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文库-中国校园网

阿赖耶识有漏种子的分类

净界法师  2017/06/2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阿赖耶识有漏种子的分类

影响种性的这些种子,种类是什么?什么东西会影响我们的种性?为什么他生出来是人天种性,他生出来是二乘种性,他生出来是菩萨种性呢?它的理由在哪里?它的过程是怎么来的?我们来看看种子的种类。

首先,我们把阿赖耶识的种子分成两类:一个是有漏的种子,一个是无漏的种子。我们把有漏种子念一遍。

一、名言种子,谓由名言所熏,能引生一切善恶诸法自果之各别亲因缘种子。

二、业种子,谓由造作善恶等业所熏成之种子。第六识相应思心所,依身口意三,造作善恶等业,熏自思种于阿赖耶识,名业种子。

好!我们在学佛之前,开始规划未来,开创未来,首先要看看我们的过去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东西,我们一定要面对一些有漏的种子。

这个“漏”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是过失,第二个是障碍。也就是说,这个“有漏”是以自我为中心所造的善业跟恶业,这些均为有漏。

“有漏”,在因地上它有贪瞋痴烦恼的过失,因为你依止“自我”来造业,就很可能跟众生产生对立:众生让你满意的,你起贪;让你不满意的,你起瞋等等。有各式各样的烦恼会跟着你的善业一起活动,就是在善业中夹杂着烦恼。这叫“有漏”。它因地有过失,是有过失的善业。

在果报上它产生了障碍,这个“漏”就是漏落于生死轮回。你这个业力只能够在轮回里得一个果报。这个果报虽然让你快乐,但是有老病死的障碍,它不得自在。

这有漏的种子,分成两类:

第一个,名言种子,就是由名言的熏习而来。名言就是思想,能够引生一切善念、恶念诸法自果的亲因缘种子。名言种子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通过学习而来。你可能通过你的师长、同参道友跟你讲一些什么话而熏习成一种思想,通过学习而来。第二个,通过你的生活经验。你小时候可能受过别人的伤害,所以你就产生一种比较悲观的苦谛思考,就是你的生活经验,也会给你产生一定的名言种子。就是说,生活体验、学习,都会影响到我们形成一种名言种子。这个就是你的思考模式了。

第二个,是业种子,就是由于过去所造的善恶等业所熏习的一种业种子,就是第六意识所相应的思心所……(这个思心所是愿望、意乐。我们知道造业一定要意乐,没有意乐那就是无心之过,那就不能构成业力,业力一定要有主动的愿望。愿望有可能正,也可能邪。)依止身口意的三业,造作善恶等业而熏习这种思心所的种子在阿赖耶识当中,名业种子。

我们每个人造一个业,第八识都会同时产生名言种子跟业种子。比方说布施。你布施的行为做完以后,你的名言种子——你更想布施了,你加强了自己布施的思想,这就是名言种子。第二个,你布施的行为会让你来生得到富贵的果报,叫作业种子。所以,你每个行为都会成就两个种子:一个是对你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增加;第二个是对你的善恶业力也产生一定的增加。但是,因为这两个都是依止自我意识而生起,所以它都是有漏的。因为你在造的时候,没有修空观,也没有发菩提心,所以你会认为说:“我来造这个善业,以后也是由我来得这个安乐果报。”你这样想,这个行为就是有漏了。总之,凡是依止自我意识所带动的身口意都是有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独头意识所感知到的五种法处所摄色

这个独头意识所感知到的法处所摄色有五种,这里只列出...

【推荐】唯识学从第六意识下手

我们要了解唯识的概念是这样,唯识学它不直接从第七意...

执着时再来对治,已经太晚了

这个颠倒妄想的形成,在《楞严经》它是有三个次第: 第...

为了临终的正念,你必须做这两件事

带业往生它是有条件的:这个业力它不能一直在相续,它...

面对业力如何把握当下的自己

什么叫过去?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是我们生命无量...

障碍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

其实我们这一念心性是有无量的可能性,障碍是我们自己...

虚空无为具足三个特性

在憨山大师的《百法》批注中,他的意思是说:第一个虚...

颠倒妄想形成的三个次第

颠倒妄想的形成,在《楞严经》它是有三个次第: 第一个...

夫妻闺房之礼的戒忌和求子之道

夫妻之间的相处,虽然是人伦之始,但如不能节制,以致...

心不动摇无所住执,才能成大道

从前释迦佛在世时,有个女子坐在释迦佛边上入定了。文...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好,各位有缘,大家吉祥。 在道场里面来行走之际呢,一...

让我们做一个品质如水的人

读国学经典,发现古人喜欢把一些枯涩难懂的道理以水作...

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度化母亲学佛的历程

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充满着智慧与善巧方便,最终目的都是...

修念佛法门以决志求生净土为根本

凡是修念佛法门的,一定要以决志求生净土为根本。念佛...

略说天台宗的十乘观法

十乘观法是天台宗智者大师总结的十种观行法门,总结非...

肉食与素食者巅峰对决:吃什么才对

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大厨TimLove走访了CNN的5对5热坐,并...

真正的修行人,不能只停留在嘴巴上

2500多年来,佛陀一直提倡佛弟子要去积极传播佛法,因...

积集福德资粮最快速的方法

我们都知道大乘佛法跟小乘佛法一个很大的差别:小乘佛...

瞻礼供养地藏像的感应

【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菩萨名字。或赞叹...

身病心不病

佛陀在拔只国尸牧摩罗山鬼林的鹿园弘法时,一位名为那...

在动中修行更为重要

用功的人,似乎静中用功好用,坐下来用,工夫就现前。...

太虚大师:佛法原理与做人

在佛法原则上,法就是讲宇宙间存在的事物都离不了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