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念佛所见之境,不可欢喜怖畏

印光大师  2016/06/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念佛所见之境,不可欢喜怖畏

念佛所见之境,恶境不可怖畏,但摄心正念,其境即消。善境不可欢喜,但摄心正念,必有所得。谓业消智朗,然有浅有深,不可即生满足想。摄心正念,善境或愈显,或即泯,切勿以为念。但使念不离佛,佛不离念即已。见善境,心地清凉,了无躁妄取著之心,亦不必定是入定。此是了知唯心所现,不是对境无心。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谓此如子忆母之念,即是最上方便,不假借其余之方便。汝误将不取著,认为扫荡,故有此与建立相反。如子忆母,何可谓之扫荡?圣境若现,知属唯心,取著则非唯心矣。以初心一见圣境,多多不知唯心,故生取著。一生取著,则不是得少为足,便是著魔发狂。故经云:不作圣心,谓己已证,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著魔发狂。

汝是一不洞事之痴汉,何可将平日用功,与临终地狱相现之著力哀恳相比喻。如孝子平日思亲,虽极恳切,断不可如亲已死之哀痛不顾身命也。汝且按事相,志诚恳切修。若说理而心实不通,则无益而有损矣。

境现而勘,汝谓是分别。汝既能见境,勘又何碍?勘者非特起别种法,乃摄心于佛,不令起二念耳。由汝不识勘之事,意谓另有勘之一法,反成分别。念佛人并不是一笼统,无分晓。乃于一切境,如镜照相,相来即现,相去即无。

汝所说者,通是未著魔而欲著魔之话,非防著魔之话。以汝躁妄心,急欲得此境,故反成障碍也。当此大劫,好不志心念佛,而妄想纷飞,论说空话乎?密宗之危险,殊非笔墨所能宣。祈死守净土修持,让他人通通成佛去。祈慧察。

印光大师:“复温光熹居士书三”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印光大师文章列表

给自己的心灵找个家

梦想和责任有同一个归宿,就是心灵的安定和快乐,朝着...

【推荐】陈义孝居士:往生极乐的三要三不要

由于悚于生死之剧苦、轮回之路险、三界之无安,所以,...

是否每天应多念佛号来调伏烦恼

问: 师父慈悲,在蕅益大师念佛开示那个里面,他好像...

【打禅七】与【打佛七】的异同

打七是佛教主要修行方式之一。七指时间,以七天为一周...

净土法门修行关键--发愿

舍利佛,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佛说阿弥陀...

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怎么下功夫

2015年9月24日,受大安法师委托,《净土》杂志编辑部一...

大安法师:精进念佛后为什么家庭和事业更不顺

问: 原先不怎么精进念佛事事顺利,从今年我每天三万...

惟贤长老《净土教与庄严国土》

一、净土教与净土宗 净土教的阐扬源自释迦牟尼佛。根...

印光大师开示养生之道

印祖推崇面食,对豆子、豆油也特别提倡。并提出,保养...

印光大师临终助念的解读

临终念佛不可怕死,也不能求病好  况求生西方者,不可...

印光大师《净土问题84个开示》

1.佛为什么要说净土法门 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

念佛人有病当全身放下念佛求往生

汝母年高,于净土一法,未能认真修持。宜常与谈说六道...

感情的利弊很多,究竟如何运用

有个女生到佛光山找我,神情沮丧。我问她发生了什么事...

圣严法师《快乐由自己决定》

开朗才会快乐 人经常生活在不安定的心态及环境中,因...

这句佛号跟我们到底是什么关系

请看经文: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

吃些亏还要带三分呆

出家要吃些亏,又要带三分呆,心似寒灰枯木,是非从何...

六字洪名的实相之道,一刻也不要离开

阿弥陀佛彻证法界实相理体,同时又把他无央数劫的积功...

五位高僧慈悯众生的行为

日常生活中如何修习慈爱众生呢?以下这些高僧大德慈悯...

布施供养,广结善缘

佛教非常重视结缘,不但结缘还要结善缘要广结善缘。但...

念佛法门的宗旨是信愿行

念佛法门的宗旨是信愿行三法。信是什么呢?信,从事相...

悲心无尽 行愿弥坚——一诚长老珍贵舍利撷影

【真如寺讯】丁酉十一月十三日(2017年12月30日),上...

生死极苦

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中,佛陀正在为人天四众说法。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