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
往生一法更重视信愿.由于往生的问题不是靠功夫,而是靠感通,感应道交。你只要感应上了,那怕心里很散乱,那怕业障深重,五逆十恶,都能带业往生。如果你没有感通上,你就是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八定,你都不能往生。破见思惑的阿罗汉,如果没有靠弥陀愿力,他也不能去西方极乐世界。
禅修入门
任何一个人带来的个性都有六个要点,贪、瞋、痴、慢、疑、恶见……自己用智慧、学问、修养,改正了贪、瞋、痴、慢、疑,以及不正确的观念,这就是修行之路,并不是求佛菩萨、上帝、鬼神来帮忙。那么如何改正呢?……有个名称叫“十善业道”,修一切善,这叫修行。——南怀瑾《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传喜法师
发心来受戒,不但我们自己一个人得到戒的加被,乃至我们的历代宗亲都受益。就像以前目犍连尊者从天上返回人间,看到一批鬼在庆祝,欢天喜地。目犍连尊者上前问:你们为什么这么开心啊?鬼说我们家子孙,多少天之后将去供佛斋僧。子孙供佛斋僧,历代宗亲都高兴,都已经得到福报加被了。
印能法师
《大智度论》:“佛法以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要进入佛法大海,首先必须有信,但要从佛法中得到利益,则必须依靠智慧。佛法修学包括“信、解、行、证”四个次第,以“信”进入第一步,再辅以“解”和“行”,最后才能达到“证”的目的。只有生起信仰,然后才会去认识和理解,有力的行持,才能证果位。
大安法师
习惯成自然后,谄曲、虚伪的心把我们自己也骗了,很多念佛人平时也努力念佛,自己也觉得是深信切愿求往生,但是在临终时却不想登上阿弥陀佛的大愿船,这时才知道自己对俗世还有很深的挂念。
梦参老和尚法语
“圆人受法,无法不圆”若你用圆的器皿,不管倒什么都是圆的;如果你用方的器皿,倒什么都是方的;你把圆的倒到方的里面去,圆的也成方的。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你是大乘法器,具足圆融的大乘菩萨心、法界心,那什么道理不是圆的?有什么大、小乘之别?有什么显,密之分吗?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
禅语智慧
遇到问路的人,我们上前指点迷津;遇到困难的人,我们伸出援助之手;遇到失意的人,我们说些鼓励的话;遇到所有的人,我们都送上真诚的微笑。相遇是有缘,善待是惜缘,所有对他人的善意和帮助,都是对我们内心的抚慰与滋养。当我们的内心有更多慈悲,便会感受到这个世界更多的美好。
天台子达照
生灭与不生灭:身体会受时空限制,而心灵则不受时空束缚;妄想和执着会受事物和情境的束缚,而心灵则不受意识色身的限制。所以,有相的色身世界万事万物都有生灭,而无形的心灵本质自在解脱本无生灭。迥然超越生灭与无生灭,那就是大乘佛法的佛性妙用本地风光了,不离当处即菩提,觅即知君终不见!
星云大师
要训练忍耐的力量,对于外境能够认识、接受、承担、负责、化解、去除,进而修学「生忍」、「法忍」、「无生法忍」,把忍的功夫转化成为力量和智慧。
禅语智慧
茶凉了, 就别再续了, 再续, 也不是原来的味道了; 人走了, 就别再留了, 再留下, 也不是原来的感觉了; 情没了, 就别回味了, 再回味,也不是原来的心情了。 慢慢的都会远, 渐渐的都会淡, 拥有时, 好好珍惜, 离开了, 默默祝福, 人生的旅途, 没有人是應該要陪你走到最后的。
众生之家
当我们爱一个人的时候,往往最困难的是,去考虑到对方的需求与立场。 ---- 妙融法师
众生之家
如果你的生命中一帆风顺,你就变得软弱了;只有在经历最悲剧性的环境中,你才能发展真正的力量——面对它们的勇气,而心中纹风不动。谁教你这一点呢?不是你的朋友,不是你的上师,而是你的敌人。 --- 修心八颂
众生之家
出家人在我们人类文明里代表着最高级的文明,代表着最高的道德准则。如果有人看到出家人不恭敬,你想有福报,根本不可能,所有的福报都被摧毁了。福报哪里来的?是过去世自己,或者是家里祖先恭敬三宝得来的。三宝是有能量的。千万不能轻言、毁谤三宝。 ---- 传喜法师
梦参老和尚法语
我们心里的烦恼、心里的垢染,你想顿断,一下就清净,像六祖大师一闻法便大彻大悟,这要善根深厚,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应该学习神秀大师的方法: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是渐修。佛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渐修,一种是顿悟。要明白,顿悟也是从渐修中来的。
众生之家
所有痛苦都来自我执这个敌人;所有利益皆来自众生。如同郞贵·丹巴·多杰·加岑所说:“在我研读的所有甚深法教这中,我只看懂这一个。一切伤害和痛苦都是自己造成的,一切利益和功德源自于他人。于是我将一切所得赠予他人,一切所失由自己承担。”他把这段话视为唯一精义,并做为终身修持。
大安法师
从攀缘来看,你让凡夫众生马上做到无住、无相,那是很难的,他一定要攀缘一个相去执著的,所以净土法门就顺应众生的这个心,还是让他攀缘,只是把攀缘的对象转变了,原来攀缘的是五欲六尘,现在让他攀缘这句佛号,不让他截断攀缘,是让他转换一个攀缘的境缘、内容。
禅语智慧
【故事启迪】一个人总是很苦恼,找佛陀求解脱。佛对他说:“能帮你解脱的,只有你自己。”“可是,心中充满了苦恼和困惑的正是我自己啊!”“你心里的苦恼和困惑,是谁放进去的?”佛陀继续开示:“是谁放进去的,就让他拿出来吧。”那人恍然大悟:苦恼不过是自己的一种执著,解脱最终也只能靠自己。
梦参老和尚法语
个人有多大的智慧,你就得到多大的解脱;没有智慧,你就束缚。谁束缚你?你自己束缚你自己,你会自己找些绳索给自己带上,那是你自己的事儿。佛教导我们的法,都是帮助我们解脱的。所以戒律不是束缚,戒是把那些扰乱,障碍你道业的染缘都遣除去,你自然就清净,解脱,最终成就圣道了。
天台子达照
有些事情必须要自己去承受的,有些情绪都是在忍耐中升华的,有些人事总会在回头时发现了真相,有些愿望必定要付出了才会得到实现!所以,人生没有谁吃亏,也不会有谁占便宜。只有自己默默地行走在天地间,世界上的一切才会成为身边的美景,用摄影师的眼光去看,无不是如幻如化美轮美奂的呈现!
天台子达照
《看样子》:印祖说: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因为看好样子,是跟好样子比,越比越好;若看坏样子,是跟坏样子比,越比越坏。看自己的好样子,会增长自信;看他人的好样子会自觉谦虚。看自己的坏样子,会增长自卑;看他人的坏样子,会产生自傲。自信和谦虚是成就的必要条件,自卑和傲慢是成就的障碍。
大安法师
佛非常慈悲呀,知道我们众生在这个五浊恶世虽然很苦,但他还舍不得离开,就是由于他把一切看得太真实,所以留恋、执着、贪染。就以二十二年的时间来讲般若系经典、讲诸法的空性,要把现象界的一切都观空,如电如梦如影如阳焰,一切都是不真实的,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有认知。
梦参老和尚法语
如果你想发火、发脾气,烦恼来了,是很热闹的,你要对治它,要观想,静下来找出原因。佛教导我们一切诸法皆是假相,你要好好观察一下。在观察思维当中,你会产生一种智慧。你产生这个智慧是你性本具足的智慧,这种智慧一旦产生,你的内心会渐渐地清净,这个时候你更能信受佛所说的话,不然你听不进去。
天台子达照
永嘉禅的三个阶段:一止观入门,调停粗重烦恼恶业,身心安宁,易于入定。二明了心性,证得真如本体,解开生死迷惑。三以大慈悲,普度众生,圆满法界,证悟诸法实相。
众生之家
学问到了极点,道理都明白了,要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进得去跳得出来,然后把自己脑子中一切书本丢开了,成为白纸一张,到这个境界时,可以养生了,可以谈道了,可以学禅了。 --- 南怀瑾
大安法师
阿弥陀佛对我们的爱是生生世世的、是无量劫的。他不仅有恩爱,而且他有智慧有能力帮助我们解决一切问题。
大安法师
“无对光”,对就是对待,就是二法。凡夫众生都生活在对待当中,这就是凡夫众生的知见。“无对”就是超越这种对待,契入到不二。不二就是佛之知见。
大安法师
戒律不是对人的约束,戒律是一种解脱,它约束的是我们的烦恼,解脱的是我们的法身慧命。所以大家对戒的精神要把握住。
禅语智慧
人生因付出而快乐,幸福因分享而增值。幸福需要与人分享,否则内心就会像死海那样,水流只进不出,最终一片死寂。学会给予,才能收获幸福;懂得付出,才能有更多回报。幸福是一件神奇的宝贝,它不会越分越少,只会越分越多。凡事不要太计较,心胸不要太狭隘,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给人幸福自己幸福。
禅语智慧
与人在一起相处,不要去想对方对你是不是真心的,因为它是经不起想的,你想得越多,伤就会越痛。等你苦的不能再苦时,转过身来,你会发现,自私永远是烦恼的根源。两个人相处不容易,既要爱对方的优点,也要包容理解对方的缺点,多为对方考虑,不要太过自私。否则,不但不能长久,而且烦恼无穷尽。
大安法师
为什么佛陀要制戒?为什么这个戒是十方三世诸佛都要去制定的?而且大小乘经典都赞叹戒律的功德?你要修行佛道,一定要持戒。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你要显发这个涅槃的佛性,一定要从持戒下手。在佛的果地上有五分法身之功德: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是以戒作为它的第一个条件的。佛陀是为道制戒。
天台子达照
《心与妄念》:心本自在,无需控制。妄念本空,随缘而起。看见妄念,即知因缘所致,缘生缘灭、幻生幻灭;看见自心,即知本不动摇,了了分明,毫无造作。如此,即可顿生智慧,安心无为,应对一切,庆快平生!
大安法师
尤其是读净土宗的书,一定要静下心才能读进去,才能在读的过程中生起法味。法味上来了,看祖师的书或者净土宗的注疏,就会看得很喜悦、很欢喜、欲罢不能。不是谁勉强你去看,自己就想看,不看就浑身不舒服。这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天台子达照
物质是生命的基础,欲望是人生的动力,善良是快乐的源泉,智慧是真理的眼睛!如是四者相互融合,协调一致,才是健康完美的人生!
大安法师
"无边光"是从阿弥陀佛为对治众生的知见上的颠倒,在光明当中施设的一种功用。众生都是在边见当中:不是执着有、就是执着空;不是执着常、就是执着断。透过这光明就能令众生离开边见,得到中道的圆融的正见,这叫"无边光"。
众生之家
那些忙于日常奔波却又希望修行的人们可以做:每天花哪怕几分钟观察自心;学习佛陀的话,尤其是那些关于智慧的话语;即便我们还不能立即这个世界的如梦如幻的本质,至少试图让自己相信,我们所想的,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感觉而已。还有,要记住不要让修行为时间,地点所限
大安法师
如果有较充裕的时间,可对善导大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彻悟大师,尤其是印光大师的著作,制定一个读书计划,能通读一到三遍为好。这是净土宗的一个“面”上的宏观视野;“点”上的钻研,就是对某部经典的深入研习。面和点解决了,本宗的全貌就比较能够把握了。
济群法师
一个人很任性,别人对他无可奈何,其实他对自己也是无可奈何的。怪谁呢?应该怪任性的那种心理。须知会伤害到他人的心理,也会伤害到自己。
众生之家
婚姻是两个人精神的结合,目的就是要共同克服人世的一切艰难困苦。 --- 高尔基
总171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第30页
第31页
第32页
第33页
第34页
第35页
第36页
第37页
第38页
第39页
第40页
第41页
第42页
第43页
第44页
第45页
第46页
第47页
第48页
第49页
第50页
第51页
第52页
第53页
第54页
第55页
第56页
第57页
第58页
第59页
第60页
第61页
第62页
第63页
第64页
第65页
第66页
第67页
第68页
第69页
第70页
第71页
第72页
第73页
第74页
第75页
第76页
第77页
第78页
第79页
第80页
第81页
第82页
第83页
第84页
第85页
第86页
第87页
第88页
第89页
第90页
第91页
第92页
第93页
第94页
第95页
第96页
第97页
第98页
第99页
第100页
第101页
第102页
第103页
第104页
第105页
第106页
第107页
第108页
第109页
第110页
第111页
第112页
第113页
第114页
第115页
第116页
第117页
第118页
第119页
第120页
第121页
第122页
第123页
第124页
第125页
第126页
第127页
第128页
第129页
第130页
第131页
第132页
第133页
第134页
第135页
第136页
第137页
第138页
第139页
第140页
第141页
第142页
第143页
第144页
第145页
第146页
第147页
第148页
第149页
第150页
第151页
第152页
第153页
第154页
第155页
第156页
第157页
第158页
第159页
第160页
第161页
第162页
第163页
第164页
第165页
第166页
第167页
第168页
第169页
第170页
第1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