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观想念佛,观之事且从缓行

印光大师  2016/10/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观想念佛,观之事且从缓行

持名一法,最为末法透机之法。善导虽疏观经,实最重持名一行。不观末法众生,神识飞飏,心粗境细,观难成就。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之言乎。

观虽十六,行者修习,当从易修者行。或作如来白毫观,或作第十三杂想观。至于九品之观,不过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与后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为作观也。观之理,不可不知。观之事,且从缓行。若或理路不清,观境不明,以躁心浮气修之,或起魔事。即能观境现前,若心有妄生喜悦之念,亦即因喜成障,或复致退前功。故楞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祈一心持名,以为千稳万当之行。待至心归于一,净境自会现前。

四帖疏错讹甚多。光二十年前,先曾约校。去年南京羊皮巷观音庵妙莲和尚要其本去另刻,明年当可出书,祈为请阅。

复崇明黄玉如书

念佛一法,约有四种。所谓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摄机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

如欲作观,必须熟读观经。深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及心净佛现,境非外来。唯心所现,不生取著。既不取著,则境益深妙,心益精一。能如是,则观想之益,殊非小小。如观境不熟,理路不清。以躁妄心,急欲境现。此则全体是妄,与佛与心,皆不相应,即伏魔胎。因兹妄欲见境,心益躁妄,必致惹起多生怨家,现作境界。既最初因地不真,何能知其魔业所现。遂大生欢喜,情不自安。则魔即附体,丧心病狂。纵令活佛现身救度,亦末如之何矣。

须自量根性,勿唯图高胜,以致求益反损也。善导和尚云,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诚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宜自详审。

又志诚恳切,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也。宜竭尽心力以行之,则幸甚。

复吴希真居士书一

观想一法,非理路明白,观境熟悉,无躁妄欲速之心,有镇定不移之志者,修之,则损多益少。

复吴希真居士书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印光大师文章列表

散乱心念佛是否可以往生

问: 散乱心念佛是否可以往生? 大安法师答: 散乱心...

大智慧人,深悟唯心,必勤念佛

【原文】: 天地万物。皆有始终。有形象。有方隅。有分...

具足信愿的佛号,才有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的功德

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今...

念佛之人当吃长素

【原文】 念佛之人,当吃长素。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

阿弥陀佛于诸众生有大恩德

知小而不知大,见近而不见远者,此众生之常分也。如阿...

当下的念头若是念佛,就不会犯戒

真正念佛,一定是持戒 信愿行的行就是念佛。先由念佛的...

如是修五门行,速得成就

复有五种门,渐次成就五种功德,应知。 何者五门?一者...

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这里要辨识几个概念:什么叫善根?什么叫福德?菩提正...

祭祀祖先应该用素食

食肉一事,大是怪事,但以习行既久,不知其非,反以为...

有心世道之人,咸皆提倡佛学

佛法者,心法也。此之心法,乃生,佛,凡,圣各所同具...

净土法门为诸法之归宿

原文: 净土法门,为诸法之归宿。犹如大海,尽世间所有...

发心念佛求生西方,七宝池中即生一朵莲花

原文: 夫众生之心,与阿弥陀佛之心,觌体相同,若以信...

能够这样坚持,往生就能预知时至

何为水到渠成呢?就是功夫纯熟的时候,你嘴上在吃饭,...

一心专念阿弥陀佛

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就是信愿念佛,而信愿念佛实在是一...

没皈依但精通佛法,算是佛弟子吗

问: 有一位居士,还未到佛堂皈依,但精通佛法、研究...

临终是否要助念才能往生

问: 临终是否一定需要助念才能往生? 大安法师答:...

肥胖多病的原因

舍卫城有一位富翁,因为过分肥胖,导致通身是病。有一...

忍能息诸苦,忍得寿命长

忍得人乐观,忍能得妙好;忍能息诸苦,忍得寿命长。─...

传喜法师:如何恢复精进的心

问: 我家里有一个亲戚以前学佛非常精进,可是他现在...

我们要坚固往生的愿力

我们要坚固往生的愿力,要知道在临命终时,愿力牵引令...

你心里的苦恼和困惑是谁放进去的

看到这样一则小故事,说有个人总是非常苦恼,他听说佛...

一心不乱和念佛三昧的区别是什么

问: 念佛到一心不乱和念佛三昧的区别是什么? 大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