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缘禅行
佛法里经常讲施舍。无论在家里、在单位还是在其他地方,能把自己的架子、面子放下,就是最大的施舍。所谓的架子、面子,就是佛法里讲的“自我”。其实摆架子、爱面子的人活得特别累,特别痛苦。装模作样,给别人的感觉不自在,他自己内心也不会有轻松、不会有快乐的。
六祖寺
宋朝的无门慧开禅师有一个偈子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只要我们把心事放下来,随时都可以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获得自在安乐,得到大自然的滋养。——大愿法师
一行禅师
你能使他微笑吗? 你能增加他的信心和热心吗? 如果做不到这些,你怎么能够说你爱他? 爱他,就是要以具体的方式,带给他喜悦和幸福。若是有技巧,你的言行将使他感到清新和轻松。有的时候,一两个仁慈的字,就足以使他心花怒放。
菩提佛国
1.快乐,不在繁华热闹中,而在内心的宁静里;2.烦恼,不在谨言慎行中,而在人我的是非里;3.大道,不在花团锦簇中,而在平凡追求里;4.志向,不在西风战马中,而在平生格局里;5.境界,不在诗情画意中,而在平常的心态里;6.胸襟,不在奇山大水中,而在平和的智慧里。
恒东法师
越是不能放下的,越容易失去;越想牢牢抓住的,越消失得快。越想拥有的,常不属于你;越想把握的,常已失去。越是看重,越得不到;越是在乎,越抓不住。那些想要的东西,大都不在你的身边,人生总是在追逐中不断修行着,在得失中不断感悟着。不执着,一切随缘。只有懂得放下,才能把握当下。
微博精选
【丰子恺:对佛不可做买卖】信佛为求人生幸福,我绝不反对。但只求自己幸福而不顾他人,我瞧他不起。得了些小便宜就引为佛佑;受了些小损失就叹“佛无灵”。他们平日都吃素、放生,放一条蛇,希望活一百岁,念佛诵经,希望个个字变成金钱。这就是吃佛饭,与佛做买卖。
微博精选
没有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会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也会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有可能还是会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没被批评过。不要因为众生的怀疑,而给自己烦恼;也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走自己的路,让他们去说吧!
慧海之光
【损福行为】有智者不会作杀、盗、邪淫、妄言、饮洒的恶业,若作之,此生苦厄、懊悔,贪嗔、怖畏、愚痴还可能把自他置于恶道。凡是犯喜欢饮酒、喜欢赌博、喜欢懒惰(好睡)、喜好请客、憍慢轻人,和犯杀生、犯偷盗、犯邪淫、犯妄语四罪的人必然会败损自己既有的各种财富,尚未获得的财富也将得不到手!
延参法师
只有你是你自己生命的合伙人,不是别人,不是生活,更不是世界。做一个有担当的你自己的生命的合伙人,不背离善良,不淹没梦想,不舍弃对美好的信仰,不虚掷宝贵的时光,生命的辉煌,就是来自你对生命的担当。
恒唯法师
生活里有许多事情必须学会放弃,一个沉重的人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行路匆匆,做好一件事情比有一百个梦想要实在得多。
微博精选
【没有傲慢心】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时,其实你在最高处,因为你内心的智慧、德行在最高处;把自己放在最高处时,其实你在最低处,因为你内心的智慧、德行已落在最低处。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时,心就像大地一样,无论是踩踏、挖掘还是盖房子都可以,这叫没有傲慢。总是分别好坏,计较对错,这叫傲慢。
慧海之光
人生的一切不是算来的,而是善来的;不是求来的,而是修来的。胸襟的宽窄,决定命运的格局,你能包容多少,就能拥有多少。凡事看得开、想得透、拿得起、放得下,学会隐忍性情,懂得克制欲望,退却时理智,谦让时大度,除却杂念私心,少些攀比计较,才会随缘自适。
微博精选
【佛子三字经】眼不见。心不烦。听不闻。意不乱。名不求。利不贪。常交友。广结缘。遇分歧。莫争辩。和为贵。忍为先。常念经。智慧现。时观己。少多言。窗外事。淡如烟。做好人。常布施。行好事。不展现。说好话。不妄言。存好心。断恶念。心皈依。持五戒。断习气。正知见。念弥陀。到彼岸。
正心堂
“人人都是佛菩萨,唯有我一人是凡夫。”修禅的人看自己每天是否有进步,就要看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表现怎么样,是更柔和了还是更粗暴了?心态是更宽广了还是更狭隘了?笑容是多了还是少了?这些都是检验自己修行的硬指标。——净慧长老
正心堂
学佛,并非给生命系统打个补丁、换个桌面就行了,而是要更新系统,舍去迷惑的系统,开启觉性的系统。也就是舍凡夫心,发菩提心,才能真正的走在菩提大道上。这是一场心灵深处的革命运动。--济群法师
正心堂
好的开始,是慎始;善的结果,是有终。常与人诤,是愚者;与人无争,是智者。凡事皆是变数,故我们当随缘。错不知错,是无知;错不能改,是无救。与人沟通的秘诀,就是要放下自我的成见。与人相处的要诀,就是要真心的接受对方。心要坚持亦不执着;事要随缘亦要把握。
一心访谈录
有一位信徒对禅师说:“师父,我每次到寺院烧香礼佛,心灵就像洗过一般宁静,但回到家,心就乱了,烦恼也就来了,有什么办法呢? ” 禅师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博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如果你做不到,到寺庙生活又如何呢?”
正心堂
出现问题,把原因都归咎于自己身上的是觉者,推到别人身上的是凡夫。凡夫任何时候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其实,一切都是自己的因果,跟别人没有关系。若是自己的心清净了,看别人肯定都是清净的,都是佛菩萨。在你看来有凡夫与菩萨的区别,有坏人与好人的区别,也都是自己心的显现。--达真堪布
一心访谈录
大学教授向禅师问禅,禅师只以茶相待,将茶水注入教授杯中,杯满仍不止。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 “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你就像这只杯子,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你不先把自己的杯子倒空,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正心堂
不食肉,杀念乃除;能除杀念,慈心斯成;能成慈心,祥和可致;能致祥和,灾厉自无。于是人生仁寿,皆可期于贤圣,世界清净,永能保其安乐。--太虚大师
微博精选
眼里要有大众的影子,耳里要有大众的声音,心里要有大众的功德,身上要有大众的恩惠。我们的智慧是修来的,希望大家利益众生,种金刚菩提种子,好好发心,好好修,多修多得,少修少得,不修就没得。佛是智慧具足,福德具足,我们学佛是要增福开慧,所以我祝愿大家培福报长智慧,早日成佛!释本焕
微博精选
和尚不一定去化缘,化缘不一定就是和尚。正确看待这件事情,不论他是和尚也好,不是和尚也好,他化缘也好,不化缘也好,总之礼貌待他。如他是假和尚,他化缘可能是因为生活困难,讨几个钱维持他的生活。你愿意给钱你给他,不愿意给钱不要轻慢他,这样就是积善缘了。--本焕老和尚
正心堂
人生最大的修养是包容。它既不是懦弱也不是忍让,而是察人之难,补人之短,扬人之长,谅人之过,而不会嫉人之才,鄙人之能,讽人之缺,责人之误。包容是肯定自己也承认他人,是一种善待生活,善待别人的境界。在包容的背后,蕴含的是爱心和坚强,是挺直的脊梁,是博大的胸怀。
一心访谈录
请不要误认为佛的智慧,要等到成佛之后才有份儿,那是一些学问家们的高论。佛在人间就是要帮助凡夫俗子,告诉你本身就有佛的智慧。只要能于生活中少些无意义、无道理的情绪,少制造烦恼,常以气和的态度,谅解人、包容人、帮助人,你就是一个生活在如来智慧中的人了。——圣严法师
正心堂
孙思邈《养生铭》:“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疲心易役,气弱病来侵。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亥寝鸣天鼓,寅兴漱玉津。妖邪难侵犯,精气自全身。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寿夭休论命,修行在本人。倘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正心堂
看一个家族是否兴衰,看三个地方,第一,子孙睡到几点,假如他都睡到太阳都已经不知道照得多亮的时候他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第二,看子孙有没有干家活,勤劳、劳动的习惯影响一辈子;第三个,看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曾国藩
正心堂
《楞严经》上说,你的心被外边的境界转了,就是妄,妄就是生死轮回。要是你的心能够转境,外边的境转不到你。念阿弥陀佛,任何外头的事物,不论声音多大,动不了你的心,你还是念佛,这就是心能转境了。——梦参老和尚
正心堂
吃饭可以具足六度:食物布施给身上的众生,剩饭菜、洗碗水布施饿鬼众生,这是布施;保持三门清净,为保护身体这个弘法利生工具而吃,这是持戒;不计较饭食、环境好坏,这是安忍;不挑三拣四,拿到什么吃什么,心里始终喜悦,这是精进;吃饭时专注不散乱,这是禅定;心里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这是智慧。
多元相对论
宁做一个尽力做事而被批评的人,不做一个不做事只爱批评的人。——证严法师
正心堂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烦恼以忍辱为第一,是非以不辨为汤药,执事以尽心为有功,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因果以明白为无过,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唐·百丈禅师
一心访谈录
勤劳是幸福快乐的源泉,懒惰是贫穷的原因,贫穷是罪恶的根源。养成勤劳工作的习性,你就是个富有的人。——星云法师
正心堂
我们见到的世界,只是自己内心的投射;我们衡量他人的尺度,只是自己心中早有的观念。
正心堂
君子求己,小人求人。君子无德怨自修,小人有过怨他人。嘴里不怨心里怨,越怨心里越难过;怨气有毒,存在心里,不但难受,还会生病,等于自己服毒药。人若能反省,找到自己的不是(错误),自然不往外怨。——王凤仪
正心堂
永远别让自己的心死去,保有一颗凤凰心,没有极致的痛苦体验,就不可能有极致的涅盘。人生是一个修行的道场,要么循环沉沦,要么浴火重生,苦行亦可化成乐修,活着,其实是一场非常庄严的游戏。——宗萨仁波切
正心堂
许多人把禅修当作锻炼,就像上健身房。“我终于做完了!现在可以继续我的人生了!”但是,禅修跟生命并不是分开的。禅修就是你的生命
正心堂
真正的财富,是在自己的心中。心里的满足,宇宙三千都是我们的;你如果不满足,一味的贪财好利,就是拥有再多,也是不够的。——星云大师
正心堂
今生享受福报,若没有无常的磨难,种种的挫折来刺激,便会沉迷下去,不知醒悟。——广钦老和尚
正心堂
释迦牟尼佛不是一个悲观者、也不是末日论者,他是重视实际者,而我们却多是逃避现实者。当他说一切和合皆是无常时,他并不认为那是坏消息,而是简单和科学的事实。反而,如果没有无常,就不会有发展或进步,认识无常则是进入了通往启发与希望、光荣与成功的大门。
总171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第30页
第31页
第32页
第33页
第34页
第35页
第36页
第37页
第38页
第39页
第40页
第41页
第42页
第43页
第44页
第45页
第46页
第47页
第48页
第49页
第50页
第51页
第52页
第53页
第54页
第55页
第56页
第57页
第58页
第59页
第60页
第61页
第62页
第63页
第64页
第65页
第66页
第67页
第68页
第69页
第70页
第71页
第72页
第73页
第74页
第75页
第76页
第77页
第78页
第79页
第80页
第81页
第82页
第83页
第84页
第85页
第86页
第87页
第88页
第89页
第90页
第91页
第92页
第93页
第94页
第95页
第96页
第97页
第98页
第99页
第100页
第101页
第102页
第103页
第104页
第105页
第106页
第107页
第108页
第109页
第110页
第111页
第112页
第113页
第114页
第115页
第116页
第117页
第118页
第119页
第120页
第121页
第122页
第123页
第124页
第125页
第126页
第127页
第128页
第129页
第130页
第131页
第132页
第133页
第134页
第135页
第136页
第137页
第138页
第139页
第140页
第141页
第142页
第143页
第144页
第145页
第146页
第147页
第148页
第149页
第150页
第151页
第152页
第153页
第154页
第155页
第156页
第157页
第158页
第159页
第160页
第161页
第162页
第163页
第164页
第165页
第166页
第167页
第168页
第169页
第170页
第1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