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我们为什么喜欢习惯性评判别人

如孝法师  2015/11/0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我们为什么喜欢习惯性评判别人

当你的心去接触“境”的时候,第一个念头就是感受,第二个念头就是评判。你感受到了就一定会评判。而评判最终结果会落在两个方面:非好即坏。因为无明,我们看任何东西的知见都是非此即彼,非对即错。所以,我们的评判标准一直被无始劫以来的习惯左右,它是有问题的。

我们的心会很快地完成评判这项工作,产生的结果就是想要拥有或者拒绝。在拥有和拒绝的背后是两种心理:一种是贪心——想拥有;一种是嗔心——想拒绝。接下来就产生了行动——你的手会不自觉地伸出去拿,或者你的脚马上就想脱离这个地方,赶紧走开。由此可见,我们的心和身可以在刹那之间就完成感受、评判、行动这些动作。

在这整个过程当中,一切都是无明在运作,而且因为无明,我们又种了一个业种子。这个种子带有自我的角度,它促进了自我的发挥与造作,让自我变得更加强大。我们由于这种心理或者性格因素,会变得越来越自我,慢慢就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自我反应机制,就会不断地对美或者好、人的对或者错加以评判,性格也就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很难改变。

人的思想,乃至于对待万世万物的看法,一旦形成固有的模式,我们就把它叫做“业识”,它是杂染的。打个比方,比如斗牛,它有一种自动的模式,一看到红布就会热血上头冲过去抢。你说那个布有什么好抢的?但是它不知道,这就是无明,那是它生生世世的业报形成的一个自我反应,别的动物就不会像它那样。业报不同造成了生命的差异。

作为人来讲,我们看起来是人,但是内心与其他的众生实际上是一样的,都是充满了贪嗔痴的。我们遇见外境的第一个反应都是显现出自我的状态。

所以,我们要训练自己对所缘的境做到客观的观察,不起好坏的分别。为什么呢?因为它很迅速,你还没有看清楚它,它就已经退去,下一个目标已经显现。就好像坐在飞驰的火车上,心如果停留在窗外远去的树上,就无法做到关注当下。对于外面的风景,一会儿觉得这个树好看,一会儿认为那个花漂亮,我要把它送给什么人……这就叫做评判、叫做自我。

我们要去锻炼心对每一个当下境界的觉知。对于出现的每一个要观察的目标,只能经历,不可以介入其中。心就像水一样,你要静下心来,去照出外在不断变化的境。同时心也需要跟随着境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地从一个目标转移到下一个目标,并一直保持着客观、正知。在当下的洞察当中慢慢地放弃评判,这就是用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圣严法师:如何做到「境随心转」

问: 社会环境意见纷乱,我们常常「心随境转」,局势...

这样的人心特别狡诈和阴险,而且城府很深

随烦恼二十:谄者。 谓罔他故,矫设异仪,谄曲为性。能...

圣严法师《做好人际关系》

问:有些人说做人比做事难。如果在职场受人冤枉,是要...

以善念去降伏心魔

佛陀未成道之前(人称为悉达多太子)曾想过:为什么人...

小小的起心动念,就有大的果报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对着所有弟子在讲经说法,忽然他叫...

外境既然无实有,哪有什么可贪的呢

我们对一切人事物,都不应该生起贪心。为什么呢?因为...

达真堪布:把心专注在一种正知正见上

把自己的心专注在一种正知正见上,这就是禅。把自己的...

宣化上人:见到境界不动心

学佛法的人,要认识佛法,要修持佛法,也就是吃佛法,...

迟早都要成佛,为何还要去极乐世界呢

问: 佛说,一切众生毕竟成佛,在佛不增,在众生不减。...

生命的原理:依报与正报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生命的原理,叫做依报随着正报转。...

学佛后有病还要不要看

一些学佛的人听到别人有病就会劝人专心念佛,不要在意...

以真诚不妄之心来待人处事

说谎话欺骗他人称为妄言。现在社会上一般人为了做生意...

念佛法门是可以验证的

我们体会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不可思议,吾人的心性功德...

欲望的越位导致了很多问题

过去有一句话叫: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句话是怎...

为什么不能吃葱、蒜、韭菜

所谓素食,不仅仅是不吃肉而已,而且连葱、洋葱、韭菜...

常起瞋心如同慢性自杀

大家都知道瞋是心中火,不但对自己不好,对别人也不好...

佛陀的十号

一切佛都具有十大名号,又称如来十号、十种通号。出自...

用智慧来支配身语意

人的生命,不仅有长度,还有厚度、深度,过好每一天。...

为什么要随喜别人

你看有些人,他进步很快很容易,你三年前看他没有这种...

大悲咒修法简规

一、祈请 顶礼十方常住三宝(上香后三拜) 二、忏悔 往...

为什么要给佛像开光

问: 佛教为什么要给佛菩萨像开光 济群法师答: 供养...

证严法师:不说是非难

在日常生活中,有两种表达彼此感受的方式,那就是「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