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敏上师
甘蔗的皮是不甜的,好的味道在甘蔗里边的,不在皮上。假使我们单是嚼甘蔗的皮,甘蔗里边好的甜的味道得不到。那些说的经教的话,好像甘蔗的皮一样的;思惟它的道理,就像甘蔗的味一样。你要像吃甘蔗一样,不要单嚼皮,不要贪着言说,而要不放逸地努力地去思惟这个道理。
智敏上师
入行论云: 临终弥留际,众亲虽围绕,命绝诸苦痛,唯吾一人受。 魔使来执时,亲朋有何益,唯福能救护,然我未曾修。 放逸吾未知,死亡如是怖,故为无常身,亲造诸多罪。 若今赴刑场,罪犯犹惊怖,囗乾眼凸出,形貌异故昔。 何况形恐怖,魔使所执持,大怖忧苦缠,苦极不待言。
智敏上师
经常要把这个法来对比自己,校对正法。这个业果的道理跟自己的身心做的,是不是符合的?如果做的对业果道理不符合的,都做了不善业的,那赶快要改,把它止住了。
智敏上师
【猫屎】四川人有个习惯,猫屙的屎,都是用灰盖起来的,如果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几天就不臭了,盖在里边,越陈越臭。同样的,犯了罪,如果盖起来越盖越厉害。所以,忏悔罪业,第一关就是发露,发露就把你这罪盖子打开,那就不会永远越来越臭,越来越厉害。
智敏上师
【海公上师语录】有定慧而无戒,罪障不能还净。如渡河然,未到彼岸而不要船则必沉溺,故宜先受而后修定慧。——《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
智敏上师
【对天吐痰】你对天,仰天吐口痰,你这口痰又飞不到天上去的,结果掉下来,还掉你自己身上。想害人的心是害不到人家的,最后害了你自己。
智敏上师
【娑婆世界的本色】哲学家要想追求一个理想的世界,佛教的看法是不可能的,在欲界,你要想追求这个东西,没有办法。想追求一个理想人生的人生观,也是个妄想,做不到的。欲界里注定,善业里边杂点恶业,所以果里边决定有苦的成份的,你想追求没有苦的世界是没有的。这是娑婆世界的本色,就是这样子。
智敏上师
【病人】听经的时候,要想自己是害病的人,法师当医生。因为我们都害的貪瞋癡三毒的極大的重病。不要以为贪瞋痴不是病。有的时候贪心起来之后,还认为很高兴,这个是大大的颠倒。要认识到我们现在并不是健康的人,贪瞋痴的病很严重。这个病严重,要赶快找医生。
智敏上师
【香施】供养布施的东西香味很好,可以感到好名声的异熟果。跟香一样,遍薫四方;“好名”到处传播,到处可以流布。
智敏上师
【善根】《金刚经》里边,须菩提听了佛的话,涕泪悲泣,这就是般若的善根深厚的表现。在《现观庄严论》里边,有《般若经》善根的人,听到《般若经》一切法空的道理,最高的就是像须菩提那样子,涕泪悲泣,最起码也是身毛竖立,感到特别的兴奋,有从没有那么舒服的感觉,这是与《般若经》有缘的。
智敏上师
【正修行】修行里边有正修行,有不正修行。同样是佛的法,你可以拿去正修行,证果证道;也可以拿去不正修行,成魔。所以说,不要说你在修行了,一定对了。你看你是不是正修行。
智敏上师
【自尊】我们学法的人,要自己尊重自己,要拿一点精神上来,这样子,学法才有奔头,否则的话,怕苦,一点点困难来了,退了,那你永远成不了佛了。
智敏上师
法是要身体力行的,好好地身口意去修,单是嘴里说是没有用的,就像吃药一样的,你把药方子背了很多,你这个病是好不了的。
智敏上师
【念佛越念越来劲的方法】如果说“道理不要讲,只要一句阿弥陀佛”,一般人念到后来就不想念了,没有味道了。一定要给他讲极乐世界的好、功德,娑婆世界的过失,出离心、菩提心。不讲,厌娑婆欣极乐的心怎么生得起来?
智敏上师
【戒是明咒】印度有一种咒,念了之后,蛇就不会动了,它就听人摆布了,可以抓住它了,甚至可以叫它做把戏了。这个戒也是咒一样的,这个戒的咒,把烦恼就征服了,它不能危害了。
智敏上师
《地藏菩萨本愿经》:若有临命终人,家中眷属,乃至一人,为是病人高声念一佛名,是命终人,除五无间罪,余业报等悉得消灭。是五无间罪,虽至极重,动经亿劫,了不得出,承斯临命终时,他人为其称念佛名,于是罪中,亦渐消灭。何况众生自称自念,获福无量,灭无量罪。
智敏上师
【认识烦恼】佛教,最根本的是断烦恼。我们要断烦恼,先要认识烦恼。我经常说的,你要消灭敌人,要把敌人认到,敌人认不到,都是朋友,没有敌人。好,你给人家害死了,还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智敏上师
【听法与修行】我们听闻正法的时候,有个极大的毛病,就是说听了这个法,不是为了除烦恼的,不是为了除烦恼而把这个教授修起来的,仅仅是欢喜多闻,那么听的法也是空言,没有用的。
智敏上师
【念佛时为什么妄想这么多?】东想西想的,当然心静不下来了。有的人说他念佛,不念还好,念起来,哎呀,这个妄想就多得不得了。那么你仔细地分析一下,这是什么妄想?恐怕十之八九都是贪所引起的。这个事情放不下,那个事情还没搞好,那个事情该怎么办,都是有贪心在里头。
智敏上师
【人天生都会有骄慢、妒忌心,那么我们如何对待这些心?】这些心是烦恼,你到底要烦恼?你还是要菩提?你如果要烦恼的话,你将来造了业,受苦,三恶道;你如果不要受苦的话,烦恼要除掉。
智敏上师
【黑白黑白业】欲界的善里边,总会夹一点不好的恶业,完全的白是没有的。它的异熟果也是黑白的,不是一向好的,总是加一点不可爱的果在里边。我们所感得的可爱果,地上物产之类,总是有干旱、水灾出现。所以要在欲界里边要追求一个理想的、圆满的,不可能的。因就是那么杂的,果怎么可能会圆满的呢?
智敏上师
【光靠努力就够吗?】很勤苦、很努力,但是方向不对,不但得不到好的果,更苦的果却等到那里。这样不是精进,精进是善的精进。所以佛教徒如果不想学教,那是自找苦吃了!智慧不要,凭自己的烦恼心硬干,怎能得到好的果?
智敏上师
古代的大德,为了求法,牺牲了多少头目脑髓。玄奘法师取经的中间死掉的人不少。所以鼓励大家,学法要拿出精神来!不能以姑息偷懒的那个害怕、胆怯的态度来学法,这不会成就的,拿出准备牺牲的精神来。法尊法师进藏的时候,也是这个精神。
智敏上师
【病人】病人是一个福田,如果在他面前培福,无边。悟达国师就是照顾了病人,最后人面疮的罪都免掉了。
智敏上师
要把三界的生死过患看透了,才能够真正生出厌离、出离心。这个是要修的。一听就信的人,是大根大器者,过去世的修行很好,现在一触即发,听了一句阿弥陀佛,马上信到底了。但是这样的人,恐怕绝无仅有吧。
智敏上师
【无损施】布施的时候,不损恼他,使他欢喜;这样子施的果报,就感得“难夺财”,他的财物,人家不容易夺走的。财物有五个冤家要破了你的,王贼水火不肖子。由“无损施”感得的财,却不容易给人家拿起走,王也不会把你没收,贼也抢不了,火也烧不掉,水也漂不掉,也不会有不肖的败家子挥霍掉。
智敏上师
【自手施】自己亲自布施,会感到很大的财富,而且在受用的时候,是非常如意的,不会有其它的什么的疙瘩的,因为亲手布施的关系。
智敏上师
【啥时候能做到坐怀不乱?】我有一位学生,他说:“男女这一关我是经过很多,这一关我是好保险,不会犯的。”我就问他:“你得了三果没有?”他说:“没有。”“没有,你怎么敢说这个话呢?你的烦恼还在。”
智敏上师
【诳】在人面前装得规规矩矩,人背后就乱说乱动,这是诳的心。在人面前也这样,人不在也这样,都是规规矩矩的,这就对了。心、身、口要一如,这个才是如实的。
智敏上师
【正法久住,从心做起】世间上的人,木匠、泥水匠也好,有武功的也好,气功师也好,都留一手,就怕人家超过他。佛教就希望人家超过我们,超过我们了,就是一代好一代了,佛法就“正法久住”。如果弟子永远不如老师的话,那么一代差一代,佛法就衰退。
智敏上师
别解脱戒,是消极地不恼害他,菩萨戒是积极地利益他,两个并不违背。不要说别解脱戒二乘,跟大乘格格不相入的,不是那个事情。别解脱戒就是做的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但是基本做到了不恼害他,要有恼害他的事情绝对不做,这是别解脱戒的精神。你说持戒,结果恼害人家,那你持什么戒?
智敏上师
我们在跟人家交换意见的时候,如果你试图去让别人接受你的观点,这其实已经偏离了真正的初衷。你去说服他的原因,首先是想帮助他了解真理,而不是想让他听你的话,这是要区别的。
智敏上师
假使你肯布施,能够得到下世的快乐,产生大富嘛。假使不布施,现生就生苦,现世守护的苦、财产被人家拿走的苦,等等。流星是一下就落下去了,保不住的;财产也是保不住的。你要保住、不舍掉,是没有的,哪怕你一直保到死,你死了还要舍掉,带不走一分钱。
智敏上师
【佛像】一切佛像,不管是塑的、画的,不管工艺好、工艺差,……都应该跟佛一样看待,视为可敬的田。不应当讥毁,不应当摆在有灰尘的、很危险的、容易掉下来打坏的的地方,也不应当抵押,也不应当当钱用。应该断除一切的不恭敬和轻毁。
智敏上师
【信心之源】如果你的信心来自于身体好不好,那当你身体不好的时候,不信佛的人就会责难你:“你不是信佛嘛,为什么会身体不好呢?”...这样的话我们所谓的对三宝的信心会产生很大的波动。 我们要去问自己,到底三宝作为我的依靠,主要依靠在哪里?
智敏上师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云:汝等若能受持读诵为他说者。我此法印当得增广。若菩萨乘人闻说此经。必大欢喜得未曾有。发起坚固精进之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汝等福德无量不可称计。
智敏上师
【戒是险恶三有的道粮】我们在三有里边流转,这是很险恶的,一不当心要堕落下去。就像走山路,很危险,堕下去要摔死的。在三有流转的时候,随时有堕落三恶道的危险。那么戒这个道粮,可以保证我们平安地、不堕到这些险恶的恶道里去。
智敏上师
【欢喜】我们要努力发起欢喜心,就像小孩子搞游戏一样。我们小的时候搞的游戏和现在的电子游戏不一样,但是游戏的劲道是一样的,给他玩游戏之后,他就非常欢喜,停也停不下来了,叫他干其它事可不愿意了。我们干菩萨道二利之事,也要有这股劲。这时精进才真正地生起来了。
总171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第30页
第31页
第32页
第33页
第34页
第35页
第36页
第37页
第38页
第39页
第40页
第41页
第42页
第43页
第44页
第45页
第46页
第47页
第48页
第49页
第50页
第51页
第52页
第53页
第54页
第55页
第56页
第57页
第58页
第59页
第60页
第61页
第62页
第63页
第64页
第65页
第66页
第67页
第68页
第69页
第70页
第71页
第72页
第73页
第74页
第75页
第76页
第77页
第78页
第79页
第80页
第81页
第82页
第83页
第84页
第85页
第86页
第87页
第88页
第89页
第90页
第91页
第92页
第93页
第94页
第95页
第96页
第97页
第98页
第99页
第100页
第101页
第102页
第103页
第104页
第105页
第106页
第107页
第108页
第109页
第110页
第111页
第112页
第113页
第114页
第115页
第116页
第117页
第118页
第119页
第120页
第121页
第122页
第123页
第124页
第125页
第126页
第127页
第128页
第129页
第130页
第131页
第132页
第133页
第134页
第135页
第136页
第137页
第138页
第139页
第140页
第141页
第142页
第143页
第144页
第145页
第146页
第147页
第148页
第149页
第150页
第151页
第152页
第153页
第154页
第155页
第156页
第157页
第158页
第159页
第160页
第161页
第162页
第163页
第164页
第165页
第166页
第167页
第168页
第169页
第170页
第1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