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圣严法师:如何能明心见性

圣严法师  2011/08/1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惠能大师谓惠明曰:「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又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即于此言下大悟。

这是说,六祖惠能传承五祖的心法之后,即离开五祖道场,去了岭南,而五祖座下有位将军出家的弟子惠明,追著惠能想把法抢到手,惠能跟他说:「你既为求法而来,那么,心中的一切念头皆应放下,不可向外攀缘,不要思量或善或恶,当这时候,看看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惠明用了这个方法后,当下就开悟了。

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练习,当境界在面前出现时,心中不要产生喜欢不喜欢、好或者不好、爱或是不爱等的反应,当作跟你毫不相干看待。事实上,未悟的人,当你的念头认为已是如此这般地不去管它时,你已经在管它了。不过,若经常用这样的方法练习,即使未必能够开悟,你的烦恼总会减少很多的。

如何能明心?

《忏悔品》中告诉我们有两种方法,能够达到明心的目的:

1.修五分法身:

修戒: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

修定:覩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

修慧: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修众善法,自心无碍,心不执著。

修解脱: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

修解脱知见:自心亦不沉空守寂,并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

2.修无相忏悔:

从前念、今念、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愚迷等罪,悉皆忏悔。

从前念、今念、后念,念念不被骄诳染,从前所有骄诳等罪,悉皆忏悔。

从前念、今念、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嫉妒等罪,悉皆忏悔。

如果修了五分法身的法门,还是不能明心,便是因为罪障太重,所以要修无相忏悔法门。《六祖坛经》告诉我们,要不断地使自己的心,对于善恶的境界,尽量不以自我的观点或自私自利的立场,产生反应。当你生起愚迷心、憍诳心、嫉妒心时,要不断地忏悔,愿这种种的念头不再生起,不再用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心,去判断它、执著它。

如何能见性?

《坐禅品》云:「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又云:「对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又云:「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般若品》云:「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令得见性。」「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又云:「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

又云:「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以上都是教我们如何能见性的办法。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没有远离这「五盖」,休想得定

修禅定的方法有很多种。按照佛教的禅定修法,不管修哪...

圣严法师《禅修的要领》

身心放松 禅修者的第一个条件,是把身心放松。 头脑放...

佛家禅语

△ 布袋和尚: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

修行应发三种心

从上诸祖教人参禅,虽有超佛越祖之谈,其实要人成佛作...

本来面目

智闲禅师是百丈禅师的弟子,饱学经论,后来参学师兄灵...

宣化上人:水清月现

禅就是静虑,当维那敲木鱼三下,我们开始静坐,就应该...

看星星开悟的禅师

那天和几位法师聊天,有人说道,除了世尊就没有谁看星...

达摩大师无心论

夫至理无言,要假言而显理。大道无相,为接而见形。今...

圣严法师《越看越是个美人》

爱美是人的天性,现代女性为了追求美丽,花费了许多金...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圣严法师:苦与乐只是主观的感受

行菩萨道的人,心中没有任何度众生的念头,也不计较自...

圣严法师《化危机为转机》

法鼓山所推动的心五四运动,是展现人文关怀最主要的重...

圣严法师:是梦?是醒?

佛陀说,人生如梦幻。尤其当生命充满著欢喜和快乐的时...

念佛如何对治妄想

不念佛时,妄想虽多,无由而知,非不念时无妄想也。譬...

超越善与恶的观念

佛经上把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分为清净的造作(净业)与污...

海涛法师:处世格言

一 1.知足常乐的秘诀是懂得享用你所拥有的,并能割舍...

让你了解素食的营养成份

吸收足够营养,提升生命力,最好多吃:瓜菜(例如红萝...

从心底至诚恳切念佛,才能感佛相应

我们修行要了生死、成佛道。首先我们要发长远心、精进...

印光大师开示持戒与念佛

一、持戒与念佛的关系 1、三学为学佛修净之根本 戒、定...

了凡四训:改造命运的窍诀

前 言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了凡居士写给孩子的四篇家...

怎么成就「一生补处」呢

一生补处,那就不是八地菩萨,等释迦牟尼佛的法都完了...

虚云老和尚《佛教律学入门》

甲、叙言 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