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为什么佛陀要制戒

大安法师  2013/12/3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为什么佛陀要制戒

为什么佛陀要制戒?为什么这个戒是十方三世诸佛都要去制定的?而且大小乘经典都赞叹戒律的功德?你要修行佛道,一定要持戒。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你要显发这个涅槃的佛性,一定要从持戒下手。在佛的果地上有五分法身之功德: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是以戒作为它的第一个条件的。

所以佛陀制戒称为“为道制戒”。我们讲十善业道,十善业道属于世间的善法,它不是为了道的。那么佛陀制的声闻戒,它是为解脱之道来施设的,“为道制戒,本非世福”,不是为了得人天福报来持戒的。这个戒它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就是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但是我们凡夫众生为什么显发不了佛性?为什么还在这里迷惑颠倒?为什么一点智慧都透显不出来?这是来自于我们的障碍,就是内心很散乱,很暗冥。然后这个暗冥的内心就会使我们的身口七支造作恶业,它就是有贪瞋痴的烦恼在驱动,所以使我们的佛性越来越显发不出来,越来越被我们身口意的三种恶业所遮蔽。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去对治?那就是,对治散动的心要修禅定,对治暗冥的心要开智慧,对治身口的恶业要用戒法来作。所以这个戒律是针对我们贪瞋痴三毒烦恼直接施设的。三毒烦恼就像贼,叫烦恼贼。你持戒,戒法就是捉贼。你的禅定就是把这个烦恼贼绑住,然后开发智慧就是烦恼贼把它杀掉、断头。所以一切佛法一定要从戒、定、慧这三无漏学下手。所以一个人要获得禅定、要开发智慧,他的先决条件仍然是持戒。所以《华严经》也说,戒律是一切无上菩提的根本。

一个佛弟子修行,如果离开了戒法,他一切禅定、一切智慧、一切解脱这些功德是不可得的。那么这个戒律也就是佛门当中的伦理道德,它关系到佛教在这个世间的寿命。四众弟子持戒,佛教在这个世间就会住持得长一些;四众弟子不持戒,佛教就提前在这个世间消失。所以这叫毗尼是佛教的寿命、毗尼是佛教的幢相、毗尼关系到佛教的形象,所以四众弟子必须持戒,尤其是出家人。如果一个比丘、比丘尼受了戒不去持戒,这就是贼住啊,它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虽然你接受四众弟子的布施,布施是你持戒,你有这份福田的功德,人家众生给我们布施那是种在福田当中。如果你不持戒,你就不可能给众生作为福田,那你接受众生的布施反而是堕落的因缘。所以这个戒律是包含着严峻的因果的法则的。你受戒了,但是你去破戒,其恶果是不堪设想的。但在这个时代我们还能够去受戒、还能够去持戒,持戒的意思常常要发誓的:宁可守戒而死,不可破戒而生。

你每天要发出这样庄严的誓言,当那个五欲的尘境现前的时候,你这种戒的力量才能上来。如果你这个戒的力量上不来,面对尤其是这个五浊恶世的时代,五欲的诱惑非常大,我们内心的烦恼又很重,真的是像干柴碰到烈火一样的,马上熊熊燃烧。所以这时候一定要披上一个戒律的宏誓的盔甲,在这个五欲的环境当中不受干扰。

一个人能够持戒,他的那种品格就站立起来了。在社会上,一个低贱的人能够持戒,他也是高贵的;一个社会地位高的人,他不持戒,他的品格也是低下的。所以在这个戒律方面,它是体现了人的福报、人的尊严的一个重要的这种参照。所以佛陀能够在这个世间给我们制定戒法,我们真的要感恩。唯有佛才能把这个戒律制定得这么完备,而且它的开、遮、持、犯,曲尽人情。它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系统的、非常细腻的一套人性和追求佛性的、完成佛性的一套修行的一个学问系统。所以我们一定要发心,要具足众戒。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比丘」有三种含义

比丘有三个意思。 一个是乞士,乞食来滋养这个色身,乞...

六趣轮回经

归命三世尊  正等觉所说  常行于利他  积集诸功...

佛像的缘起

阿弥陀佛!各位大觉世间的有缘,大家吉祥。 今天想跟大...

为什么佛菩萨都不穿鞋

佛不着履,有三因缘: 一者,使行者少欲。 二者,现足...

初学佛应怎样修行

阿弥陀佛!初入佛门者,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能...

星云大师《佛教的特质是什么》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难得今天有这么一个殊胜的因缘...

修了多劫的福报善根,才能得人身闻佛法

佛家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非常不容易,在...

佛教不同于天神地祗

社会人士对佛教误解最深的,莫过于迷信二字。大多数受...

大安法师:修苦行和往生没有直接关系

修苦行和往生没有直接关系,但有间接关系,这是因为往...

《十种逆境为道场》译文

【原文】 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

在家佛弟子该如何修行诵哪些经

问: 在家佛弟子该如何修行?早晚课该诵哪些经?时间...

念佛念到什么样的境界才有把握往生

问: 念佛念到什么样的境界才有把握往生?念佛有追求...

修念佛法门有两种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说,修念佛法门有两种:一者...

乘愿再来是化身还是胎生

问: 乘愿再来的菩萨是化身,还是胎生?如果是胎生,...

打坐时可能产生的反应现象

打坐时可能产生的反应现象有四类: 第一类现象是痛、麻...

为小狗念的经

宋朝新罗的高僧元晓,年轻的时候曾跟随大安禅师修行。...

【推荐】八风不动心,宁静无烦恼

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 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 ...

认知的三个境界

人对事物的认知有三个境界。要想提升生活的境界,就要...

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

末句结归,言如是不可思议者,当是何物?惟自性乃尔。...

不因预设成见而轻信

不因预设成见而轻信:不要因某事与个人预设的观念或理...

降内「火」的几种美味食疗

经常上火的人,请看看以下降火的几种食疗方法: 胃火...

净土宗的人,低估了妄想的势力

从佛陀的预言,我们现在是在一种下坡的阶段,叫末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