将它当成一只破鞋,扔得远远的了。名分与我毫不相干,如果我是一个真正有道的人,不论你叫我牛、马或是老鼠,与我有何关系?这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当时士成绮听了内心很震撼,本来是坐在老子对面,赶快起来站到侧边,再也不敢正视老子。他低下头来对老子说:「我错了,我想要求道,竟然还在名相上打转。请你指教,到底要如何才能调伏这种虚浮的心念?」

老子就回答他:「你昨天来的时候,那种态度和眼神好像要找人打架似的,非常骄傲,就好比一匹在边地乱闯的野马,忽然间踩到陷阱,在慌乱中完全失去本性。其实,清净的本性就存在大自然间,如果你要学道,就要赶快回归自然的本性,这就是道。」

这段短短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得道的贤人,他的心境如此超越。而一个自以为是的学者,就很容易瞧不起人;这与受困的野马失去本性,又有何不同之处?

缩小自己弃成见

我们应该将放纵的心收回来,回復清净的自然本性,才能见道。如此说来,只要我们多用一点心,就能体会良师益友、善识,无不普遍存在天地众生间,切勿以外在的形象来判断一个人,要用清净自然的本性来面对普天下的事物。

下面是「开阔胸襟敞心田,世间声音皆良言」,生活中,要时时放开心胸,依照不同的境遇好好耕耘心田。就像农夫要随顺季节,加以播种、插秧,修行更要时时照顾好这片心田,这才一个「心田农夫」真正的本分。听听大地众生声,声声句句皆良言,心若清净,就能明白世间任何声音的涵意,无一不在对我们说法。

早上听到远处的鸡啼声,就知道昨日一天的时间又消逝了,今天又是另一个开始,我们的心该如何体念无常,如何精进不懈!所以,世间万物无不都在警醒我们。

心静下来,就能体会「三人行必有我师」,人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只要时时缩小自己,就能海阔天空,所以「缩小自己弃成见」,不要被自大的心理蒙蔽而对人产生成见,这样生活就会海阔天空。所以佛陀教育我们,要时时调好自心,人与人之间应时时以礼相待,不可怠慢。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证严法师文章列表

不计名利的人,才能抵达人生的顶点

美国一家雪山探险队准备公开选拔一批探险队员,探险队...

人生的锁链

人对于金钱、美色、权力都有欲望,这些欲望就像是一条...

劣根众生该如何修

问: 劣根众生应以上求佛道为要,下化众生随缘去做?...

世间四种可贵之人

佛陀过去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为比丘们开示:有四...

念生死苦,功夫才用得起来

大家念佛的时候要观想生老病死苦。生老病死苦,这四种...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有一次,孔子的一个学生子路向孔子请教如何侍奉鬼神也...

学道之人的五种心

憨山大师在《示马居士》法语中,以学道之人的五种心来...

人之一生,实同蜂之酿蜜,蚕之作茧

今日诸位发心来归依三宝,老衲甚为欣慰,诸位远道过江...

行菩萨道要谨防五种心魔

人与人之间慧性平等。身外境界的好坏是由分别智来判断...

证严法师:人生最有价值的就是爱

△ 什么是人生最有价值的呢?就是爱。把牺牲当作享受...

证严法师:信仰虽异爱心皆同

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在一起时,难免有彼此知见的差异。佛...

饮食要适时、适量、适度

佛教有「日中一食」,伊斯兰教也有「斋戒月」;两者都...

从禅修立场使得自我消融

自我是最难消融的,这是最可爱、最坚固、也是最讨厌的...

业力把东西暂时借你用

《摄波罗蜜多论》云:资财无常现可见,若能任运起大悲...

入一无妄,彼六根一时清净

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

生活跟修行不能分开

大家学佛,不可以将生活跟修行分两部分,其实不是的。...

受持五戒对净土学人的意义

受持五戒,它有两层意思,第一个如果你是修圣道门的,...

凡事不执着是否过于消极

问: 如果不执著的话,是不是会过于消极? 济群法师答...

真心究竟在何处?就在念佛当中

圣人、佛、菩萨跟我们凡夫的差别,就在一念之间。为什...

只要一念觉悟,佛就来了

大家平时都知道如来佛祖这个称呼,佛祖就是如来。那么...

十二因缘

一、前言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流转的...

海涛法师:念佛功德

1. 大行和尚将念佛总摄十种利益,何等为十? 一、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