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心力跟佛力是不能分开的

净界法师  2012/01/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回顾中国两千年的佛教历史,我们会发觉中国佛教在这两千年当中,出现了很多祖师大德;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大乘思想得以在中国发扬光大,这当中的一个主要理由是什么呢?就是宗派的建立。

祖师们把整个大乘的经典,根据它的内容性质,分成了大乘八个宗派,让一个初学者,能够很快进入佛法内涵,减少很多摸索的时间,因为佛法实在包含太广,不像基督教只有一本圣经;佛教大藏经就有一百多册,用一辈子的时间,也学不懂,学不完。

祖师们为了方便众生入门,就把它分成了大乘八宗,让每个人依照自己的根性,选择相应的法门,这样修行才容易上路。但是宗派的建立,虽然给中国佛教带来很大的力量,却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尤其到了明朝末年,宗派之间成为一种门户之见。也就是说,宗派建立之后,因为门户之见的影响,彼此之间不能够互相学习、互相融通。正如蕅益大师说的:分河饮水,同一条河水,虽然水的性质是一样,但是饮东边水的人,跟饮西边水的人,各立门庭,彼此不相往来。

因为这种情况,形成整个佛教思想的对立。有鉴于此,所以永明延寿大师(净土宗第六祖),提出了禅净双修的思考。禅观的主轴是强调心灵的力量,透过止观把心力开展出来;净土宗是偏重佛力,我们能够往生西方净土,是来自阿弥陀佛本愿的摄受。而在永明大师之前,心力跟佛力是不相为用的,强调心力就不强调佛力,强调佛力就忽略了心灵的力量,这是很遗憾的事情。

永明大师认为:心力跟佛力是不可以分开的!

我们要知道阿弥陀佛不可能主动救拔我们,必须要用心的力量去感应,好比你今天用录音机放佛号,这个录音机放一辈子的佛号,也不可能有灭恶生善、离苦得乐的功能。为什么?因为录音机没有心灵的力量、没有明了性。

佛号一定要经过心的推动,才能够产生灭恶生善的效果,所以我们不能忽略心灵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一百多人打佛七,同样一句佛号进入不同人的心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为心力不同!

其实,永明延寿大师所提出的禅净双修,它的具体方法,并没有清楚说出来。到了明末的蕅益大师,他的代表著作《阿弥陀经要解》,才把禅净双修的思考,很明确、很清楚的说明白。

在《阿弥陀经要解》当中,蕅益大师提出了三力不可思议。

蕅益大师告诉我们:当我们的心跟佛号接触——能念的心跟佛号一接触,即能产生三种力量:第一个、心力不可思议,第二个、法力不可思议,第三个、佛力不可思识,这三种力量同时现前。

在《阿弥陀经要解》当中,蕅益大师主要是强调心力不可思议;他认为没有心力,就不可能有法力,也就不可能有佛力。

《阿弥陀经要解》中的心力是指什么呢?就是自性功德力,也就是我们真如本性的力量。

为什么我们真如力量,没有办法完全发挥出来?因为我们一直被妄想所误导,不断的被过去错误的想像所干扰。

所以你应该知道怎样去开显真如的力量,才能把心灵的潜能发挥出来。其次,法力是指名号功德。虽然说我们有心力,但是没有阿弥陀佛的摄受,我们的修行是入道多辛苦;由于心力去启动法力,才感应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力。

因此,念佛有三种力量:自性功德力,名号功德力,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力,是以这三力来成就净土的功德。

如果你能够明白这三种力量,那么《阿弥陀经要解》的整个修行理念,你大概就清楚了,它的中心思想就是以心力为根源。以心力来带动法力,以法力来感应佛力!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星云大师《如何与人相处》

人与人相处之道,看起来很难,但下列四点意见只要你做...

一心专念预知时至

丁?馨,浙江嵊县人,从事教育学生的工作,屡次参加科...

五停心观对治五种烦恼

五停心观指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念佛观、数息观等...

在生活中转烦恼为菩提

人生除了生活以外,没有第二件事。穿衣、吃饭、人来客...

当下一念是修行的根本

无明生死的根源就是当前的一念,就如同有人周游十方,...

这个功夫不要把它看简单了

我们是一个普通的清众,住在常住里,没有忏室、静室,...

海涛法师《关于学佛与修行的问答》

1.修行的心态要注意什么? 答:修行不是找麻烦,而是...

达真堪布:给自己创造一个好的修行环境

方才讲的寂静处,也是修禅的机缘。佛讲,要给自己创造...

欲明佛道先要放下身心

佛法本无定相,深者见深,浅者见浅。以我们这浅浅的根...

有十种方法能快速得福

每人个都想得到幸福,幸福有它的因,才能得到幸福的果...

有烦恼是因为没有学会放下

勇于舍弃并且敢于放下人生舶种种包袱,才能够轻装前行...

你跟着妄想走,如何能感应道交呢

念一句佛号可以灭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那我们如何念一...

蔡哀侯一念邪淫,为自己召来大祸

蔡哀侯是春秋时代的诸侯,名叫献舞,为人好色轻浮,娶...

成为一个有信仰的企业

做企业家最需要知道两个词:一个是感恩,一个是结缘。...

佛教的心理调适

一、三宝为依怙 轮回三界中的我等众生,悉是烦恼具足的...

大安法师:念佛越念烦恼越多应如何对治

问: 弟子念佛一年多了,总感觉烦恼越念越多,请开示...

心灵健康才是真正养生

现代人普遍重视养生、保健,而且遍地宣传健身养心的方...

梵天劝请佛陀说法的因缘

三千多年前的印度摩竭陀国,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善胜...

一人学佛,带动全家转运

爸爸和两个弟弟经常出状况,我不是替他们还赌债,就是...

爱我所拥有的

有三个年轻人在旅途中相遇了,于是结伴而行。他们探讨...

受戒时应如何观想,才能纳受戒体

我们在受戒过程中,应该如何观想,才能纳受戒体? 菩萨...

亲自去咀嚼

有这么一个学生,他向老师请教,怎样才能够学会老师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