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海涛法师《聪明过生活》

海涛法师  2010/09/1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1.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我们何时修行佛法,就是以最好的方式在照顾自己。如果你要自私,应当聪明的自私。意思是:如果你要快乐,应当帮助、利益其它众生,避免伤害他们。那才是确保自己的快乐、使人生成功的最佳办法。

2.美好的人生和恶劣的人生差别何在?你可以依照佛法的智慧、对菩提道次第和业果的了解;也可以依照贪心、唯我独尊及自我爱惜,去诠释人生的好、坏。这两种论释自然是背道而驰。贪心认定的好、坏涵意,尤其和智慧诠释的内涵南辕北辙,这正是困惑所在。

3.一般来说,世间人大都随顺贪心。对他们来说,美好的人生是以外在的发展来衡量的成功:积聚更多、更多的财富、朋友、子女等等,这些外在、看得见,象征繁荣的东西。便是贪心最重视的事物。

4.从佛法的观点来说,如果一生都在造善、不造恶,就是美好的人生。如果去年造的善业多于恶业,就是一个好年。

5.在二十四小时当中,如果积聚的善业能超过恶业,纵使精疲力尽、乃至修行得差点死掉,那一天的人生都是美好的。这是佛教定义的好、坏人生:善业和恶业相对的比例。

6.尽可能的以饶益其它有情之思、菩提心的动机,来度过一天当中的其余时间。无论你为中心或公司、工厂而工作,尽可能的怀着饶益他人之思、菩提心的动机去做。

7.这样一来,你的生命就毫不浪费。如果你怀着菩提心的动机而工作、睡觉、做每件事,无论你做什么,全都变成法行。

8.上班时,思惟:我势必要觉悟,以引导一切有情觉悟,所以我现在要工作服务一切众生。如果你是为了养家而工作,那也相当于服务一切有情,如果你不养家,你仍需物质条件以便修学佛法,为了利益众生而成佛。

9.工作时,忆念给自己工作的人,观想他们仁慈。这样的思惟能避免自己在工作上产生如瞋恚、抱怨、计较等恶劣情绪。

10.无论你做什么工作,都必须学习两件事。首先是如何做好份内的工作;其次是忆念菩提心的发心,那么无论从事任何工作,都将变成一切有情成佛的安乐因。

11.当你在闭关,服侍善友或饶益有情上面遭逢困境,如果你坚持下去,你还是在确保人生会美好。道理何在呢?因为你所造的功德,总会带来好的果报。

12.纵然你发现人生艰困,牺牲了大量舒适、享乐,内心可能没有得到快乐或满足,修行佛法必定会为你确保美好的未来。因为你所造的善业,果报将是来世乐,不仅仅一世,而是多生多世。

13.譬如说,你经年累月牺牲现世的大量舒适及享乐,以便过清净的生活。假如你还没有舍离贪心,内心会相当苦。因为你的心还没有清除攀缘今生的贪心,还离不开俗虑,还没有健康的心,便无法以修行或持戒为乐。但以佛法来看,那还是美好的人生。

14.不管你认为从外在的享乐找到多少快乐、多么令你兴奋,你还是要自问:这样的快乐是基于佛法的观点还是自己贪心的观点?你应该分析自以为是快乐的经验,而且必须考虑业报。真正快乐的人生必须具有良善的动机和善报,那才是快乐的人生。

15.长远来说,你会获得许多快乐、好的转世,解脱乃至佛果。所以,即使感到修行困难,不能乐在其中,请勿丧失勇气。

16.为了证得佛果以便利益一切众生,就要舍离不好的行为,而要努力造作善业。

17.心中有多少力量、多少恒心,就全部把它用到断除贪欲上去。出离就是修善断恶,这样,才有办法根除贪欲。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海涛法师文章列表

僧人的日常生活有哪些

寺院僧人的生活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一定是非常清静而悠...

居士如何在生活中持戒

什么是戒?为什么要持戒? 网友:佛法说的戒定慧中的戒...

怎样拥有一个「无」的生活呢

世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

四点意见通向快乐人生

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即希望生活快乐。快乐是人人...

放下过去的包袱,开始全新生活

佛陀曾经在《杂阿含经》中告诉我们,人受到伤害可以比...

生活七巧,减少困难障碍

做人不能太过刻板、执着,不可以不知圆融、变通,否则...

专访净慧长老:信仰就是生活本身

净慧长老在佛界可谓德高望重。他一岁半即由父母送入尼...

日常生活俗事太多该怎么修

原文: 所言俗务纠缠,无法摆脱者,正当纠缠时,但能不...

一个人福报大了,就可以让周遭的人得到功德

讲到影响世界各位要了解,什么叫空性,空就是这个世界...

以自己的痛苦来帮助别人的痛苦

佛过去就和我们一样,都是造恶业的,不动如来,宝生如...

海涛法师《修行叮咛语》二

1.如果可以雇一个人为我们修行佛法的话,我们与无量众...

海涛法师:点灯的功德

在经典里面,灯代表光明,轮回的众生代表黑暗。所以在...

五种食物助你去口气

口气难闻,口气重,影响了我们的正常交际。那口气重该...

贪好女色 亡身减寿

明朝衢州徐生,才貌双全,不到二十岁即登进士,被选为...

海涛法师《格言别录》

一 1.感激心便是佛心。悲智为因,菩提为果,乃是佛法...

一诚法师与江西佛教

一诚法师,俗姓周,法号一诚,字悟园。1927年农历2月2...

老年人的三大要事

对于年老的人,生前应办好三件要事: 第一,少说话,...

迦遮延尊者度化婆罗门

有一天,摩诃迦遮延尊者与五百位大比丘众,来到婆那国...

「悭惜财法戒」这个戒很重要

菩萨的律仪戒跟声闻戒也有所不同,我们说明一下。这个...

印光大师嘉言录--论生死事大

甲、警人命无常 ● 光阴迅速,时序更迁。刹那刹那,一...

慈悲与爱

很多人只知道佛陀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佛,哪知道佛陀曾示...

求子女的方法

佛教它的终极关怀是了生脱死,圆成佛道;对世间的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