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夫妻当中要忍让,不可以争。孔老夫子有一句话,“躬自厚而薄责於人,则远怨矣”。一个人时时先反省自己,这样就能让人不埋怨自己。假如我们只是时时挑剔别人,那回回来的一定也是别人对你的不满。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勿以新怨忘旧恩”,跟亲友也不能因为小小的冲突,就把人家几十年对你的协助,很多的帮忙、恩情都忘得一干二净,这是最缺德的、最折福的。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学习圣贤经典,是恢复赤子之心。圣贤人,他们是终身保持这样的心境。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看人家有好的果报,看人家有优点都是肯定、欢喜;见人家有不好,反省自己;见人家有不好,怎么协助他改过。纯是一颗善心。而我们要能这一生德行有所成就,这个心境非常重要。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礼节为治事之本”,一个孩子在家里都不干活,都不帮忙,他不可能以后能做大事。在《孝经》里面有提到“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从小懂得帮忙家里的事物,他这种潜移默化处理事情的能力可以转移到他往后做事上,不要小看小时候这一些处事做人,都跟他往后的人生息息相关。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人生,你面对的任何一个人,任何的一件事物,其实都是你的一面镜子。当你对他好,他反射回来对你好;当你对他不好,他反射回来对你不好。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妇言”。一个母亲,假如常常言语很大声,常常会跟人家起冲突,会跟人家吵架的话,那她的儿女从小看母亲言语这么泼辣,会受影响。而且母亲的言语假如有所谓的太多的恶语,口气太差的话,可能这个孩子在胚胎时期就已经受到不好的胎教了。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古人说“君子立长志,小人常立志”,君子一下定决心要成就学问,他就终身不改,很有恒心的、很有决心的坚持到底。没有这种态度的人常常在那里说,我这一阵子一定要把书好好读好,我的人生一定要从现在开始好学,但是后来怎么样?这种志向常常会不见,到最后自己对自己有没有信心?就没信心了。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不管你学的多与少,人与人相处一个最重要的态度,就是要有真诚的心,对朋友及朋友亲人的关怀,我们不能没有,至于很多的礼节可以通过每天的学习再提升自己的能力。《孝经》里面有说“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当你有这样的态度去与人相交往,那你走到哪里都是受人欢迎的。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老祖宗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你偏到枝末上去了,没抓到根本。你重视德行教育了,你下一代有人才;你重视德了,福田又靠心耕,有德的人一定有福。不从根本努力,都从枝末去争夺,最后身体搞坏了,家庭也不能顾全,夫妻离婚了,下一代又没教好,那后半辈子烦恼可多了。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老祖宗提醒我们,“至要莫若教子”,最重要的事情,一个家族最重要的事,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就是把下一代教好,而且要愈早教愈好。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俗话讲“工于论人者,察己必疏”,我们对别人的过失特别看得准;那观察自己的过失,就愈来愈看不到,因为精力统统放在看别人过失上。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从小长孩子的善心、孝心,不能长这些坏的习性。所以“蒙以养正,圣功也”,从小把孩子的德行扎了根,这是神圣的功业。所以为什么我们老祖宗特别强调母亲的重要?母亲称为“太太”,那代表“太太”是培养出圣人的重要关键所在,在母亲的教育、德行。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求子三要”:“敦伦积德,以立福基;保身节欲,以培先天;胎幼善教,以免随流。”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孩子为什么懒?怎么造成?勤劳要不要教?要!这个都是影响一辈子的重要人生态度!所以能勤劳,人生会有很好的发展。你看现在家长都跟孩子讲:“你只要把书都念好就好,其他你都不用管”,这样孩子会不会懒惰?铁定懒惰。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我们俗话讲“无事不登三宝殿”,因为这些寺庙都盖在很高的山上。除非生活上、工作上有问题,不然很少人会去佛寺。白居易到了寺院之后就问鸟窠禅师说:如何学佛?如何当一个明白人?鸟窠禅师讲了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讲完之后,白居易哈哈大笑,他说:三岁小孩都知道。鸟窠禅师接他下一句,八十老翁做不得。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育,养子使作善也",这句话也点出来,教育核心在能真正成就孩子的善良,“性本善”把它开显。那我们自己要先知道什么是善才能够帮助他,一般很多父母他觉得“养”是什么?把他养大就好了。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我们真正打从心里尊重别人,言语就能够忍得下来,所以当你常常能够尊重别人,你可能连一句恶语都不忍心说。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我们走在修道的路上,要提升自己成为君子,成为贤人、圣人,很可能遇到一些瓶颈,习气不能突破,往往是我们对父母这个德目还没落实好。所以一个人修养自己,就跟治病一样,你得先把病根找到,才能药到病除,所有德行的问题病根都在孝上。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正己”为什么“可以化人”?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本善的心,只要我们行得正,有真正的德行,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善缘去启发别人的善心。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我们看到有领导人,不能忠心去奉事,可是却对下属随意的使唤,自己没有做到而要求别人,人家内心里不可能会服气的。在《论语》当中有讲,“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不正己而求于人则有怨,人家没有办法接受我们这个态度,人家不能接受,都是不符合恕道,不能设身处地,通达人情、通达人心的感受。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顺境的时候不忘失意的人,应该是不忘苦难的人,虽然是自己挺有福的,但是不忘记还有很苦难的人。这叫不忍大众受苦,不忍圣贤教诲衰败。其实就是念念还是把人民放在心上。所以在经典里面有讲到,“俭近仁”。为什么节俭的人接近仁爱?因为他常常想,我省一点,就可以再造福给其它的人。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家庭不和乐就是给孩子内心最大的伤害,孩子内心一伤害,他这一辈子都不会幸福,都不会觉得有快乐。所以家和万事兴。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孟子讲,“ 仁也者,人也”,“仁”是每一个人天性里都有的。“合而言之”,人只要时时处世待人都能够用仁爱的心,就念念能为人着想。我们看这个“仁”字,两个人,想到自己就能够想到他人,处处都有仁慈之心,这个人就是在修道,在道中了。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一个人不装别人的不是,他是最懂得自爱的人。人把怨一装到内心里面,就污染了自己纯净纯善的心,那是不自爱了。所以师长常说,人最傻,就是拿自己纯净纯善的心去装垃圾,这是最傻的了。傻事不能再干了,所以“恩欲报,怨欲忘”。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我们要修学,“以苦为师”。生活太好了,太安逸了,人就容易懈怠了。所以有一句话叫“逆境磨炼人,顺境淘汰人”。为什么?因为逆境人比较警觉,他知道考验来了,顺境的时候警觉心比较低。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事忙先上帐”,这些都是做事的规范,这也是持戒,因为你持了做事的好态度,你在处理事情就不会杂乱,就有定;处理起来事事都明明白白,就是智慧。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易经》当中对“利”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利者,义之和也”。什么才是真正的利?“义之和也”,就是适宜的和合,这个做法合情、合理、合法,在这样的状态之下,这个利才是真利、才是长久之利。你做的事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那叫刀头舐蜜,想尝个甜头,把舌头都割掉了。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我们对于这一个“忠”,首先,以做人如何对国家、对团体、对家庭尽忠。所以这个忠字很广泛:对自己要忠,对另一半要忠,对父母、对孩子,我们都要尽忠。尽忠就是尽本分,尽心尽力,尽到这一份道义。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所以一个人行善,其实都是在一个举手、一个投足之间。我们赞叹人就是行善,我们毁谤、陷害人就是造恶了;我们扶人一把是行善,我们推人就是造恶了;都是在这个一念之差。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什么是幸福?诸位学长,幸福在哪里?长得漂亮幸福吗?有钱幸福吗?学历高幸福吗?当官幸福吗?不一定。所以幸不幸福,跟他外在的这些身分、条件不是最直接的关系,幸不幸福是他的心决定的。他心开阔了,没有人不能容,他哪有不幸福的道理!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往往就是从他懂得负责家里的事务,懂得一个家是靠大家一起来付出、维持。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传统文化的教诲,都是教导我们要行仁道,去爱护别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如自己处在贫穷的状态,人家瞧不起我们,还轻视我们,甚至以言语来数落我们,那我们当然很难受。这就违背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而且一个不对的人生态度,随时在折自己的福报。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我们今天看报纸,把报纸打开,现在很多社会新闻,家庭、社会悲剧很多,每一个故事跟我们父母、老师有什么关系,我有机会打开报纸,我都很认真看,我都看那个犯罪的,有没有我教过的学生,因为假如这个是教过的学生,那我有责任。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正己才能化人。我们自己没有做好,讲所有有道理的话,都很难达到效果,甚至于愈讲愈没效果。只要我们情绪化了,只要我们非常随顺自己的执着,不以大局为重,谁也没有办法接纳我们的意见。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大学》里面说“一家仁”,一个家庭里面都是仁德之风,一个国家就兴起了仁德的风气,“一家仁,一国兴仁”。所以带领一个国家,带领一个团体没有想象中的这么复杂,一定是从自己修身、齐家做起,然后自然而然治国、平天下。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找到根本了,从根本下手,学问之道、事业之道、家道都能兴盛起来。现在要接着问,什么是家道、事业之道的大根大本,在哪里?在思想。思想决定他的行为,形成他的习惯,最后形成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所以最根本的就是一个人正确的思想跟价值观,这是本。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不去嫉妒别人,懂得欣赏别人的心那才是学问,所以当我们嫉妒别人,不赞叹别人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心量愈小,学问就愈上不去。而这种嫉妒之心,也会让自己的情绪很不好,甚至还会影响到我们家里的人心量,所以对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饰小廉”,这个“饰”其实就是懂得在很多细节之处避嫌。你哪怕是一张纸,公家的东西都不可以拿。
总171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第30页
第31页
第32页
第33页
第34页
第35页
第36页
第37页
第38页
第39页
第40页
第41页
第42页
第43页
第44页
第45页
第46页
第47页
第48页
第49页
第50页
第51页
第52页
第53页
第54页
第55页
第56页
第57页
第58页
第59页
第60页
第61页
第62页
第63页
第64页
第65页
第66页
第67页
第68页
第69页
第70页
第71页
第72页
第73页
第74页
第75页
第76页
第77页
第78页
第79页
第80页
第81页
第82页
第83页
第84页
第85页
第86页
第87页
第88页
第89页
第90页
第91页
第92页
第93页
第94页
第95页
第96页
第97页
第98页
第99页
第100页
第101页
第102页
第103页
第104页
第105页
第106页
第107页
第108页
第109页
第110页
第111页
第112页
第113页
第114页
第115页
第116页
第117页
第118页
第119页
第120页
第121页
第122页
第123页
第124页
第125页
第126页
第127页
第128页
第129页
第130页
第131页
第132页
第133页
第134页
第135页
第136页
第137页
第138页
第139页
第140页
第141页
第142页
第143页
第144页
第145页
第146页
第147页
第148页
第149页
第150页
第151页
第152页
第153页
第154页
第155页
第156页
第157页
第158页
第159页
第160页
第161页
第162页
第163页
第164页
第165页
第166页
第167页
第168页
第169页
第170页
第1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