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佛教对感情的处理

星云大师  2012/09/2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古德云:「爱不重不生娑婆。」爱是生命的根源,根据佛教的「十二因缘」说明,人因为有情爱,所以轮回生死;人因为有情感,因此称为「有情众生」。情爱并非专指男女之间的爱情,举凡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朋友之间的友情、同胞之间的袍泽之情、忠臣爱国之情等,都是情爱的表现,乃至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是一种情感。

感情既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因此只要合乎法律、道德,都是佛教所容许。佛教并不排斥感情,但却主张以慈悲来升华感情,以般若来化导感情。佛教鼓励夫妻之间要相亲相爱,亲子之间要互敬互谅,朋友之间要相互惜缘,进而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亦即将一己的私爱,升华为对一切众生的慈悲。例如:佛陀为父担棺、上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等,证明佛教对于合乎情法的世间人伦,并未否定和排斥。又佛陀为阻止琉璃王攻打祖国,因此静坐路中,以「亲族之荫胜余荫」,感动琉璃王退兵;佛陀对弟子的爱护,诸如为患病比丘看病、为阿那律穿针,乃至佛陀的本生谭,遍载佛陀累世修行慈悲的事迹。因此,《涅槃经》说:「慈即如来,如来即慈。」

慈悲是人类情感净化的善美境界。过去一般人的观念里,出家人割爱辞亲,离俗舍世,是不孝而且无情。事实上,佛教上自教主佛陀,乃至历代高僧大德,都是本著「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把对亲人的小爱升华为对众生的大慈悲。例如佛陀成道后,对耶输陀罗说:「耶输陀罗!请你谅解我的做法,我虽然对不起你个人,但我对得起一切众生。现在,我终于修满了历劫的愿望,成就了佛陀,我以广度众生为我的志愿,请你为我欢喜。」佛陀的慈悲,已然超越世间的情爱,甚至后来耶输陀罗也出家修道。所以,真正爱护一个人,是引导他趋向正道,帮助他日臻成熟,而不局限于形体上的长相厮守。

佛陀对亲人如此,对于冤家仇敌也是一样,佛陀常说:「提婆达多是我的善知识,是我的增上缘。」佛陀的爱是建立在「怨亲平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上。佛门中许多感人肺腑的孝行,如目犍连救母、道济侍亲必躬、陈尊宿编织蒲鞋孝养母亲,无著感化胞弟世亲,广传大乘;裴休送子出家,并作〈送子出家警策箴〉,惕励其子以求道为贵;惠心沙弥之母,勉其用功道业,不以皇帝赏赐为荣,不以母亲一人为念等,皆是化私爱为大爱的至真至善的感情,更是情爱净化的高度显扬。又如马尔巴为成就密勒日巴,运用各种善巧方便,付出无比的心血加以调教。这种恨铁不成钢,陶铸后学的发心,就是来自慈悲的力量。因此,人类的情爱,除了儿女私情,更有舍弃个人贪欲的无限慈悲。

情爱人人需要,但是情爱有染污的,有纯洁的;有占有的,有奉献的。情感如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情感处理得当,则不失为一种鼓励向上的力量。爱如冬阳,可以溶化冰雪寒霜,可以激发人性的真善美;但是,如果爱得不当,譬如爱的对象不对、观念不对、方法不对;爱得不正常、不应该,则不但会使双方产生烦恼痛苦,甚至因爱生恨,导致身败名裂,丧生灭顶。因此,佛教认为染污、占有、自私、执著的情感是学佛者的障道因缘。所谓「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我们必须慎思!

然而,「法非善恶,善恶是法」,感情处理不当,固然能障碍道业,但是「爱的净化是慈悲,爱的提升是智慧」,如果能将爱升华为慈悲,则「慈息贪欲,悲止瞋恚」;又《增一阿含经》说:「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为力,弘益众生。」慈悲是诸佛菩萨度众不倦的原动力,人人若能以慈悲相待,则一切众生皆得福乐,世界必能和平。因此,佛教主张:「以智化情」、「以慈作情」、「以法范情」、「以德导情」,亦即用理智来净化感情、用慈悲来运作感情、用礼法来规范感情、用道德来引导感情。把自私占有的感情,转化成无私的道情法爱;把有选择、有差别的情爱,净化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奉献,这样的情感生活才能更丰富,更隽永。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星云大师文章列表

没福的婆婆遇上好儿媳

紫烟的儿子要结婚了,因儿媳娘家在杭州,亲家提出先去...

【推荐】婚姻的五面镜子

原则一:不是去要求,而是向内求 人生最大的问题就是:...

济群法师:陷入情感中是业力还是无明

问: 对某人理智分析后绝不会动情,却不由自主地陷入...

【推荐】人人只知有强冤家,而不知有软冤家

佛法不是送人情的,不同世间法,可以作人情送。古人云...

咬舌自尽的狗

有一次,带家里的狗看医生,坐上一辆计程车。 由于狗...

男女相爱的前世今生

这个女人追男朋友,想不到那个男朋友是自己的爷爷,或...

已婚男女相处应注意的事项

由于时代变迁,现代社会不但男女工作机会平等,交友机...

世界上最不值的交易

给你一元钱,然后你给我一百元可否?我相信古今恐怕无...

星云大师《佛陀的样子》

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

六个维系爱情的妙诀

女人问男人:有朵花长在悬崖上,去摘的人有摔死的危险...

星云大师《人生的大病-贪》

有个仙人收了两个徒弟,为了让他俩证得仙道,就把他们...

星云大师:贫僧一生的岁月里一直与病为友

贫僧从小说来应该是一个健康宝宝,但眼耳鼻舌身心六根...

放下便是

我那天听朋友说起他近来的一件事:他的邻居不久前搬到...

这个自我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人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看不清自己。所以,修行的首要任...

圣严法师《多闻与所知障》

凡人多半眼高手低,能说不能做。聪明人和知识分子尤其...

发菩提心后,如何面对顺逆的因缘

我们再看对治退还。 为欲对治虽已发趣,复退还因,故立...

大醒法师《拜佛要诀》

为什么要拜佛 佛教徒为何要拜佛呢?是佛需要我们拜吗...

慈能予乐,悲能拔苦

慈能予乐 佛讲,慈能予乐。慈,慈者爱念,即能给予众生...

为何就不敢尝试呢

小耿被调到某村当村长助理。这个村是个穷村,问题一大...

茹素八年,收获的远不止健康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间我和先生已经茹素八年了,这...

菩萨能开娱乐场吗?如何认识他是菩萨

菩萨利益众生的时候有种方法,叫四摄法。 四摄呢,同事...

施与受,何者比较快乐?

问: 施与受何者比较快乐? 惟觉法师答: 帮助人、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