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法语
念佛之人,当吃长素。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斋。由渐减以至永断,方为合理。虽未断荤,宜买现肉,勿在家中杀生。以家中常愿吉祥,若日日杀生,其家便成杀场。杀场,乃怨鬼聚会之处,其不吉祥也,大矣。是宜切戒家中杀生也。 ——印光大师《一函遍复》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二子懒读,亦夙业使然,宜令礼念观世音,消其愚痴,则自肯读矣。又宜为彼作功德,及念观音,为彼祈祷,庶易见效。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印光法师文钞 《怎样教小儿念佛?》至于幼时,又须以因果报应之事,与净土法门之利益,于学堂回时,谆谆训诲。则子女现时蒙念佛之益,必能免意外之虞。将来以为立家立业,及灭罪得福之本。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末世学佛,所宜注重者,在知因果,与修净土,以知因果,则不敢自欺欺人,作伤天害理,损人利己之事,修净土,则虽是具缚凡夫,便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梦参老和尚法语
遇到有人对我不好、侮辱我了,或者骂我、轻贱我,夺我的利益,损害我,我们应当忍他、让他。佛教导我们要忍,这个忍并不表示我们卑贱,软弱,这个忍并不表示我们没有跟他奋斗的能力,这种忍是一种智慧,在让他的时候是在成就他,不让他再去造业,这里头就要有这种智慧和观修。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唯念佛法门,仗佛慈力。若有真信切愿,至诚念佛,无一不往生者。然念佛人多,往生人少,以愚痴无知,只求来生人天福报,或不生惭愧,常行不孝不慈,不忠不义等事,心与佛背所致。过在自己,非佛不慈悲。若其人未发心念佛前,曾作诸恶,今既念佛生大惭愧,痛改前非,则亦可决定往生。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世间聪明人,每以男女房事当家常茶饭,致许多皆短命而死。纵令不死,亦成残废。汝之病,岂世间药所能治乎。祈息心常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果至诚恳切,屏除妄念,则必能血不吐而精不遗矣。若淫欲心不息,念菩萨心不切,则难感通。且莫说菩萨不灵,我语虚诞。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印光法师往生前特别叮嘱弟子:「光死后。你们不要学大派头。若为光树碑立传。简直就是抓起大粪往我头上堆。只许你们一心念佛求生西方。自利利他。」法师一生精修净业。临终预知时至现瑞相生西。示寂百日茶毗后得五色舍利百余颗。又有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等共一千余粒。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须知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遇父言慈,遇子言孝,遇兄言友,遇弟言恭,凡遇一切人,令各尽己职。又为彼说善恶因果,生死轮回,令彼心有所畏惧,则必定改过迁善,以为良善。又为彼说佛法之利益,令其信奉而修持之。凡遇大病,皆令念佛及念观音。凡遇妇女,皆令预念,不至因产受苦及殒命。
东林法语
念佛即是持咒。念佛得力后,对境自如,作厌离想,即是解脱初门。但目前如何便得自在?久持不退,自有相应时也。—— 莲池大师《云栖净土汇语》
东林法语
我们学佛是要了生脱死的,学佛是要圆成我们本具的佛性的,你先要把这个目标树立起来。那么树立起来以后,这个世间一切都是梦幻泡影,它的吉凶祸福都是在做梦:好一点也是梦,坏一点也是梦。——大安法师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绵绵密密,长时忆念。凡有忿怒、淫欲、好胜、赌气、等念,偶尔萌动,即作念云,我念佛人,何可起此种心念乎?!念起即息,久则凡一切劳神损身之念,皆无由而起。终日由佛不思议功德,加持身心,敢保不须十日,即见大效。」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若欲研究,当看《净土十要》。此书乃蕅益大师于净土诸书中,采其菁华,妙契时机,最为第一。其开首《弥陀要解》,自佛说此经以来,为西天、东土中,绝无而仅有之注解也。宜恪遵守,不可忽略。(增广文钞·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汝欲学医,虽以针灸药品为事,须以大菩提心,常以佛菩萨圣号,及大悲咒,普为自他持诵。以期彼此同获现生身心安乐,临终决生西方。则不负为佛弟子,随分随力,普利自他之道。若如世之庸医,唯期得利,不以救人病苦为事。纵令财发巨万,亦只得其自身永堕恶道,子孙或成败类,或竟灭绝。
东林法语
夫学佛者,无论庄严形迹,止贵真实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缁衣道巾,带发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鱼击鼓,好静之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会,怕事之人,自可闭门念佛。不必定要入寺听经,识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千里烧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 莲池大师《云栖净土汇语》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余素不知医,颇欲世人咸皆无病,日持《大悲咒》,加持净水。有久婴(音英,缠)痼疾,中西医士均不能治者,令其戒杀护生,吃素念佛,及念观音。果真至诚,即可立刻回机,不久自愈。纵不即愈,决无加重之理。且能消除恶业,增长善根,又无所费。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凡念佛者,当发普度众生之大菩提心,则现生诸缘顺适,临终正念往生,从兹出凡夫流,预圣贤会,承佛慈力,及己愿轮,回入娑婆,普现色身,度脱众生。摘自《印光大师文钞三编下卷四复丁福保居士书十六》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若不注重信愿,唯期持至一心,纵令深得一心,亦难了生脱死。何以故。以烦惑未尽,不能仗自力了生死。信愿既无,不能仗佛力了生死。世有好高务胜者,每每侈谈自力,藐视佛力。不知从生至死,无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为耻。何独于了生死一大事,并佛力亦不愿受,丧心病狂,一至于此。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诸佛以八苦为师,成无上道,苦为成佛之本。佛令弟子,最初修不净观,观之久久即可断惑证真成阿罗汉,不净又为清净之本。若使世间无生老病死、刀兵水火等苦,则人人醉生梦死于逸乐中,谁肯发出离心,以求了生死乎?!」《印光法师文钞》·复袁福球书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鸡卵吃素之人不可食,以有生机故。即无生机,亦不可食,以有毒质故也。有谓无雄鸡之地,卵无生机,此地甚少。昔一人好食鸡蛋,久则腹中余毒,生许多鸡卵及小鸡,诸医不识其病,张仲景令煮蒜食之,则吐出许多鸡子,及已有毛并无毛之鸡。令一生勿再食,食则无法可治。可知鸡卵之祸大矣。
益西彭措
我们知道了佛法,跟世间的做法完全不同。他们回避死的问题,我们是直接面对死;他们对于死无计可施,只能被动地随业流转,我们可以积极地准备、应对,来求得最好的结果。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学佛之人,当吃净素,慈心不杀,爱惜生命。凡是动物,皆知疼痛,皆贪生怕死,不可杀害。若杀而食之,则结一杀业,来生后世,必受彼杀。当知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杀而食之,何能下咽?若知此义,即丧身失命亦不会吃一切肉矣。
梦参老和尚法语
空门不空,因为空门不空而建立一切法。这一切法是什么?世间相。过去有一偈子,『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一切法,它的真理就是中道。真理之外就是假名,假名必有实体。像我们每个人的名字就代表你的实体。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须知世间万法,悉皆虚假,了无真实。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如水中月,如空中花,如热时焰,如乾闼婆城。唯自己一念心性,亘古亘今,不变不坏。—— 印光法师
梦参老和尚法语
【多做好事,莫问前程】看到人家富贵,不要羡慕,多做好事,莫问前程。他人的富贵不是现生的,而是前生修来的。发财了之后,他的财用来帮助别人,来生才受这个报。你一生做任何事情都成功,就说明你的前生善业很重。 佛教一切都讲因缘,就是三世因缘,过去,现在,未来。因缘本身就是因果。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世无无因之果,亦无无果之因。喻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声和则响顺,形直则影端。若人知因果,则穷、通、得、丧皆知是由己自取。纵遇逆境,不怨不尤。只惭己德行之浅薄,不见人天之过失。乐天知命,无往而不自在逍遥。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下品下生,乃五逆十恶之极重罪人,由临终阿鼻地狱之相已现,生大恐怖,遇善知识教以念佛,由怖苦求救之心,猛切之极。虽所念无多,而一念心光感佛,故佛即垂接引以应之,遂得往生。
大安法师
一个净业行人,一定要发愿做阿弥陀佛的使者,传播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令有缘的众生都能够回归弥陀愿海。所以要劝,从身边的人劝勉开始:劝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室、儿女,以及同乡之人,还有亲友,都共同来念南无阿弥陀佛。
大安法师
父母要教育小孩谦卑,服务他人,吃亏是福,一切好处给别人,一切坏处留自己。这样去教,这是圣人教我们的,这样去做,这个小孩以后就能成为栋梁之才。动不动占便宜,吃不了一点小亏的人,这种人是成不了才的。
大安法师
梦东禅师就是彻悟大师,早年参禅的,对教下很通达。他信净宗的原因,由于生病,转向净土一法一门深入,他原来参禅写的很多偈颂、感悟、书稿,全都烧毁,一门心思来念佛。临命终时预知时至,感得文殊、观音、势至现在虚空。给我们留下《彻悟禅师语录》。印光大师对他非常推崇,把他列为第十二代祖师。
星云大师
把对待泯除,把分别丢弃,不可说有,不可说无。所以禅离语言文字,不假思维、分别,在那个时候,才有一些禅意。
星云大师
《阿弥陀佛》文字优美,叙事说理周全,为我们世间提出了得救之道。把西方极乐世界种种自然界的庄严、社会上的和谐、人我关系的融洽,植入我们的心田。
星云大师
我们在世间生活,大多在颠倒矛盾妄想之中,所谓生死之流而不息也,如能明白洞水逆流,即是平常心显现,千疑万问,终不及一颗平常心。
达真堪布
人都怕死、怕有病,到处找营养品补自己的身体,尤其是在这样的节日里。其实短命多病是杀生的果报,心不健康,身体就不会健康。作为学佛人,要好好修炼自己的心态,把握自己的心态,一切都OK了,自然就健康长寿了!
达真堪布
为什么我们经常讲念佛、持咒的功德?就是培养信心。若是你有法喜,觉得“我学佛太快乐了,修行太幸福了,活得太有意义了!”你离成就就不远了。若是心量打不开,总是愁眉苦脸、闷闷不乐的,不可能开悟、解脱。一个真正的学佛人,应该是很乐观,内心充满欢喜的人。修行起来觉得快乐、幸福,这就是信心。
大安法师
释迦牟尼佛没有在有福报的天上去成佛,却在地球的人道成佛,这也反映我们虽然福报很浅,烦恼很重,但是我们生命的本质却有超胜天人的地方。在哪个地方超胜呢?就是在我们的智慧和意志力方面。天人虽然福报大,但他有一个弊端,就是太享乐了,太享乐了就容易放逸,就生起不了修道的心。
达真堪布
大年初一,很多人都到寺院排队烧香。“我给你烧点香、磕个头,你得保佑我啊!让我平安别出事啊!让我中奖啊!中500万,到时候我还来给你烧香。”有这样的心态,就不是真正的佛教,而是宗教迷信了。那么,是不是学佛人不能烧香?也不是。通过这种形式,要培养自己的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
大安法师
净土一法,不怕你有重罪,就怕你不肯“南无”。你有重罪,但是能知道自己的根机,能够仰仗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可以带业往生。净土法门的殊胜就在这一点,它能够带业往生,能带所有的业。
总171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第30页
第31页
第32页
第33页
第34页
第35页
第36页
第37页
第38页
第39页
第40页
第41页
第42页
第43页
第44页
第45页
第46页
第47页
第48页
第49页
第50页
第51页
第52页
第53页
第54页
第55页
第56页
第57页
第58页
第59页
第60页
第61页
第62页
第63页
第64页
第65页
第66页
第67页
第68页
第69页
第70页
第71页
第72页
第73页
第74页
第75页
第76页
第77页
第78页
第79页
第80页
第81页
第82页
第83页
第84页
第85页
第86页
第87页
第88页
第89页
第90页
第91页
第92页
第93页
第94页
第95页
第96页
第97页
第98页
第99页
第100页
第101页
第102页
第103页
第104页
第105页
第106页
第107页
第108页
第109页
第110页
第111页
第112页
第113页
第114页
第115页
第116页
第117页
第118页
第119页
第120页
第121页
第122页
第123页
第124页
第125页
第126页
第127页
第128页
第129页
第130页
第131页
第132页
第133页
第134页
第135页
第136页
第137页
第138页
第139页
第140页
第141页
第142页
第143页
第144页
第145页
第146页
第147页
第148页
第149页
第150页
第151页
第152页
第153页
第154页
第155页
第156页
第157页
第158页
第159页
第160页
第161页
第162页
第163页
第164页
第165页
第166页
第167页
第168页
第169页
第170页
第1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