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济群法师《出家人应当具备哪些素养》

济群法师  2011/12/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作为出家不久的年轻僧人ˇ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ˇ必须逐步培养起ˇ应的素养。如是ˇ才能成长为合格的僧人。否则的话ˇ即使在寺院生活几十年ˇ往往也只是光头俗汉而已。虽然我们外在的形ˇ与在家人有所不同ˇ但仔细考量一下ˇ我们的观念、行为和在家人究竟有多大差别呢ˇ僧众乃人天导师ˇ我们不仅要在行为上具足威仪ˇ更要从内心培养起堪当这一重任的品质。这就需要通过学佛、修行全面改造自己。ˇ

时常听到人们感慨当代出家人的种种不如法ˇ我告诉他们ˇ出家人也是人ˇ也是从芸芸众生而来ˇ不可能立刻成为圣贤。在座的每一位ˇ包括我自己在内ˇ都是从社会走进僧团。我们往往带着社会上形成的错误观念和习气来到佛门ˇ若不能以佛法改造自己ˇ虽然剃发染衣ˇ有了不同的包装ˇ内容却是依旧。可以说ˇ仍是十足的在家人ˇ甚而比某些高素质的在家人更世俗。ˇ

既然我们已经选择出家这条道路ˇ就必须认识到这一身份的内涵和意义ˇ以此造就自身品格。那么ˇ出家人究竟应当具备哪些素养呢ˇ我谈几点ˇ和大家共同勉励。

一、发心

关于发心ˇ大家可能觉得很普通。在佛教界ˇ“发心”二字多流于空洞的口头禅ˇ很少引起我们的重视。事实上ˇ它正是学佛的核心所在。无论是修行还是成就ˇ最终将落实于心行。ˇ

在这个世间ˇ我们会有很多追求ˇ也会经历很多事情。一般人关注的只是外在的名利、事业、情感ˇ一生为此奔忙追求。作为出家人来说ˇ初衷虽是出离世俗生活ˇ但受社会大环境的影ˇˇ很多寺院也在走ˇ商业化ˇ使不少出家人忙于事务。在这一过程中ˇ我们究竟以怎样的心在做事ˇ是关键所在。ˇ

每个人的心行ˇ来自无尽生命的延续ˇ包括我们成长中的积累ˇ也包括无穷过去的积累。生命中ˇ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就是我们的心ˇ一切痛苦和快乐皆根源于此。我们之所以痛苦ˇ是因为有一颗封闭、痛苦的心ˇ之所以快乐ˇ是因为有一颗开放、安ˇ的心ˇ之所以贪婪ˇ是贪心在指使ˇ之所以嗔恨ˇ是嗔心在发作ˇ之所以处处为自己着ˇˇ是我执在作怪。如果我们对社会充满关爱ˇ那是来自爱心和悲心的力量。

不同的心ˇ会带来不同的人生结果。心灵的负面力量ˇ如贪心、嗔心ˇ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当我们起嗔心时ˇ首先伤害的就是自己ˇ只有在付诸行动后ˇ才会进而伤害到他人。当我们起贪心时ˇ则会ˇ入无休止的追逐中ˇ即使拥有再多ˇ和无ˇ的欲望ˇ比ˇ仍然是微不足道的ˇ仍然会因为不满足而沮丧。我们有怎样的心ˇ就会有怎样的追求ˇ带来怎样的生活状态。我们之所以活得那么疲惫、那么痛苦ˇ正是根源于内心重重无尽的烦恼ˇ而不是外在的环境。我们可以逃避环境ˇ却无法逃避自己的心。带着一颗烦恼的心ˇ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开怀。反之ˇ如果内心快乐安ˇˇ即使身居陋室、生活清贫ˇ一样能怡然自得。所以说ˇ真正的快乐不在于财富和地位。有钱有势的人也有他们的烦恼ˇ甚至比常人更多。在我接触的信徒中ˇ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ˇ

学佛ˇ关键在于改造我们的内心。如果仅仅改造环境ˇ那是不究竟的。就ˇ脸上沾染了污垢ˇ即使拼命擦洗镜子ˇ镜中呈ˇ的影ˇ依然是不清洁的。同样ˇ我们对外在世界的执著ˇ也都是内心投射的影ˇ。因为我们有贪心和嗔心ˇ所以见到喜欢的立刻就起了贪念ˇ见到讨厌的立刻就起了嗔心。所谓的喜欢和讨厌ˇ只是我们内心赋予它的个人判断ˇ并非真实的客观结果。若是我们的内心不清净ˇ看到的世界就不可能圆满。而佛菩萨的心是清净的ˇ所以他们的世界就是圆满的ˇ这正是佛经所说的“心净则国土净”。世人因为不了解内心对于世界的作用ˇ一味改造外在环境ˇ不仅没有造就净土ˇ反而带来了环保等诸多问题。ˇ

事实上ˇ心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本。唯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ˇ我们才知道如何从内心着手修行。首先ˇ我们要认识到心灵中有哪些力量是正面的ˇ具有积极意义ˇ哪些因素是负面的ˇ具有破坏作用。在《百法明门论》及《俱舍论》中ˇ对各种心理活动都有ˇ细阐述ˇ帮助我们认识自身的种种心所ˇ从而进行抉择和取舍ˇˇ除负面情绪ˇ开发正面力量。这也就是《菩提道次第论》中特别强调的“舍凡夫心ˇ发菩提心”。ˇ

凡夫心ˇ是我们在修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所谓凡夫心ˇ即贪心、私心、嗔心、慢心、嫉妒心等给生命带来无尽痛苦的不良心行。在过去生ˇ正是它们使我们辗转于长劫轮回之中。今生今世ˇ又是它们在继续制造痛苦。意识到这些心行的过患ˇ我们就必须ˇ防范洪水猛兽那样防范它们ˇ时刻不能松懈。当然ˇ仅仅防范是不够的ˇ我们还必须逐步铲除这些隐患。不然的话ˇ我们永远无法解决生命的问题。ˇ

学佛出家ˇ首先要发出离心ˇ使我们的心从凡夫心中摆脱出来。当我们说到出离时ˇ包含着两个方面ˇ一是对环境的出离ˇ一是对内心种种执著的出离。任何心行都不是独立的ˇ皆以ˇ应的环境为基础。如贪心的生起ˇ一定有其所贪的对ˇˇ或者贪吃ˇ或者贪睡ˇ或者贪玩ˇ或者贪色。我执也是同样ˇ或执自己的身体为我ˇ或执自己的ˇ法为我ˇ或执自己的财产为我。正因为如此ˇ我们要摆脱某种心行ˇ就必须远离与其ˇ应的环境。ˇ

出离世俗之家ˇ也就是放弃对世俗生活的占有欲ˇ包括对财富、事业、家庭的占有。藉由对环境的出离ˇ进而摆脱对环境的执著。所以说ˇ出家不仅是出离环境ˇ根本还在于出离我们的凡夫心。当我们去除内心的一切杂染ˇ就能拥有清净无染的心。而它所呈ˇ的ˇ是安ˇ、从容、光明ˇ是无牵无挂的自在。ˇ

出家的意义ˇ在于帮助我们出离外在环境和内在心灵的束缚。那么ˇ又该如何生起并坚固自己的出离心呢ˇ在《菩提道次第论》中ˇ下士道和中士道的部分都是在帮助我们培养出离心。ˇ

首先是念死无常ˇ这是生起出离心的重要方法。若是我们深切感受到死亡的无常迅速ˇ世间种种浮华也就ˇ然失色了。虽然我们都知道人必有一死ˇ但总觉得眼前还有长长的一生可过ˇ所以要有财产、房子ˇ要有种种生活的必需品乃至奢侈品。我们的需要是如此之多ˇ好ˇ要得越多ˇ死亡就会离我们越远。事实上ˇ死亡发出的邀请往往是突然的。在这个世间ˇ每时每刻都有人在经历死亡ˇ从婴儿到老人ˇ一口气不来ˇ转息便是来生。人身难得今已得ˇ如何才能充分发挥这一身份的价值ˇ就是利用它好好修行。不然ˇ即使成就再辉煌的事业ˇ终究是过眼云烟ˇ于解脱、于生命素质的提升毫无价值。而一旦失去这个身份ˇ或许就是长劫的苦难和沉沦ˇ是暗无天日的漫漫长夜。真正意识到生死无常ˇ能策励我们利用好ˇ有的每一天ˇ利用好今生拥有的宝贵人身。ˇ

其次是思维恶道之苦ˇ包括地狱之苦、饿鬼之苦和畜生之苦。在今天这个世间ˇ人类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提高。但这只是一期业力所决定ˇ目前所拥有的生活环境ˇ我们还能ˇ用多久ˇ谁也没有绝对把握。在座的同学虽然都很年轻ˇ但若是不懂得珍惜时光ˇ精进修学ˇ青春转瞬即逝ˇ很快就会步入中年、老年。到那时ˇ即使有心修行ˇ只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思维三恶道之苦ˇ也是为了帮助我们迅速生起出离心。如果我们知道不远的前方就是万丈火坑ˇ我们还有心思为眼前的一点ˇ乐而陶醉吗ˇ还能不ˇ方设法地寻求逃避火坑的方法并付诸实践吗ˇˇ

发起出离心之后ˇ我们还要进而发起菩提心。学佛不仅是拜佛、诵经ˇ更不是为了生活。很多人刚出家时还发心求解脱ˇ但时间长了ˇ却逐渐退失道心ˇ将出家当成一种生活方式ˇ每天忙于事务ˇ甚至追求名闻利养ˇ实在令人叹息。所以ˇ我们必须对出家的目的有清晰而坚定的认识。唯有这样ˇ我们才不至于在学佛路上迷失方ˇ。ˇ

学佛的最终目的ˇ乃成就佛菩萨所具有的慈悲和智慧。如此ˇ我们才能真正超越轮回之苦ˇ才有能力帮助一切众生。虽然我们生活在较为优越的环境中ˇ但普天之下还有很多人在痛苦中沉沦ˇ或是物质贫乏ˇ或是精神受挫ˇ或是饱受病苦。而三恶道中的众生ˇ更在经受着我们难以ˇˇ的折磨。仅仅是我们可以眼见的畜生道ˇ每天都有多少生命被残忍地虐待、屠杀ˇ对于这一切苦难的众生ˇ我们忍心弃之不顾而自求解脱吗ˇˇ

所以说ˇ学佛不仅是为了自己得解脱ˇ也是为了使六道一切众生共同解脱。当我们具备这样一种发心时ˇ就能和佛菩萨的心ˇ应。诸佛菩萨正是为救度一切众生而应化于世ˇ他们所具有的慈悲是平等而无ˇ的。菩提心ˇ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它并不是空洞的ˇ而是要在起心动念之间ˇ在做每件事的时候ˇ都ˇ着利益一切众生。只有这样ˇ我们的心行才能ˇ佛菩萨靠拢ˇ最终成就佛果。ˇ

成佛并非遥不可及ˇ因为它所成就的ˇ是佛菩萨所具有的慈悲和智慧的品质。慈能与乐ˇ悲能拔苦ˇ从而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在无尽的生死轮回中ˇ一切众生都曾是我们的父母至亲。正如《梵网经》所说ˇ“一切男子是我父ˇ一切女人是我母。”从轮回的观念来说ˇ众生在六道随业风漂流ˇ时聚时散。虽然今日对面不ˇ识ˇ但我们要知道ˇ他们都是我们往昔的亲人。体悟到这一点ˇ我们就不会对众生的痛苦无动于衷了。ˇ

如果我们的心中时刻ˇ着众生ˇ我执就会逐渐减少ˇ由我执而来的烦恼也会随之减少。在生活中ˇ特别自我的人往往也是特别痛苦的人ˇ因为他们的心狭隘得装不下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反之ˇ具有开放胸怀的人ˇ往往是特别快乐的人ˇ因为他们心能够容纳一切。《菩提道次第论》中有两句话说得非常好ˇ“我爱执者ˇ是一切衰损之门ˇ爱执他者ˇ为一切圆满之处。”佛菩萨之所以能够成就ˇ正是因为处处ˇ着利益众生。而众生之所以流转生死ˇ无非是因为只ˇ着自己ˇ不料反而因此害了自己。ˇ

每个人学佛的发心可能都不一样ˇ这也很正常。但我们既然选择出家ˇ就必须以良好的心态修行ˇ否则别无出路。虽然我们住在寺院ˇ每天也在接触佛法ˇ从事弘法事业ˇ但如果用心出ˇ偏差ˇ夹杂了贪心、嗔心、我执ˇ那么无论多么精进ˇ最终成就的只能是凡夫心。即使因为做事而修得一点福报ˇ也无非是有漏之因ˇ于解脱并不ˇ干。所以说ˇ树立正确的发心ˇ是学佛的重中之重。

二、僧格

作为一个出家人ˇ僧格的养成也非常重要。ˇ

所谓僧格ˇ也就是出家人特有的品格和威仪。僧格不仅是衡量一个僧人的标志ˇ也关系到佛法在世间的流传。世人对佛教的印ˇˇ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读了佛经ˇ而是通过对出家人的观察得来。如果僧人威仪具足、自在安ˇˇ往往不需要通过说教ˇ就能使人折服并对佛法生信。但如果出家人缺乏应有的修养ˇ散漫粗俗ˇ世人往往也会因此而生起轻慢之心ˇ觉得佛法不过如此。ˇ

僧人的威仪主要表ˇ在两个方面ˇ一是内在的气质ˇ一是外在的言行。内在气质源自定、慧的修习ˇ从而保有内心的ˇ和自在。一个修行有素、内心安然淡定的人ˇ所传递的气息也是安ˇ而有摄受力的。反之ˇ一个心浮气躁的人ˇ则会散发出焦虑不安的气息。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ˇ大多数人来到寺院是为了寻找心灵的宁静。如果出家人也表ˇ得心浮气躁ˇ又何以教化世人ˇˇ

关于威仪的教化作用ˇ佛经中记载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当年ˇ舍利弗尊者未出家时ˇ已是很有成就的外道修行者。某日ˇ因目睹马胜比丘的威仪而大为折服ˇ心生景仰ˇ恭敬询问道ˇ你的老师是谁ˇ必是大成就者吧ˇ他平日都为你们说什么法ˇ马胜比丘回答说ˇ我的老师就是释迦牟尼ˇ在他的教法中有这样一个偈颂ˇ“诸法因缘生ˇ诸法因缘灭。”舍利弗闻之起敬ˇ并由此因缘追随佛陀出家ˇ成为佛弟子中的智慧第一尊者。ˇ

可见ˇ威仪的教化作用不可思议ˇ而威仪的基础就是僧格。那么ˇ僧格从何而来ˇ必须通过戒律的规范和定、慧的熏修。我们进入寺院之前ˇ也是和常人无别的在家人ˇ也会充满世俗的ˇ法ˇ喜欢名利声色ˇ或许还有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ˇ或举止散漫ˇ或争强好胜。对于在家人来说ˇ这些也许并不是很严重的问题。但出家之后就必须依戒律改造自己的言行ˇ脱胎换骨ˇ重新做人。一个内心真正调柔的人ˇ行为必然是如法的。而在没有完全调伏内心之前ˇ严格依照戒律的要求生活ˇ则能帮助我们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ˇ逐步ˇ融习气。在戒律中ˇ对于行住坐卧皆有一定之规ˇ从而使我们由身的调柔达至心的调柔。ˇ

关于僧格的培养ˇ也有ˇ应的程序ˇ那就是“五年学戒ˇ不离依止”。出家后ˇ必须在五年内依止师长学习戒律ˇ实践作为僧人的行为准则及生活方式ˇ包括沙弥戒、比丘戒。有律仪生活为基础ˇ才能进一步闻思经教。这里所说的依止ˇ不仅是学习戒律的条文ˇ更要在师长的指导下生活ˇ将戒律落实在行动中。ˇ

比丘戒包括止持和作持两部分。止持ˇ即比丘所应遵循的二百五十戒。作持ˇ则包括诵戒、结夏、安居等。止持的特点ˇ是告诉我们什么不能做ˇ如在家五戒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ˇ也属于止持的范围。止持乃以止为作ˇ从而止息内心的贪、嗔、痴烦恼。无始以来ˇ我们因无明而养成很多不良积习ˇ如何克服它们ˇ首先就应远离这些错误行为。就ˇ吸毒者在戒毒期间ˇ必须远离毒品ˇ否则很难奏效。ˇ

出家人的生活ˇ一方面是通过戒律来ˇ制自身行为ˇ通过止息的力量来对治恶行。一方面是保持少欲知足的生活状态。出家生活是简单的ˇ生活环境简单ˇ内心也容易获得平静。若是环境太复杂ˇ幻ˇ自然随之增多。欲望特别大的人ˇ必然要为了满足欲望而不断操劳ˇ不断ˇ耗自己的时间、精力、心力。ˇ代人虽然生活好了ˇ但普遍活得很累ˇ时刻都在挣钱和ˇ费的循环中奔忙ˇ几乎没有片刻闲暇。ˇ

ˇ比之下ˇ出家人确实太有福报了。我们不必为生存奔波ˇ我们的生活ˇ是为真理而求索ˇ为悟道而修行。也正因为如此ˇ生活方式要尽可能简单ˇ既能减少内心贪著ˇ也是珍惜ˇ有福报。在早期僧团中ˇ佛陀规定比丘们奉行极为简朴的生活准则ˇ树下坐ˇ常乞食ˇ云游四方ˇ一瓶一钵ˇ身无长物。中国古代禅僧的生活也同样淡泊超然ˇ“一钵千家饭ˇ孤僧万里游”ˇ正是这种了无牵挂的修道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的物质生活虽然匮乏ˇ但内心却充实自在。ˇ

生活在ˇ代的出家人ˇ物质生活虽然比以前丰富了ˇ修道环境却非常严峻。ˇ代人修行确实比古人要难ˇ因为外在的诱惑太多了。修行需要有ˇ对清净的环境ˇ尤其在尚未具备ˇ应定力之前ˇ环境是否清净如法ˇ更ˇ得重要。过去ˇ寺院的一堵围墙就将我们和红尘隔开了。但ˇ在ˇ报刊、电视、网络早已突破了围墙的阻隔。即使我们身处围墙之内ˇ仍可能受到外界干扰。所以ˇ我们除了持戒之外ˇ还必须培养自身的定力ˇ否则很难抵挡种种诱惑。ˇ

除例行的早晚功课之外ˇ我们应该每天安排一定的禅修时间。打坐能帮助我们将心安住于正念ˇ培养生命内在的自主力量。当这种力量强大之后ˇ我们才有能力抵挡外在环境。否则的话ˇ很难在五欲六尘中保持初心不退。即使能够坚持ˇ也往往坚持得非常艰难。而有了定力之后ˇ内心自然就能安住。此外ˇ我们还要具足透视世间的智慧。学习教理ˇ便是帮助我们获得正确看待世间和人生的智慧。若看不清世界的真ˇ、看不清生命的奥秘、看不清自身心念的幻化无常ˇ我们和世人的认识又有什么差别ˇ可以说ˇ我们就没有在佛法中真正得到受益。ˇ

对于出家人来说ˇ外在威仪和内在心行的培养都是不可或缺的ˇ这是造就僧格的两大要素。其中ˇ通过修定而开发智慧更为重要。若能以佛法智慧俯视世间ˇ我们才能真正保有超然物外的自在ˇ才能救济群迷而不为尘劳所染。

三、正见

正见ˇ即佛法的无漏智慧。佛陀及历代祖师大德给我们留下了三藏十二部典籍ˇ对于这些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ˇ我们有责任去继承它。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ˇ同时也是为了一切众生。ˇ

在无尽的生命中ˇ我们始终处于茫然之中ˇ不知生从何来ˇ死往何去。我们看不清世界的真ˇˇ看不清生命的真ˇ。尽管世人都在追求幸福ˇ却不知究竟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和快乐。原因何在ˇ正是因为我们不了解痛苦的根源ˇ只是随无明驱使不断ˇ外追逐。我们早就在追逐中迷失了自己ˇ迷失了人生的方ˇ。所以ˇ我们需要在智慧指引下重新认识人生ˇ这也是普天下所有人都需要的。ˇ

如果缺乏这种智慧ˇ即使我们学佛、修行乃至出家ˇ也只能于佛法种些善根而已。因为没有智慧引导的盲修瞎炼ˇ根本无法获得成就。缺乏正见的话ˇ我们不但没有能力弘扬佛法ˇ甚至做人也未必合格。因为佛法正见也是人生的正见ˇ这些智慧都含藏在佛陀的经教中ˇ含藏在三藏十二部典籍中ˇ需要我们去学习、思维、实践。ˇ

寺院创造这样的条件成就大家学习ˇ因缘难得。但我们还要知道ˇ学习经教并不只是为了读懂几本典籍。闻思经教的根本目的ˇ是帮助我们获得认识人生的智慧。八正道为修学佛法的常道ˇ其中即以正见为首。有了正见ˇ我们才懂得应该怎样去修行ˇ怎样走上成佛之道。ˇ

佛教的经典虽然浩如烟海ˇ但基本正见并不多ˇ这也是我们必须切实把握的。如因果观ˇˇ信世间是有善有恶ˇ有业有报ˇ凡是我们造作的业力ˇ迟早都会遭受果报。我们还要ˇ信有前生、后世ˇ生命不是断灭的ˇ既有无穷的过去ˇ也有无尽的未来。此外ˇ我们还要ˇ信世间有圣贤、有凡夫ˇˇ信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修行成为圣贤ˇ否则生命将不断堕落。人的这种身份充满着不确定性ˇ所谓不确定ˇ正是取决于每个人的行为。从佛法角度来看ˇ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的业力ˇ并没有主宰一切的神或造物主。ˇ

业力有三种ˇ一是思ˇ的行为ˇ一是语言的行为ˇ一是身体的行为。思ˇ上的行为为意业ˇ包括我们的起心动念。或许我们觉得ˇ起心动念是无形的ˇ念头过去就了无痕迹了ˇ并不会对自己和他人构成伤害。事实上ˇ念头生起后ˇ就会在生命中播下一颗种子。如果经常启动这个念头ˇ种子就会逐渐成长ˇ力量就会越来越大。我们的每一种心理力量ˇ都是长期起心动念的结果。经常贪的人ˇ会养成贪婪的人格ˇ经常嗔的人ˇ会形成易怒的性格。在我们的人格中ˇ哪种心行的力量占领上风ˇ正是源于一次次的起心动念ˇ源于一点点的积累壮大。ˇ

学佛修行ˇ就要以智慧观照内心ˇ观察自己每天都在ˇ些什么。如果安住于正念ˇ就是在培养生命中正面的心理力量。如果每天都在胡思乱ˇˇ就会培养生命中负面的心理力量。而这些正面或负面的心念ˇ又将对我们的未来构成很大影ˇˇ这就是因果的规律。因果不仅是外在的结果和报应ˇ更体ˇ于内在的影ˇ。每一个起心动念ˇ必然对未来生命构成影ˇ。和这种影ˇˇ比ˇ外在的报应其实并不重要ˇ因为内在心行力量的影ˇ会更长久、更深入。ˇ

ˇ信因果之外ˇ我们还要时时观察无常。观无常可以使我们远离对世间的贪著ˇ如果时时忆念无常ˇ就比较容易放下对自身和ˇ世的贪执ˇ修行自然容易ˇ应。若没有无常的观念ˇ必然会以各种方式贪恋世间ˇ从而引发无尽的烦恼。ˇ

另外ˇ无我的正见对于修学佛法也很重要。学佛的人ˇ对无我这个概念都很熟悉ˇ但关键在于能否落实于心行ˇ否则知道再多也是徒劳无益的。唯有通过心行的体证ˇ才能真正意识到ˇ我们感觉中的“我”ˇ只是一种附加的错觉而已。就ˇ这个麦克风ˇ它只是缘起的事物ˇ其中既没有我ˇ也没有他。如果我们认为它是“我的”ˇ那是我们在麦克风上附着的感觉ˇ其本身并不会因为我们的感觉而发生变化。我们对身体的认识也是同样。色身来自父母的遗传基因ˇ早在阿赖耶识去投胎时ˇ我们就将这个遗传基因执以为“我”。随着这个遗传基因的成长ˇ我们契而不舍地将此当成是“我”。事实上ˇ这个色身也只代表了因缘的生灭ˇ其中既没有“我”ˇ也没有“我所”。但因为我们将它执以为“我”ˇ当这个身体正常时ˇ我们会认为是“我”很健康ˇ当这个身体出ˇ故障时ˇ我们会觉得是“我”病了ˇ当这个身体濒临死亡时ˇ我们又觉得是“我”快要死了。其实ˇ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自我ˇ无非是我们的错觉所致。认识到这些ˇ可以减少很多无谓的执著和烦恼。ˇ

世间的一切烦恼ˇ皆源于这种错误的我执。对我们所执著的起贪心ˇ为我贪ˇ对我们不喜欢的生嗔心ˇ为我嗔ˇ认为自己高于他人ˇ为我慢……诸如此类。可见ˇ所有烦恼都是以我执为本。如果能认识到无我的道理ˇ许多烦恼将迎刃而解。所以说ˇ学佛的关键是获得正见。以正见帮助我们认识生命的真ˇˇ认识世间的真ˇ。深信因果ˇ并了知一切皆无常、无我ˇ皆是因缘之假ˇˇ缘生缘灭ˇ缘聚缘散。正如《金刚经》所说ˇ“一切有为法ˇ如梦幻泡影ˇ如露亦如电ˇ应作如是观。”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智慧观照世间ˇ那么世间的各种ˇˇ都不再能伤害我们。ˇ

以上ˇ和大家探讨了作为出家人必须具备的三大要素ˇ一是发心ˇ包括出离心和菩提心ˇ二是僧格ˇ即出家人必须具备的内在气质和外在威仪ˇ三是正见ˇ具备正见之后ˇ我们才有能力认识人生和世界的真ˇˇ也才有能力如法修行ˇ最终断除烦恼ˇ开发智慧ˇ证得真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济群法师文章列表

要有大学文凭才能学佛出家吗

曾看过一些帖子ˇ上面是汇集了各种高学历高文凭的出家...

佛说出家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毗舍...

港版「林平之」撇百亿家财过清苦佛门生活

何宝生 还记得在港版《笑傲江湖》里饰林平之的何宝生...

寺院由谁管理才是最如法的

寺院原本就是十方布施所成ˇ三宝所依ˇ本来就是出家师...

寺院过堂仪轨及意义

在斋堂里ˇ不可在中堂走动ˇ保持安静ˇ关闭手机ˇ端身...

身虽不出家ˇ但心要出家

出家里面还有四种形态ˇ一般我们会讲ˇ出家出家ˇ就是...

冒充出家人之果报

如若是为了能受人信施、或为便于利用人的善心和对出家...

出家人转世后能否记得前世的事情

问ˇ 如果一个师父能转世的话那么这个师父转世后小的时...

当代居士教育的探索

一、引言ˇ当代居士修学的困扰 近年来ˇ随着物质条件的...

应该如何诵经

问ˇ 应该如何诵经ˇ是否一部经一直读下去ˇ 济群法师...

遇到障碍时仍不能自拔,该怎么办

问ˇ 略知佛法义理ˇ但遇到障碍时仍不能自拔。怎么办...

正见对于修行非常重要

学佛是为了追求解脱。那么ˇ怎样才能解脱ˇ解脱与正见...

求地藏菩萨满愿的方法

复次观世音。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ˇ在未来...

海涛法师《生命之不可思议》

生命之不可思议一 海涛 辑 1.生命是无ˇ的。生命无始...

安住道场与发心念佛

今晚ˇ我们要讲的题目是安住道场与发心念佛。安住道场...

吃水果也有大学问

入秋后ˇ一批又一批秋季水果源源不绝地推上市面ˇ而且...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

普贤菩萨是华严三圣之一ˇ是有名的大愿王ˇ也称普贤萨...

24小时念持地藏圣号的方法

地藏菩萨告诉我们ˇ你念我的名号念到夜分了。次至夜分...

净宗初祖-慧远大师

1.生平 远公大师(公元334年---416年),东晋时代人,俗姓...

牛舌与哑巴

《法苑珠林》记载着一个故事。 说在唐朝武德年间ˇ在大...

ˇ业障最快最好的方法

首先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久学者ˇ我们都是业障深重的。业...

顺治皇帝出家的故事

明末有位老僧ˇ在峨嵋山高峰结茅庵隐居。老僧终年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