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印光大师:念佛实修法要

印光大师  2011/05/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一、选择称名

1. 禅宗

虽悟到极处,亲见佛性,仍是凡夫,不是圣人。

禅宗功夫,虽到大彻大悟的地位,以烦惑未断,犹不能了生死。参禅一事,非小根行人所做得到。

即使做到大彻大悟的地位,而烦恼未能断尽,则生死依旧莫出。现在人且勿论,即如宋之五祖戒、草堂青、真如喆,其所悟处,名震海内。而五祖戒,后身为苏东坡。东坡聪明盖世,而不拘小节,妓馆淫坊,亦常出入。可知五祖戒悟处虽高,尚未证得初果之道。

未证初果者,要常常觉照,方可不犯。如耕地,凡所耕处,虫离四寸,道力使然。虽以要命之威力胁之,令行邪淫,宁肯舍命,终不依从。

东坡既曾出入淫坊,则知五祖戒尚未得初果之道力,说什么了生死乎?

2. 密宗

密宗虽云现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决非博地凡夫之事。凡夫妄生此想,则着魔发狂者,十有八九也。是以必须专志于念佛一门,为千稳万当之无上第一法则也。

学密宗者,病在欲得神通,欲现身成佛。问之,彼皆谓无此念,实则无一无此念。以其倡导之人,先以神通吸动人,何能令学之者无此念乎?

学密而回向净土,固是正理。但恐不屑修净土,欲现身成佛,或致受病。我等但守净土修持,让一切人皆得成佛,以度我等,则何幸如之?彼七日即可往生,即可成佛,则遍世间人均可成佛。我等业力凡夫,当有无量无边的佛来度脱,何幸如之!且守我们本份,让彼成佛度我们,岂不更稳妥。

彼等若有危险,我此法门绝无危险。

若闻彼说的好听,不禁心热起来。成之则为幸,败则便成魔眷,实令人寒心。密宗之危险,孰非笔墨所能宣。祈死守净土修持,让他人通通成佛去。

3. 相宗

相宗,如果不破尽我法二执,则纵明白种种名相,如说食数宝,究有何益?

4. 教理

念佛修持,如服药然。

能明教理,如备知病源、药性、脉理,再能服药,所谓自利利他,善莫大焉。

若不能如是,但肯服先代所制之阿伽陀药,亦可愈病。 也可以以此药,令一切人服以愈病。

只取愈病,固不必以未知病源、药性、脉理为憾也。

5. 通家

通宗通教之人,每每不如愚夫愚妇,老实念佛者,为得实益。

学佛而不欲做大通家,专心致志于净土法门,可谓宿有慧根,具择法眼。

6. 圣智

念佛一法,唯死得下狂妄知见者,方能得益。

任凭智同圣人,当悉置之度外,将此一句佛号,当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

7. 实相

于持名识其当体实相,则其益宏深。

外持名而专修实相,万中亦难得一二实证者。

8. 观想

观不能作,称即获益。

于此谛思,知持名一法,最为第一。

二、称名仪则

9. 六字

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

如初念则六字,念至半,或将止,则念四字。

若始终不念「南无」,便为慢易。

经中凡有称佛名处,无不皆有「南无」,何得自立章程?

10. 专一

凡修持宜专不宜杂。若久修大士,缘境不妨宽广,境愈宽而心愈专一。

若初心末学,缘境若宽,则心识纷散,而障深慧浅,或致起诸魔事。

在凡夫地修持,固当以纯一不杂为本也。

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

念佛仪,虽文殊、普贤、地藏、弥勒等尚不加入,况其它乎?然此等菩萨,同摄清净大海众菩萨中。

11. 相续

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好念佛。

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

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

12. 守凡

在凡夫地,不得以法身大士之苦行,是则是效。

需知未得法忍之凡夫,心中当慕菩萨之道,其行事当依凡夫常理。

未证法身,必须调停得中,方可唯益无损耳。

13. 守愚

念佛之人,勿自仗聪明智慧,须抛之于东洋大海外。

念佛一法,最好学愚夫愚妇,老实行持为要。

14. 守实

修净业的人,着不得一点巧,倘或好奇厌常,必致弄巧成拙。若肯守平淡朴实家风,则极乐之生定可预断,否则,不生极乐,亦可预断矣。

少实胜多虚,大巧不如拙。

15. 守约

修持功课,随机而立,愈简愈妙。念佛之人,以省事为妙。若过为张罗种种行宜,或致疲劳。

16. 守宜

念佛岂有定章,但取适宜。法无定相,不可固执,亦不应泛滥。唯取得益合机为事耳。

念佛须音声高低适中,缓急合宜。若高声如赶贼之猛烈,始则心火上炎,或致吐血,以成不治之病。

朗念默念,两俱有益。然朗必不能久,多主于默,则不至受伤致病耳。念佛一事,当随个人的力量,随便出声、默念、大声、小声皆无不可。

凡同众修持,需按大家之精神另定。个人修持,须按个人精神为定。精神用极之后,不是退堕,便是受病。量己力为,则有益无损矣。

17. 妄想

妄想起时,只一个不理,便不会妄上生妄。

譬如小人撒赖,若主人不理,彼即无势可乘。 若用刚法抵制,彼亦以刚法从事。若以柔法安慰,彼必谓主人怕他,又益加决烈。二者皆是损多而益少。

只置之不见不闻,彼既无势可乘,只得逡巡而去。

18. 耳听

念佛要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从朝至暮念,从朝至暮听。比贪多贪快而含糊不清,功效悬殊也。

若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

19. 掐珠

掐珠不过为防懈怠,掐之有碍,则不必掐。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

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

20. 记数

念佛记数,是防懈堕。如无懈堕之心,不记亦可。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印光大师文章列表

善导大师:水火二河白道喻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为行者说一譬喻,守护信心,以...

大势至菩萨所修念佛三昧之内涵

我们看壬七,势至观根大。这个根大跟前面的根大是不大...

【推荐】依止真实信心念佛,才会把光明显现出来

我们手去摩头的时候,产生那个感觉是从哪里来的呢?看...

【推荐】只要能至心念佛,病没有不痊愈的

原文: 身乃招苦之本,厌乃得乐之基。宿因厚而现善浓,...

净土一门 九品往生

净土一门虽广摄诸根,咸登不退,而见佛久近,闻法大小...

【推荐】颠倒凡夫如何得到临终的正念

我们佛教的修学,相对于其他的宗教来说,算是比较多元...

我们要在临终之前做好两件事情

净土宗的修学,在大乘当中它最重要的特色就是佛力加持...

阿弥陀佛也是古佛再来

当释迦牟尼佛在讲了《法华经》之后,稀有难遭,极为殊...

《佛教以孝为本论》白话译

(圆涛法师白话译) 【原文】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

念佛能助一切事业得易成就

须知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念佛之要,在于都摄...

念佛功夫与往生的关系

一、念佛功夫与往生的关系: 阿弥陀经,所说简略。然生...

临终十念称名,即得往生

四十八愿中十念称名,即得往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西红柿的营养功效

西红柿的营养功效 1、西红柿,又名西红柿、洋柿子、狼...

星云大师:生命如水

水有四德:沐浴群生,流通万物,仁也;扬清激浊,荡去...

透过声音使心灵稳定下来

观世音菩萨由于修习《楞严经》的耳根圆通法门,证入诸...

一门深入,不要贪大贪多

将佛法与日常生活结合,来验证这个心,无非是训练心的...

睡眠者,昧略为性,障观为业

不定四者:睡眠者,令身不自在,昧略为性。障观为业。...

堵车时最不该做的事

堵车时最不该做的事 所谓放下执著,并非指不生活了,...

如何改变第八意识

问: 师父慈悲,阿弥陀佛!师父刚讲到第八识,最究竟...

海涛法师:处世格言

一 1.知足常乐的秘诀是懂得享用你所拥有的,并能割舍...

从改变自己开始

小琴觉得这个世界太虚伪了。在别人看来,小琴很幸运,...

怎么成就「一生补处」呢

一生补处,那就不是八地菩萨,等释迦牟尼佛的法都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