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 - 中国校园网

把了生脱死当作头等大事

慈法法师  2012/08/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有两种世间法,有两种出世间法。一种出世间法是为了利益自己,一种出世间法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有两种世间法:一种人是为了自己过得更好,一种人是为了他人过得更好。但以出世间来观世间法,一切世间好与不好,皆是梦幻不实的,三界火宅必无安乐。这是以出世间法来看世间的,梦中之人所有的爱憎利害关系,皆是梦中之事,毕竟不实。

这样一说,似乎是我们离世俗生活太远了,大部分还是期望在世俗中过得更好一些,做更多的善事善缘,有更好的生命相续。就以出世的思想,审观世间的善缘,好比说很多的功德,布施啊,持戒啊,诵经啊,放生啊,护持道场,做了很多善事,就为了自己人天福报。过去的善知识对这地方有个诃斥,称为“三世沉沦”:他第二世会受福报的,因为他这一生做了很多布施啊、供养啊、善事啊,来世会升天啊,有这种机会。但一旦这机会享受完了,第三世又是堕落。

佛教能不能把它当成一个在世俗里过得更好、大家轮回得更好的一个教育呢?有没有教法呢?五乘教中有——人天乘、声闻、缘觉、菩萨、诸佛乘——人天乘里边是有这样的教化的。在《阿含经》中,佛讲了大量的教世间人怎么来做,做得恰当的一些教法,世尊在佛法还不成熟,大家的世俗心还很强的情况下,讲些人道、人伦的一些法则。我感觉现在社会上的这种教育,已经很普及了,越普及,减劫来得越快,为什么呢?大家没有出离心,减劫的加剧就越来越快。向好是所有人的心理,没有一个人不向往好的,向往好又争夺好,排斥恶,把恶排斥到社会上去了,恶直接占有了,就强化了自我,结果恶就更加加剧了。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状态。

那我们能不能做一个好人呢?实际上作为一个学佛的人,真正地认知到了三界如幻,你一定会做一个好人的,一定会爱护这个世间的,大家本来就在做梦,我还和别人争夺什么呢?善恶都不值得争夺了,财富不值得争夺了,名声不值得争夺了。何以故呢?如梦如幻,毕竟不实啊,因缘所生,无有实质,缘生缘灭,毕竟是无常相啊!我们要在无常相中建立一个善的常,行不行呢?那么我们就得用世法来讲了,讲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萨戒,都是为了顺应世俗的善灭常法,来次序世间的,以次序来回施世间众生,接度众生出生死、出轮回。

像这位菩萨提这个问题,怎么来教育自己的儿女呢?我感觉,我们自己要有出离心,要有菩提心,你爱护自己的儿女,爱护自己的家人,一定会是真诚的。要是没有出离心、菩提心,爱护自己的子女,无外乎是人情——这个人情没问题,所有的人天生都有这个人情。

过去听到这样一句话:上天有好善之德,人人的心里都有好善之德。我们的人心没有一个是不向善的,哪一个人不向善呢?我们仔细观察审视一下,没有不向善的人的,哪怕一生造恶的人,他也不会嘴上说,我不向善。所以我感觉我们应该在短暂有暇的人生中,能不能把生死问题、生死大事放在当头,这是一个佛教徒非常致命的一个环节。世俗的因缘太多了,无始以来我们轮回的太久了。多好的轮回我们都得到过,但是特别差的出离,我们也没有得到过,我们要是真正出离过三界,我们就知道三界是火宅这是一句真诚的话了。我们想做世间的善人呢,现在社会上的教育,很多人提倡儒家思想,回到刚才话题中去,我感觉社会的教育已经够充分了。

佛教的教育第一个解决的就是生死大事!不是嘴边上的话,人寿百岁啊,折腾不起来什么东西啊,这一百岁一晃就过去了。因为可能我接触的死人多,每天我都有电话,和我说事情啊,谁谁的家人死了,能不能帮他祈祷一下?我说可以的。每一天都有死人的消息的。我也不知道是善人还是恶人,但是一个一个都死去了。死去了,他们是继续沉沦,还是继续做好事坏事呢?还是真正地了脱了生死呢?这个地方是不得而知的。我鼓励现前学佛的人一定要把了生脱死当作是头等大事。实际就是这个事情。做好人我不反对,了生死是大事。好人,坏人,我感觉无量劫以来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什么样的人,我们似乎都做过,但是就是了生死这样的事情没有做过一次,要是做过一次,你就知道这三界火宅在焚烧着大家的生命。包括你的善,包括你的恶,包括你的禅定,都在焚烧着。我们知道禅定的功夫是远离了善恶,远离了苦乐。我们知道色界天,就是禅天,善恶都远远超越了,但是他们还在三界火宅。非想非非想天他们早已超越了善恶禅定,他们还在生死之中、轮回之中。

因为我们现在人寿已经不足百岁了,在这里边玩善恶的游戏,不把了脱生死放在头等大事上来看待,我感觉大家就会辜负自己的学佛因缘。因为我走了很多团体,发现大家在这善的问题上都举得很高。我就问:你是善人吗?八万四千岁是善人,五戒自然,十善自然,他们不用受五戒十善的戒,他们具足五戒十善。那就是真正的善人。你是善人吗?你若是真正的善人,你就不用要求自己,就会活到八万四千岁。你活不了八万四千岁,你说你是善人吗?你把你一天的善恶记录下来,你敢面对吗?我不是反对你们大家做善,不反对。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人寿百岁,出生死是个大事情,善恶的选择反而不是大事情了。包括我们儿女的问题,都不是大问题,你的生死是头等大事。我们自身的生死问题解决了,儿女的生死都不成问题。我们在沉沦,我们再教儿女善恶,一样在沉沦。我感觉这样辜负了我们难得的人生。所以在佛教中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佛法最主要的是让我们解决生死问题,说三乘教最基础的就是出生死——声闻教,自身出离生死;菩萨乘教,自他人出离生死;诸佛如来的教诲,圆满一切究竟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关于这种人天福报的修持,我感觉我们既然来出家,最好都放一放,在了生死这个大问题上,多着着手。一个人能了生死了,天下的人都能得到安乐,就是所有的有缘人都有机会了,我们大家不用教善恶,哪个人都在说善说恶。有人说:我们特别在乎善与恶,行不行呢?可以的。在这个地方还是提倡一下,大家在了生死的大问题特别地用用心,真正的有力量了,你再去看看生死中的这种善与恶,我们就知道世尊说的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个悲心,这个智慧的给予了。

所以说这个菩萨提的问题,也可能是现在学佛的人面对一个特别大的选择的问题了。很多人就把佛法世俗化了。什么叫世俗化了?就是说善说恶,说是说非,这不出欲界。你就是毕生修持,你连欲界都出不了,你把你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你所谓的善恶上,你这一生出离不了欲界。就是集其功德,欲界难出。何以故呢?我们是对待的心,对待的心就会产生欲:取的欲与舍的欲,爱的欲与恨的欲,这个是去不掉的。

我们到南传,会学到安般的修法,就是业处的修法,就是远离善恶,善恶是我们人生中面临最多最频繁的东西。但我们以出离心面对善恶,善恶就变得特别简单了。善就有乐报,恶有苦报。但这个善恶、这个苦乐是对待的,是对比而出来的。佛法里边出离的乐是大乐,是善中乐,恶中一样乐!善中觉悟,恶中一样觉悟!它超越了善恶的缠缚与困惑!在这种因果中不断的觉悟,产生觉悟的因果!要不然我们会沉浸在善恶的对比的苦乐中,被善恶苦乐左右着,这跟佛法没有太大关系了。世俗人不用学,都在这种苦乐中。我们会明白世俗因果,在世俗中,继续择善择恶的生存,多择善远离恶,这样在世间活得会更好一些,但是轮回难出。

为什么我们提倡念佛呢?印光法师在他的净土五经的一个序文中提出来:生死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啊!我们人寿要是八万四千岁,我鼓励大家拿出四万岁做善,拿出四万岁去修行,要不然我们生命太短了,这百岁我现在过一半了,我五十岁了,再一转眼这五十岁又过去了,不知道是善是恶了,所以,还是激励大家在出离生死的大事上下下功夫,教育子女,你的生死问题真正解决了,你一定真正的对得起自己的子孙了,对得起自己的儿女了。我们的生死大事没有解决,谁都对不起,不要说教育别人了,自身难保,轮回尚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早一点认命,才可能早一点上路

我们讲到十二因缘,佛教的生命观,它是建立一个无量生...

圣严法师:关于轮回投胎的问答

(一)问:人类死了,当真还有转生的机会吗?有什么证...

倘欲即生了脱,当专主净土一门

阁下欲了生死大事,况复年临知命,来日无多,又无知识...

暇满人身最难得

生活在有机会听闻佛法的地方,这样的人身是无价的珍宝...

关闭六根能得到更精致的快乐

为什么思惟苦谛,观受是苦?用苦来调伏感受的刺激。你...

苦难轮回不堪 心灵深处探求解脱

在人生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念心」,也就是观念要...

生为一个人,先求认命再求开创

佛法对生命的观察,是一种无量生命的观念。我们在经典...

能知道前世并不重要

知道前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自己今生该怎么做。如...

了解自己,看清内心的相貌

在《楞严经》里面,修假观,第一个,先了解自己,你这...

金钱是天使也是魔鬼

金钱既是天使,又是魔鬼。取之有道时,落入你口袋里的...

志公禅师劝世歌

南来北往走西东。看得浮生总是空。 天也空。地也空。...

素食对降低高血压效果显著

科学家近日公布的研究结果可能让一些采用阿特金斯节食...

圣严法师:尊重同事如同菩萨

同事之间要彼此相互尊重,常常心怀谅解,上级对下属也...

菩萨的十重戒

菩萨十重戒,泛指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酤酒戒、...

赞叹他人也是在净化自己的心

普贤菩萨十大愿中有一条是随喜功德,《普贤菩萨行愿品...

令一切众生悟入佛之知见

(佛说十重四十八轻戒)第十五条:若佛子,自佛弟子及...

舍弃是一种智慧

前几天见到了一个事业有成的亲戚。他很年轻,却拥有一...

佛力是被动的,你心灵的力量才是主动的

佛的力量是很大,但是他永远是被动的,你心灵的力量是...

用功没巧,只要一门深入

古人讲: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你看今天就是初三了,快...

祸福无门,唯人自招

在楞严经里,有一段讨论二种颠倒妄见。什么是二种颠倒...

佛陀降伏毗沙恶鬼

世尊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弘化时,在拔祇国的国界处...

清定上师《心经开示录》

观自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