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济群法师:供养的意义

济群法师  2011/05/0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一说到供养,首先想到的是初一、十五,许多寺庙都有给佛、菩萨上供的习惯;还有天天吃饭之前,我们都要供佛,所谓“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所以,供养也是修行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是表达对佛陀的尊重和恭敬。供佛并不表示佛一定要吃我们的东西,到时候你不供养,佛就得饿一顿肚子了,不是这么回事。供养是表达我们对佛陀的虔诚和恭敬,同时也表示我们对佛恩的报答!佛教讲“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师长恩是其中之一。佛陀是我们的本师,当然也属于师长的范畴。因为有了佛陀的出世,我们才懂得怎样去认识真理,才知道怎样修行,才知道怎样摆脱烦恼和痛苦,佛陀于众生有大恩德,我们粉身碎骨报答佛陀的恩情也报答不尽。我们除了礼敬、称赞如来以外,还要供养。

“广修供养”。从经文表面上看,虽然只说到供养诸佛,但是从经的内容来看,其实已包含了供养一切众生。广修供养不仅仅是供养佛,而且要供养世界上所有对我们有恩惠以及没有恩惠的人。如我们的父母、亲戚、朋友,凡是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都要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情去报答他们。佛教中提倡培植三种福田:一是恩田。对我们有恩的人,我们要知恩报恩,怀着一种感恩心,来报答他们的恩情。佛经里面讲:一个人能孝敬他的父母,此人功德最大。因此,一个学佛的人如果在家里连孝敬、供养、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都做不到的话,那你就不是一个好佛子。二是敬田。凡属于我们恭敬的对象,如师长、老师、善知识、诸佛、菩萨,这些都是我们的敬田,我们都要供养他们。三是悲田。悲田,指我们慈悲的对象,如那些贫穷的人、乞丐。他们缺吃少穿,生活有困难,需要人们帮助,作为学佛的人,我们要本着一颗慈悲的心,去同情他们,帮助他们。

佛教把培福叫种田。种田,就像农民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如果春天不播种,那么到了秋天,就一无所获。一个人的福报从哪里来的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有的人在一生中,任何好事都落不到他的头上,于是怨天尤人,说老天爷没长眼睛,不幸的事情总落到自己头上。事实上,运气好不好,并不是取决于老天爷,倒是与个人的福报有关,而福报来源于培植福田。广种恩田、敬田、悲田,通过布施、供养才会有福报。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无量无边的佛,每一尊佛的身边都有很多的菩萨海会围绕。这就告诉我们,我们供养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供养的意义,一是表达对佛菩萨的恭敬;二是培植福田,增长福报;三是灭除悭贪,灭除吝啬、小气。供佛,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克服小气。如果没有供养、布施心,舍不得把东西拿出来,将来会得贫穷的果报。

布施、供养是“存钱”的最佳方式,而且“利息”很高。一个人的财富不是靠拼命赚钱就能得到。而是靠福报,靠运气。供养、布施不仅能培植福报,同时也能克服自己的贪心和执著。一个人如果贪著财物,舍不得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就像银行里没有存一分钱。

人因为贪著的缘故,因此不能广修布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拿去送人。送人的衣服往往是过时的,自己不喜欢穿的,才会比较大方地送给人家,很少有人能把刚买的时装送给他人。再比如送人家电器,总是看家里那些用不着、用旧了的拿去送人,不会把刚买回来的大彩电搬去送人。为什么我们舍不得把最高档、最贵重的东西送给人家?那么,布施的本身也是在破除我们的自私、悭贪、执著和烦恼。

我们执著某种东西,这种东西往往就是我们产生烦恼的根源,执著是我们解脱生死最大的障碍!在佛教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过去,有一个禅师,他的修行境界很高,对任何东西都不会贪著。惟一使他贪著的是一个钵,因为这个钵是皇帝赐给他的。这一天,他感觉到寿命就要到尽头了。果然,阎王爷派了两个小鬼来抓他。禅师的功夫高得很,他往那里一坐,进入禅定的状态。那两个小鬼四处寻找,连个人影都不见,怎么也找不到他。护法神告诉他们说:这个禅师的修行境界很高,你们想找他是很困难的。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让你们见到他:这个禅师有一个钵,这个钵是他特别喜欢的东西。你去把他的钵拿来敲一敲,他听到敲钵声肯定会出来的,不信你们试试看。

无常鬼变成一只老鼠,在禅师的钵上跳来跳去,钵发出了响声,禅师马上从定中出来,他怕这个钵摔坏了!这时,两个小鬼一下子扑了过去,用铁链套住了他的脖子说:对不起,请你跟我们走一趟。禅师意识到钵给他带来了祸患,于是,禅师把钵往地上一摔,进入禅定状态,无常鬼又找不到他了。钵没了,禅师的命却保住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济群法师文章列表

为什么有的人一生尽享福

要富贵得先修供养,不布施怎么感果呢?为什么今生有穷...

用观想法来修供养,让有限变无量

我们知道三宝是众生的良福田,也就是是最好的福田。在...

做供养要具备这三个条件

做供养要具足三个要点:第一,福田清净;第二,意乐清...

什么样的布施能成就广大功德

云何菩萨其施广大?若诸菩萨于惠施中离娑洛想。 前面是...

佛誓断众生贪欲之因缘

世间狂逸之甚,莫过于贪欲,因此应当勤断贪欲烦恼。 《...

名称女的成佛因缘

佛陀在毗舍离猕猴河岸的重阁讲堂,一日搭衣持钵,带领...

有了得失之心,你就不得自在

人之所以不得自在,多数是因为得失之心,一般人若是有...

以恭敬心供养佛像的功德

前面是把佛像给造出来。有些人他来到寺庙的时候,这个...

盘点所剩的资产,看看何去何从

学佛,必须意识到人身的可贵。就像我们有一笔资金,应...

济群法师《佛教与人生》

看到定慧寺的弘法活动越做越好,听经的居士越来越多,...

用佛法智慧解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缘无所谓善恶,不粘著的智慧 《财富品质》杂志: 如何...

人生这笔账该算清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商者崇尚的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星云大师:生命如水

水有四德:沐浴群生,流通万物,仁也;扬清激浊,荡去...

印光大师提出的做人16字纲领

一、敦伦尽份 敦是敬重,相应,符合的意思。伦是伦理道...

十方皆有佛国,何须独愿西方

问:信行愿三,既闻命矣。但十方皆有佛国,何须独愿西...

非大悟大彻,无自由之分

贫者忧无财,慕富人之为乐,而不知富人有富人之忧也。...

把心放开,不比较不计较

一年轻女孩前来哭诉说:种种事情都不如意,感情、金钱...

因儒童的故事:结婚当天却出家

佛世时,有一位富家子弟,名叫因儒童。他结婚那天,请...

控制住散乱心,做自己心的主人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奥秘常常被人忽略,那就是如...

饮酒而不加节制,德行会越来越差

【莫饮过量之酒。】 这个莫字,就是劝我们这些事不可以...

海涛法师:处世格言

一 1.知足常乐的秘诀是懂得享用你所拥有的,并能割舍...

心安放在道上,龙天护法自然护持

修道的人,心要安放在道上,你有道,龙天护法自然护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