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佛教经典的三藏十二部分类

界诠法师  2017/08/2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佛教经典的三藏十二部分类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是根据三藏的内容分成十二类。

第一个是叫契经。契经,本来经的解释也就叫契经,那么这个地方又叫契经,也就是总称而已。那这个地方所谓“总”叫契经,“别”的可以叫作长行,就是经文一种类别,就是专门是没有颂的,就是一句话几个字没有定,这种情形叫作长行。

第二种叫作应颂。应颂也叫重颂,长行说完了以后,重复长行的意思,所以又有颂文那一类,就叫作应颂或者叫重颂。比如说《法华经》里面有长行,长行里面有偈颂;比如说大家读过《普贤行愿品》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有长行、有重颂。

第三种叫记莂。记是决义,莂是分别记事,分成三种:一个是记弟子生死因果,就是佛有一类经典专门讲弟子的一些因果的事情,你过去世做什么什么啦,有这样的一类;第二种是明记分别甚深之意,就是把这个道理抉择、说明,道理讲得比较深奥;第三种是对弟子授未来成佛之记,就是说某人将来什么什么时间成佛啊,有一类经典是这样的,这是第三种。

第四种叫讽颂,讽颂也叫孤起颂,孤起颂就是单独专门只是颂,而没有长行的这叫孤起颂。比如说有一部经叫《法句经》,它专门只是颂词的。

第五种是自说。佛讲法通常有请而说的,只有《阿弥陀经》是没有请而说,这叫自说,佛自己说,因为这样的事情,讲极乐世界的事情比较深奥,弟子们也没办法了解,故此佛不请而说,这一类叫自说。

第六种叫缘起。就是有因缘佛才讲法,佛说法要有待因缘的,要有请而说。你比如说它分成三种:一个是因请而说。佛弟子请的,比如讲《法华经》,佛弟子一再请,舍利弗再三请佛说法,那佛才说;第二种因犯制戒。这也是因缘。比丘戒跟菩萨戒不一样,比丘戒是因为佛弟子有违犯,在某种因缘环境之下违犯了,这样的情形对僧团发展不利,然后佛就制戒;第三种因事说法。就是因什么事情,特别针对某一个事情而说法的,这是因事而说。

第七种叫譬喻。弟子们听不懂,说的什么意思呢? 佛要种种譬喻,打个比方说这样的,叫作譬喻。经典里面有这样一类譬喻经。

第八种是本事。本事是说佛弟子过去世的因缘。佛曾经有一个弟子,佛讲法他总是爱打瞌睡,他一说就打瞌睡,就睡着了,然后讲完了以后,他又醒起来了。佛有一次讲法他又打瞌睡了,佛就呵斥他,他说你已经睡了五百世,你现在还睡!那怎么办呢?他就很惭愧。后来,他说睡觉都是因为眼睛,我们一睡觉眼睛就闭上了,然后他把他两个眼珠用竹棍子全部把它弹掉,两个眼珠全部弹掉,弹掉眼睛看不见呐。后来他专门修天眼,怎么修呢?他就坐在一个悬崖峭壁、万丈深渊的地方,叫人家引他去坐在那里,他说实在想睡,这样要摔下去呀,就让他摔死就算了。这佛告诉他说你已经五百世睡觉——这怎么五百世睡觉呢?当蜗牛。蜗牛知道吧,什么叫蜗牛?头上有两个角的那样子,一个螺在那壳壳里面,它爬行很慢的,我们种菜,有些菜它会爬到菜心里面去,现在人专门养这个东西来吃,说那里面含蛋白质很高,你们有没有吃过?现在的中国人无所不吃,吃昆虫、 吃蚂蚁……是吧?那么他讲这个事情,他很惭愧啊,就去修天眼,后来果然修得天眼通。这是讲佛弟子过去世的一些因果的事。

第九种本生。是佛自己叙述过去行菩萨道的种种情形,在因地还没成佛的时候,发心利益众生的种种事情,就讲佛本生的事,叫作本生经。有一部叫本生经的。

第十种是方广。方广是讲大乘甚深之意,叫作方广,也叫无比法,讲的道理比较深奥。

第十一种叫未曾有。未曾有,也是说佛弟子最殊胜的种种事情,非常特殊的异常的事,叫作未曾有。

第十二种叫论议。论议就是辨明种种道理的,是十二种。那么这是十二类,无非是从三藏十二部当中,它经的一个讲法上、文字上的莂上不同而已,进行分成十二类。

那么十二类怎么去记住呢?下面有一个颂子,把这个颂子记住了,就记住十二部了,一个一个记比较很难记。“长行重颂与莂,孤起无问而自说,比喻本生及本事,方广论议未曾有”,给它次第调整一下,把这四句记住,就记住三藏十二部的名称。这是经典。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教知识文章列表
界诠法师文章列表

贫穷的人有七种布施

贫穷布施难。然而,佛陀告诉我们不用财物也能布施。称...

要做正信佛弟子,必须先受三皈依仪式

佛宝是指己修行而至福德、智慧圆满究竟的人。法宝是指...

佛学常见辞汇(十二画)

【惠能】 人名,为禅宗第六祖。六祖降生时,有异僧到...

人的十二种病

阿难问佛,何者是病?佛言: 1、随恶人言是病。2、邪...

圣严法师《佛在心中、口中、行为中》

佛在心中、佛在口中、佛在我们的行为中,也就是佛在我...

本来都是佛,现在为什么是众生呢

王阳明先生说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是从佛学里来的,释...

闲置的佛经该如何处理

问: 请来的经书该如何摆放?暂时不用的话又该怎么处理...

佛给在家人提出的五条基本规范

在佛教里面,释迦牟尼佛给在家人提出五条基本的规范,...

佛教法器的种类

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广义而言,凡是...

净宗三祖-承远大师

1.生平 承远大师(公元712---802年),四川绵竹县人。...

佛教的四大吉花有哪些

优昙花 梵文优昙波罗(Udumbara),亦作优昙婆罗、乌昙...

何谓十二因缘

好,阿弥陀佛,各位大家吉祥。今天呢,想跟大家说说,...

【推荐】犯淫戒与持不淫戒的果报

毁犯淫戒果报,三涂果报。余报:一、生死炽然。二、障...

随顺远离之道

过去佛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时,一日,舍利弗尊者告诸...

星云大师《佛教的福寿观》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昨天和各位说过了佛教对女...

海涛法师:结婚也是修行

我们每一人不可能都有出家的因缘,大都是居家修行,大...

菩萨有七事利乐一切众生

谓菩萨为利乐一切众生,示现于世间,而做善友,劝发诱...

净界法师:何谓「一心不乱」

问: 《阿弥陀经》提到,持名念佛必需做到一心不乱,...

别在烦恼当中浪费自己的生命

光阴就是这样快得很,我们现在明白应该使劲地抓住它,...

见自身微尘与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

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

如何让年轻人接受念佛

问: 要接引年轻人来学佛,如果我们老是要他们一直念...

工作时需要说谎该怎么办

问: 目前的工作环境和待遇都非常好,但工作时需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