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得到究竟解脱,才是真正的尽孝

宽运法师  2015/05/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得到究竟解脱,才是真正的尽孝

我们都知道,「母亲节」是用来纪念天下母亲的日子。我们之所以要纪念母亲,就是因为母亲实在太伟大了。如《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中说到母亲生儿育女的「十大恩德」:「第一、怀胎守护恩;第二、临产受苦恩;第三、生子忘忧恩;第四、咽苦吐甘恩;第五、回干就湿恩;第六、哺乳养育恩;第七、洗濯不净恩;第八、远行忆念恩;第九、深加体恤恩;第十、究竟怜愍恩。」

又如《心地观经》中说:「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及一劫中,说不能尽。」复说:「世间悲母,念子无比。因于未形,始身受胎。住于十月,行住坐卧,受诸苦恼,非口所宣。将欲生产,渐受诸苦。昼夜悲恼,若产难时,如百千刀,竞来屠割,……其子发声,如闻音乐。以母胸臆,而为寝处,左右膝上,常为游履;于胸臆中,出甘露泉。长养之恩,弥于普天,怜愍之德,广大无比,世间所高,莫过山岳;悲母之恩,愈于须弥。世间之重,大地为先;悲母之恩,亦过于彼。」

这两段经文所描述的都是真真确确的事实;所谓「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母亲产前十月怀胎的痛苦;产时,与死神挣扎的恐怖,产后推干就湿,抚养提携的辛劳,个中滋味,除了母亲们,谁能想象得到?可以说,母亲给予子女的恩惠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他们除了负起生育与教育的责任外,还在起居饮食的照料上,体贴入微,爱护备至,不独「推衣衣之,推食食之」,而且往往为了子女的健康和幸福,学业与前途,宁可委屈自己,甚至牺牲性命,亦在所不惜。显然地,在父母养育子女的历程中,有很多地方,是身为子女者永远无法报答的。世间上,除了佛菩萨外,试问还有什么可与母爱的伟大相比?一个失去母爱的人,即使获得全世界所有最珍贵的东西,也无法弥补他内心的空虚与缺憾。

故佛在《心地观经》中说:「于诸世间,何者为最富?何者为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日中,慈母死时名日没;悲母在时名月明,悲母死时名暗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

而儒家《孝经》第一章中,孔子亦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也。」又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第七章)可见孝道之于人生是何其的重要。因此我国自古即提倡「百行以孝为先」。今天我们细读上述这些经文,正好给我们反省的机会,回想父母的恩德,以作警惕,时时感念。

以世间法而言,如何才能尽孝?「孝」这个字,说来容易,真的要实践却不易。儒家有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篇第四》)父母在世时,不轻易离开父母身边,顺从听话、按时奉养;父母离世时,诚心诵经回向;父母不在世时,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并心存善念,回馈社会,种福田,结善缘。能够做到这样,便是尽孝了。

但佛法除了照顾、奉养父母的身体、饮食起居之外,更要劝导、帮助他们信佛、学佛,同趣佛道,同得究竟解脱,才是真正的尽孝。

下面这个故事,相信定能给许多为人子女者一些启发:

明朝时候,有个杨黼,因为他听别人说四川的无际大师是活菩萨转世,所以就想要去参访他,向他学习佛法。

有一天,当他走到半路上的时候,碰见了一个老师父,那位师父看起来慈眉善目,很慈祥的样子,他对杨黼说:「无际大师就是我的师父,他知道今天你要来拜访他,所以叫我来迎接你,并且叫我告诉你说,见他还不如去见活佛。」杨黼说:「可是活佛在什么地方呢?」老师父说:「你只要朝着东方回去,一路直走,到时候,只要看见一个敝开衣领,倒穿着鞋子的人,那人就是活佛了。」杨黼听了老师父的话,很高兴的就赶回去了。

由于他急着想活佛,日夜不停的赶路,回到家时已是夜半时候了。他的母亲听到了儿子回来的声音,心里非常欢喜,等不及把衣服穿好,就急急忙忙的到拖着鞋子走出来开门。这时,杨黼看见母亲的模样就和那位老师父所描述的活佛一模一样,心里恍然大悟,明白到孝顺家中的爹娘,比前去见活佛更为重要。从此以后,便竭力孝顺母亲,并且批注了一部《孝经》,提醒世人要孝顺父母。后来他活到八十岁,诵念经偈而逝世。

古语有云:「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德。」如果一个人连自己最亲近的父母亲都不晓得孝顺,那么还学什么佛、修什么行?今天我们读过《佛说父母恩难报经》及《心地观经》以后,实应感到既惭愧又喜悦。惭愧的是至今不曾真正尽孝过,喜的是从今开始,我们日后应时时以此经文来告诫自己、提醒自己,要常怀感恩之心,真正实践孝道。如此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在此祝愿天下母亲,身体健康,家庭和谐,儿女孝顺,幸福快乐!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宽运法师文章列表

生命有限,应积极寻求解脱

大家都知道,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也是有限的。人们追...

达真堪布:修行人累积财富是否会障碍解脱

若是你证悟了,达到牛粪和黄金、手掌和虚空等同的境界...

不孝有三的含义是什么

问: 民间有这样的说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么另...

佛自酬恩孝养父母,何况凡夫而不孝养

一言孝养父母者。此明一切凡夫皆藉缘而生。云何藉缘。...

怎样从源头根除烦恼

如何才能解脱?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现代人最大的问...

星云大师《佛教的忠孝观》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感谢佛陀的慈光加被,能够...

文珠法师《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今天与各位讨论的题目,是心灵的自由与解脱。我们生长...

超荐父母,当发真实之心

原文: 佛法真利益,唯恭敬至诚者,能得其全。其余则随...

感恩无需等待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古话渐渐成了时...

为了养家活口而放弃修行这样可以吗

问: 很多人希望能得到解脱,可是为了养家活口,自己...

在高科技社会,为什么佛教能够获得广泛的信仰

和平和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两大课题。 所谓和...

当知念佛目的,必须归于无念

念佛一法,尤为断念方便之方便。不令他念而念佛,亦是...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

普贤菩萨是华严三圣之一,是有名的大愿王,也称普贤萨...

求生净土的心念是否也属贪念

问: 求生净土的心念是否也属贪念,请法师慈悲开示。 ...

倓虚大师的净土法缘

倓虚大师原籍河北省宁河县,生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

比丘命终之后趣向何处

往昔,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时,佛陀告诉比丘...

野狐禅「不落因果」

《无门关》第二则里有百丈野狐的公案。 百丈和尚,凡...

初心念佛,谁能无有妄念

原文: 初心念佛,未到亲证三昧之时,谁能无有妄念?所...

佛说宝贤陀罗尼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菩萨众俱...

海涛法师《法语选粹》

◎念佛心要 1.念佛如作佛,诸佛的圆满功德常存我们心...

为破三轮故说净土

原文: 此经起由,为破三轮故。三种轮者:一为破无常轮...

星云大师谈心经

第一讲 校长史密斯先生、教务长先生、各位女士、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