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

2013/09/2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

在当今市场经济和环境中,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强烈追求物质生活的欲望给人们增加了无形的压力,使一些人的心态浮躁得宛若汤煮,身上或多或少充斥着匠气、俗气、躁气,心烦意乱者有之,神不守舍者有之,着急上火者有之,归根结底就是缺少一此静气。

宁静才能致远,平心才能静气,静气才能干事,干事才能成事。涵养静气的过程,就是在追求一种平衡,营造一种和谐,积蓄一种底蕴,成就一种境界。

胸怀静气——才能保持清醒头脑,深谋远虑,鉴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

胸怀静气——才能真正淡泊名利,心态平衡,不为进退滋扰,宠辱泰然不惊;

胸怀静气——才能做到志存高远,心忧天下,不为成绩骄傲,不为挫折沮丧;

胸怀静气——才能把握心理健康,明白事理,可以知荣明辱,可以心无旁骛;

胸怀静气——才能勇于不计名利,追求卓越,高不孤方自赏,低不自抱自弃;

养一点静气,我们遇事时从容不迫,举重若轻;养一点静气我们无事平和超越自我。不歪不斜、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不偏不倚、杂气自去,静气自来。

浩然处世,静气养身,在平凡的生命历程中发掘真我,为平庸的日子增添一抹亮色

静气,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也是东方智慧之一。诸葛亮给他儿子写信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是诸葛亮一生的体会。细细品味,"静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的句子,原是出自晚清风云人物翁同和的一幅对联。这幅对联要告诉人们的道理是,自古以来的贤圣之人,也都是大气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之事,越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静气是一种应急的态度。也就是说在重大事件发生时,不是紧张慌乱,自乱阵脚,而是情急智生或从容应对,所以说,静气是一种主观性极强的态度,在生活中,有许多人总是为别人的评价而生活,在被动中死要面子活受罪,而有的人则不然,依然我行我素,走自己选择的路,这样的人则最能成功,一位著名画家说:“宠辱不惊,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抒”。这就是一种处世态度所产生的人生境界了,虽然这种境界很难达到,但是,在失意和迷茫时细细品味,会豁然开朗的。

凡大事面前有静气者,反映出他修炼道行的深邃,大事且能以静制动,小事更是拿得起放得下,静气决不是柔弱,比如韩信胯下之辱,看客们无不哈哈大笑或为之鸣不平,而韩信却无所谓,这是多么大的气度。

“静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爱恶憎,在一定的环境中某种情绪总是要表露出来的,这就是人的本色。“静气”不可强求,静气源之于定力,我国的佛道儒,都特别强调修身先修心,佛之禅定,道之身定,儒之心定,都强调的是定力。“静气”需要修养,需要自己去历练和积累,“静气”不是与生俱来的,是每个人后天成长的产物,所以,有高有低。

有人说得好: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养一点静气,给自己一片晴朗的天空!万物静观皆自得,人生宁静方致远。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先把自己内心污垢净除

有位A女士,多年来不断抱怨住在隔壁的B女士很懒惰。她...

《心经》与生活禅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心经》与生活禅。既然是讲...

圣严法师《有条件的虚荣心》

虚荣心的泛滥,在现代社会中可说是越来越明显了。原因...

没有垃圾的人,只有垃圾的心

当我们眼里看到这个是垃圾人、那个是垃圾人时,我们应...

幸福是活着的理由

人活着究竟是为什么?换句话说,人活着的理由是什么呢...

身患苦,心不患苦

佛住在婆只国设首婆罗山的鹿野深林时,有位一百二十岁...

圣严法师:不生病的人

有次德山宣鉴禅师病了,有人问他:「老和尚,连你都会...

生活禅与禅生活

今天简单地和大家讲一讲生活禅和禅生活。这是个老题目...

怎样才能达到佛的涅槃境界

涅槃是无漏,是苦果苦因的消灭,也就是十二缘起法的止...

猪肝和胡萝卜谁更能明目护眼

很多人为了明目而经常食用猪肝,还有不少幼儿园规定每...

心律法师:莫以善小而不为

古人曰: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环顾身边,...

做更好的自己

一种花生于深山幽谷,其态,从容优雅,其味,芳香远播...

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

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 在每一次这样迁徙的生命过程...

不是你去找钱,而是钱来找你

记得南师(南怀瑾)说过一句话,当你有福报时,不是你...

得之不易的暇满人生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思维暇满人生》。如何来思维我们...

佛弟子吃饭时应观想哪五件事

在寺院里的五观堂,吃饭之时要观想五件事,名为食存五...

可以供养半身佛像或佛头吗

《优婆塞戒经》云:不应造作半身佛像。若有形像,身不...

宣化上人:临终念佛忏悔灭罪

在临命终的时候,这暖、息、识将要断的时候:暖、息、...

举心动念行为造作,举头三尺有神明

谈到自然造化的法则,有时候你深信因果到这个程度,才...

业报都有哪些

业报可分为正报和依报。正报由别业所感召,是众生的五...

菩提心是修行的根本

什么叫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觉悟心和愿力心。菩提心,...

悭贪嫉妒自赞毁他,当堕三恶趣中受诸剧苦

跟着悭贪嫉妒而来的,是自赞毁他。在这里的同学每天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