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为什么布施会内心快乐

圣凯法师  2013/09/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为什么布施会内心快乐

布施功德无量,是我们常说的“行话”。但是,功德从哪里来呢?内心快乐便是功德。但是,为什么布施会内心快乐?这只有布施者才会有这样的心理体会,非布施者是没有这种体会的。

因为,人其实是一个平衡系统。当我们的付出超过我们的回报时,我们一定会取得了某种心理优势;反过来,当我们的获得超过了你付出的劳动,甚至不劳而获时,便会陷入某种心理劣势。人生其实十分公平,没有无缘无故的得到,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失去。有时,我们是用物质上的不合算换取精神上的超额快乐,虽然表面上我们失去了许多物质上的享受,其实我们却得到用任何物质都无法换来的精神快乐。也有时,我们看似占了金钱的便宜,却同时在不知不觉中透支了精神的快乐。所谓“吃亏是福”,正是总结了物质与精神的快乐上的得失而得出来的。

许多人碰见一些乞讨者,总认为那些是骗子,而不愿意用小小的一点金钱来换取巨大的快乐。其实,他们的真假对于你来说,并没有一点关系,而问题是当你向他们施舍时,正表示你富有,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当我们用精明的目光考察他们的真假时,当我们真的想给他们时,其实自己已经不快乐了。

所谓“圣人”就是能够看到精神快乐大于物质快乐的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以低姿态来做各种各样的好事。所以,在中国佛教的禅林中,祖师都是出于在寺院中处于最卑微地位的出家人,如煮饭的饭头、挑水的水头、种菜的菜头、烧火的火头等,其原因也就在这里。

这样,当我们真正掌握这些规律后,“圣人”也就不是遥不可及,我们都或多或少拥有圣人的品质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什么样的素质才容易感受到幸福喜悦

要获得幸福人生,首先你要有获得幸福的能力和素质。获...

懂得舍财作福

舍财作福。财有两种,一种是物品与钱财,属于外财;另...

先从学吃亏着手

一个人你有慈悲心不难,你起欢喜心也不难,但是你要舍...

同样的布施,为何受福不同

为什么信佛好多年了,还没有什么成就,什么原因呢?我...

法布施的福德果报

法的布施 我们有些人做弘法利生工作、劝进行者工作,他...

布施奉献才能得到快乐

每一个人都要懂得布施,因为它是生命实现的一部分。...

度化众生,要先修布施

佛法是福慧双修的法,福慧两足方能成为究竟圆满的佛陀...

法布施里面最大的功德

用净土法门来劝勉众生,这是法布施里面最大的,于是功...

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此语谁不知之?知之而漫不加意,...

从财富投资到生命投资

由于学过经济管理,所以我也成了多年的股民小散。作为...

中国历史中的五位佛门皇帝

佛教传入中国,始于西汉,早期乃是在上层皇族贵族阶层...

放生,你误解了吗

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理解和支持放生。 有人认为频繁的...

受持戒律的功德

世俗所说:受戒容易持戒难!确是有理,但亦在我们的善...

必须觉悟的三层道理

我们在没有学佛之前,我们的内心状态是跟着感觉走,你...

只顾着「佛学」,而不重视「学佛」

现如今,清净如法的实修道场,在国内已经是屈指可数。...

刀口之蜜--人生的实相

佛教有一段譬喻,说人生如一座枯井。 有一位旅人,在...

阿弥陀佛怜念众生,生生世世不相舍离

【原文】 阿弥陀佛慈悲愿力,遍周法界,普接众生,作大...

「专修」与「杂修」如何区分

严格地说,中国人是杂修的佛教。例如:为了求现生的健...

一念淫心祸无央

一日,邻近舍卫城的村庄中,有位妇人抱着孩子、拿着水...

暂时停下匆忙的脚步

释迦牟尼在尚未成佛之前,经历许多的修练,因而获得极...

何谓菩萨?何谓佛?

网友:何谓菩萨?何谓佛?我总是把佛学归结为哲学体系...

佛法宇宙观之六道

今天我们给大家分享的一个概念,接着上一次的三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