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妙莲老和尚《因缘果报》

妙莲老和尚  2010/06/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诸位法师、诸位居士:

佛法讲因果,其实说来,应该是因缘果报,还要注意时间这一因素。只要因缘、时间相聚会,则果报自然成,大至宇宙,小至微尘,皆离不开此理。

俗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苦瓜怎能生出甜豆来呢?如是因,如是果,丝毫不爽。如果你种的是善因,就会得善果;种恶因,就会得恶果。有因而无果,那只是时间未到而已。谚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是不报,时候未到。」

所以我们要探讨因果之前,必须对时间有正确的知见,因果是讲三世的——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般凡夫俗见,眼光短浅,只信有现在世,不信有过去世,更不信有未来世。凡事只以眼前所见为真,为有。殊不知此三世时间观,极为浅显易明,今举眼前之例证明之。

人人皆知道有昨天、今天、明天;若从今天逆推,则有无量无数的昨天,此无穷极之昨天,就是过去无始啊!若再由今天顺推,则亦有无终无尽的明天,此浩瀚无际的明天,不就构成了未来无终吗?

我们怎可说未看到明天,就不承认有明天的存在;回忆不起昨天的事,就说没有昨天呢?相同的道理,如果你只知有现在世,而不知有过去世、未来世,那简直像小孩子一样,太幼稚太可怜了。请你好心学习,增长智慧,不可再愚痴狂妄,辜负已灵。

具备以上的正知见,你就不会为行善之人遭受恶报,而心愤不平。见行恶之人自在安乐,而抱怨上苍不公了。善人遭恶报,那是他过去造的恶因所感;恶人受善报,那是他过去有善因,所种的福犹未享尽。切不可只就一世来论,而味於三世原理之真谛!若明於此因果通三世的道理,即知只要时间一到了,善恶因缘成熟,必然是种善必有善报,种恶必有恶报的。所以我常说: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善人,亦没有百分之百的恶人;众生因为所造善恶因缘之不同,故所受的苦乐果报亦各有差别。怎可因今生行善或做恶之人,好像不得其应有的善恶果报,就怨天尤人呢!

明白以上的道理,那么就只须讲耕耘,不须问收获。因为有耕耘,必会有收获。虽不是马上有收获,你总不可能今天播种,就要它明天结果吧!

学佛亦是如此,你今天上山来拜观世音菩萨,就要求菩萨即刻保佑你,那你心太急了吧!说不定你今天拜了观音,下山时不小心跌倒,摔断了一条腿,那你能说观世音菩萨不慈悲吗?

学佛人头脑一定要冷静,才不会颠倒是非。其实观世音菩萨对你可说是太慈悲了,你不求,菩萨照样会保佑你,如慈母之对待子女,难道还要子女开口求母亲保护,母亲才会给予保护吗?说不定你今天会遭受生命垂危之报呢!就是因为你拜佛的功德,才只受折腿创痛而已,这就是观世音菩萨慈悲保佑,让你重报轻受而你不自知而已。这点正信都没有,你还能叫做虔诚佛教徒吗?对这种不信因果、颠倒是非而不受劝化的人,那我们惭愧自己智慧德行有限,没法化度他,真无话可说了。

你今生能修行种善因,恶报就会减轻,如果没减轻很多的话,那就是你种的善因还不够,应该生大惭愧,再努力行善。譬如一盆滚开的热水,如果只加了一杯的冷水,对於这盆热水而言,其热度是不会感觉有降低的,除非你继续不断的加上冷水,它才有可能变冷。所以今生行善,还不能摆脱恶劣环境的话,那就代表你所行的善还不够。应该再精进用功才对。怎可说观世音菩萨不慈悲,不感应呢?此番道理,只可与智者道,不足为愚者言了。

谈到感应,有的人一求就有,有的人再怎么求,佛菩萨好像视若无睹。这是怎么同事?譬如一个认真用功,守规矩的孩子,向母亲要钱,一开口就有;另一个懒惰懈怠不学好的孩子,向母亲要钱,其母亲一毛钱也不会给的。学佛亦是如此,有求而不应,是佛菩萨不慈悲吗?其实在楞严经上告诉过我们,观世音菩萨太慈悲了,求财得财,求子得子。但是这也要看你是用什么心去求的?你求财有了财后,是不是会去做好事呢?若有钱不做好事,菩萨能给你财吗?

感应有顺有逆,不论顺逆都是佛菩萨的慈悲。顺境固然是好,但唯有在逆境之中才谈开智慧。譬如春天温和,固然可使百花齐放、万物生长,但如果没有秋、冬怎么会有结果呢?没有严寒的冬天,怎会绽开清香扑鼻坚忍高贵的梅花呢?

所以真正有智之士,学佛愈是遭遇不顺,其道心愈是坚固,愈能成就菩提道。古今多少高僧大德,上根利器者,莫不是在苦境、逆境中成就的啊!最后祝福诸位!新年万事吉祥如意,道业广增长,早日成佛道。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妙莲老和尚文章列表

天眼通宿命通,真有这回事吗

问: 师父,我遇到一个疑团,大家一些学佛的去往生,...

星云大师《怎样做一个佛教徒》

第一篇 皈依三宝 壹前言 皈依三宝是成为正信佛教徒的...

善恶因果,错综复杂

一次上山,有道友问师父:为什么这个世间常看到好人不...

放生的动物去杀生怎么办

问: 放生的牛羊等动物,他们吃草时也吃了大量草里的...

【推荐】以杀生为业的因果报应实例

想说两个最近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这两个故事都是因为...

受持五戒的利益和意义

五戒的受持 受持五戒是尽形寿受持,非一日一夜受持而...

【推荐】佛门里不要倡导经忏佛事

随着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实,中国佛教事业迅速恢复,蓬勃...

财禄乃前世布施而来,非强力之所能求

人世间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

拜佛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拜佛时,双手翻掌,结趺作礼的意义是恭敬,是我们的观...

南亭和尚《地藏菩萨本迹因缘》

各位听众!农历的七月,月大三十,月小二十九。这七月...

宁与君子结怨,莫与小人结亲

他们为了成办一件事,总在心里筹划盘算,但口中说出来...

死亡也是需要准备的

死亡也是要准备的。我们把钱准备好了,米缸里是满满的...

宣化上人:戒律的根本

戒律根本只有一个,就是不自私,人要是有自私心,就会...

如何让孩子戒掉手机瘾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孩子很迷恋手机,时常拿爸爸...

不要把别人的因缘套在自己头上

最近几年,佛教界流传,不诵《弟子规》不能往生西方极...

正确吃素才能吃出健康来

素食的清净本色吸引了很多忙碌浮躁的现代人。从健康学...

化解心中怨恨的三个方法

怨─它是恨的累积,它跟嗔不同。 你看有些人:你一刺激...

儿童德育启蒙

孝亲: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与我,实为一体,我爱...

人生本来就会有高低起伏

作家希切威廉斯曾说:人生是一次航行,航行中必然遇到...

诽谤圣者,忏悔得解脱

过去,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有一天舍利弗尊者...

不吃早餐的4大危害

容易发胖 根据营养学家们的证实,早餐是每个人一天中...

除苦助伴济他身,施药瞻视有病者

除苦助伴济他身,施药瞻视有病者 ,病人看病,碰到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