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必定兑现这个愿

大安法师  2020/06/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必定兑现这个愿

念佛人临命终时,注意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发愿都是临命终时来接引,不是说你想什么时候往生就什么时候往生。现在我们看到一些喜欢讲大话的,动不动就说:我想住几年就可以住几年,想今天走就今天走,你有这个水平吗?符合阿弥陀佛发愿吗?

阿弥陀佛的这个佛法也要随顺世间法,你命中有多少寿命,阿弥陀佛都尊重你命中的寿命,只是发愿临命终时来接引,没有发愿说你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接引。

一定要注意这些关键词,为什么要谈临命终时,这就传达着阿弥陀佛尊重我们,也不坏世间法。那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必然地要兑现他的愿力,他第十九愿就谈这个问题,你只要信愿念佛,临命终时,我与观音、势至,净土的圣众前来接引,垂慈接引!

这个接引对我们很重要啊,这个愿发得是太及时太重要了。因为我们临命终时,生死关头,是最难对付的。前六识昏迷,不起作用,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业力种子翻滚。这就好像一个国家的国王不能发号施令,乱臣贼子全都起来了,是这么一个局面。

在这个局面当中,一般都不能作主宰,很快就进入中阴身,中阴身又执著中阴身的真实,飘荡状态,要寻找一种生命的载体,那就看哪个业力最重,哪个力量就牵到哪一道里面去。所以在这样的生死关头,别说一般的悠悠凡夫,就是大修行人在这个关头都很难有主宰呀!真的是不容易呀!就是一些大修行人临命终时可能都处在昏沉状态,稀里糊涂啊!

《印祖文钞》讲有一个显荫比丘,修密宗,到日本也修行,是谛闲老法师的徒弟,很聪明的一个年轻人,本来如果涵养深,真是佛门龙象,就是成为大阿阇黎,给人家灌顶都能即身成佛的这个称号,结果25岁得病了,在上海居士林,大家帮他助念,然而据说一直是昏沉状态离开这个世间的。

印祖常常举这个例子,这就是靠自力,不能相信阿弥陀佛的结果,还真不如一个愚夫愚妇临命终时灵明不昧,蒙佛接引,瑞相昭著来的殊胜呐!所以生死关头,这个时候你说我要靠自己的力量坐断生死,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大修行人,即便有可能也是极少数,大部分人都是昏迷、颠倒、散乱,惊慌失措的。

所以我们要深刻体会阿弥陀佛临命终时必定——用必定,由于他也发了这个愿,他一定是要兑现的,所以一定是垂下他的大慈悲手前来接引。令生西方,不是说我有能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以说这个地球上靠自己的力量没有一个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令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我们离开阿弥陀佛慈悲愿力将一筹莫展,将在轮回当中绝对出不去。别说是业力凡夫,就是断见思惑的阿罗汉,如果不发愿,也不能去。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怎样忆佛

问: 怎么忆佛? 大安法师答: 忆是回忆,忆念的意思...

十里山坟,就是阎王的催命信

看了(祭奠亡人)这一幕情景,我们净土行人就得要想到...

净土宗最怕就是你抗拒

如果从《弥陀要解》的标准来看,念佛人临终的时候,他...

净土法门的修学要领

一、念佛不得力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净土法门有正行和助行...

净土篇精华录之净宗心要

(一)世尊唯说弥陀愿海 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净土宗的国家...

人生实相与弥陀的救度

《佛说譬喻经》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名行人被饿虎追...

【推荐】修净土的人可以不研究教理吗

有谬云:年少力强,宜习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这...

如何为病人临终之人造福回向

【 复次,普广! 若未来世有男子、女人久处床枕,求生...

每天拜佛的重要性

我们每天修行,必须要有一段时间来礼佛。礼佛一方面降...

了解真心就不会认贼为子,以妄为真

世界佛教论坛有个主题叫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如何认识这...

供斋荐亡的注意事宜

佛告阿难: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

持大悲咒可以往生西方吗

问: 一位师兄看到《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若诸人天诵持...

「一门专修」与「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否矛盾

问: 佛针对不同根机的众生讲了八万四千法门,现在都...

阿弥陀佛名具万德,名召万德

阿弥陀佛的名号具足万德,佛的果地上的功德都在名号当...

一个善念躲过了危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天,欧洲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

心开路就开

有一位父亲,生了三个儿子,由于望子成龙,所以平日对...

修念佛法门有两种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说,修念佛法门有两种:一者...

法照大师劝念佛

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不简贫穷将富贵,不...

福报太少障道,太多也障道

当我们在念想极乐世界的功德的时候,我们可以分成三块...

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

末句结归,言如是不可思议者,当是何物?惟自性乃尔。...

发毒誓的果报

在佛教《贤愚经》第三卷中的《微妙比丘尼品》中记载了...

学着体恤与包容

一直以来,人们都希望得到认可: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