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好面子就是贪名,这些贪着、欲望,这些欲望都会遮住自己的明德、良知。良心透不出来、真诚透不出来,都是被这个掩过饰非给障碍住了。所以老天要开发一个人的智慧,所谓天助,必须是这个人要自助,一个人能够不自欺、不饰非,能够忏悔、振奋,老天爷帮他才帮得上忙。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我们从小该教孩子什么?德行就要摆在第一位,其次是知识跟技能,这样你这个慎思才有价值。不然每一次听一听,真有道理,讲得真好,但是一回去看到这么多人都在补习一大堆,就又把孩子送去了。人生没有真正想透,很难转变;你真正能够把道理想透了、想通了,你的孩子就有大福气了。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我们有利众的心,也要很清楚“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正己”了才能“化人”,这先后不可颠倒。没有“正己”就要“化人”,那是好为人师,那是要去控制别人。我们坚信“人之初,性本善”,我们自己能真正做好,这样的行持,自然能够感动、唤醒身边的人的善心嘛。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品学兼优,品是摆在前面;德才兼备,德也是摆在前面。而当孩子无德而有才,这个对家庭跟社会是有威胁的。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经营得好家庭以至于大的家族,在历朝历代都有做得非常彻底的家族。比方唐朝张公艺九代同堂,唐高宗去请教他,你是怎么治家的?其实这个皇帝面对自己家里的事,一个头两个大。张公艺一句话都没讲,拿了一张纸一直写,拿给唐高宗看,唐高宗一看写了一百个忍字。大家学到没有?不能忍的时候怎么办?忍。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真正警觉的人,有福不享,福气来了,舍掉。舍了又得,得了再舍,自己不过安逸的生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学问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要长时薰修,所谓“厚积薄发”,我们必须有恒心的去学习,不能间断,三日不读书会怎么样?对!所以不能间断。你假如读两天休三天,绝对没有效果。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人能弘道”,不是你能背这个经或者查数据告诉他才是在弘扬文化,你的一切言行都符合经教,那个影响甚至胜过讲课。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培养孩子做家务的能力是一种人生智慧。习劳的人才知感恩,常常能够劳动,能够付出的人,他才能感谢别人的付出。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教”字把教的精神,一个教师的态度、精神表露无遗。上行下效、潜移默化,这叫身教。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在《四书·大学》里面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道先后轻重的人,他才能当好父亲、当好母亲、当好领导,就是先德后才,一定要先重视德行。有才而无德,这个人是危险品,你雇用他的话,他的才华很好,结果没有德行,可能三年以后你公司的钱就被他卷走了。所以一定要先用有德的人。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有一句话叫“天救自救者,天助自助者”。有人说,“有如神助”,怎么样的人能得神助?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人,能得神助。但是“天弃自弃者”,假如我们自我放弃了,那上天也帮不了,身边的人也帮不了我们。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不要以自己的优点、长处去压别人,不要以自己所行的善事去炫耀。所以我们处世,事实上都是在涵养道德。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一个修行之人,时时要“宁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而且要主动去效法、去学习别人,“见人善,即思齐”。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结婚,是“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把下一代教育好,承传家族的家风、家道,那对得起祖先,对得起父母,也是尽孝道。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当我们要奉养父母的时候,父母年龄都比较大。所以照顾老人,要像照顾小孩一样细心。所以这个老天爷也很有味道,很有智慧,让人有一个循环,懂得饮水思源,知恩报恩。小时候,因为有父母才得以长大成人,父母年老了,那我们要报这个恩,也像照顾婴儿一样来照顾我们的父母。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一个人学问能不能提升,要从根本去修,根本在哪?根本在你的存心。你能时时观照自己的心有没有在孝当中?有没有在恭敬当中?你时时这样观照,你的行为绝对不会有太大的偏差。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从小“父母呼,应勿缓”,就是要长他对人的恭敬之心。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当孩子学生有错误发生的时候,我们能不动情绪,才能抓住这个机会点教他。所以又要有智慧判断,又要有修养。不然那个孩子一犯错,我们火气马上来了,“啪”一巴掌过去了,不要说教育了,那都是反教育了。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圣贤的学术,没有真诚恭敬学不到。印光大师讲的话决定正确,“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没有诚敬心,老师怎么说,你也听不进去,心不在焉,那得不到利益。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清廉是做人很重要的操守、标准。假如人不清廉,人格就丧失了。而且,有廉才能正直。我们看,廉直、廉明、廉能、廉静、廉洁、廉平。因为廉洁有守,才能够正直、光明正大,才能够平等公平地处事。假如没有廉洁,坦白讲,什么事也看不明白。欲令智迷,只看得到眼前利,看不到对团体甚至于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危害。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家庭教育教什么?就是教这里讲的三样,三德,教孝、教悌、教理,理就是整齐。家里头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最好是从胎教,母亲怀孕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对孩子教育的开始,母亲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已经有影响。所以父母要为儿女做个好榜样,做什么榜样?孝、悌、理,做这些好榜样。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什么叫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叫教。什么是育?“养子使作善也”,叫育。所以教是上行下效,所以诸位同学,你现在会教育吗?这很重要!你要教育别人以前,首先你要能教育好你自己。假如我们连自己都教育不好,有没有可能把学生、把孩子教好?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俗话讲“教儿教女先教己”。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一个人出生,他的天性就是对父母的爱,从这个爱的原点教育他。所以这个人格德行的根在孝,而他身边又有兄弟、又有长辈,他要尽“悌”道,尊重长者,友爱兄弟,所以“悌忠信”是他做人的本。道法自然,根是对父母。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真正有志向的青年人,要反覆思量,观察、检点自己求学的动机在哪里、内心深处对这个名利执著能不能放得下。这些东西是污染,要把它从内心里洗刷干净。有一个纯净的心态,才能真正接受圣贤的教诲。意地不清净,想要接受圣贤教诲,圣贤的教导入不进去。为什么?被这些污染给障碍住了。
蔡礼旭老师菁言录
看到这个“谨”字,就想到“谨慎为保家之本”,谨慎的态度才能保住这个家道,以至于从自身来讲,德行、学问要成就,必然要有谨。不然立名于一身,失之是顷刻之间。
智敏上师
【降魔】不要魔侵犯,重要的是要克制烦恼。如果你烦恼很重,你要避免魔的侵犯,那很困难的。内魔已经很盛了,外魔就要乘机而入。你要避免外魔,你要把内魔降伏。
智敏上师
【小善】好的事情,不要嫌小了:“这个不必做了,这一点起啥作用呢?将来也不会受什么报的。”一滴一滴水,经常不断地滴,再大的瓶也装得满。同样,你做善业,虽然是小,但是做多了,有坚定的、有勇气地不断去做的话,将来果报也是充满的。
智敏上师
听闻正法的时候,就是要考虑将来要成佛么度众生。那么度众生的成佛的因,要知道,知道因就要闻法,发勇悍的心,听闻正法。
智敏上师
【缘起】没有积集福德资粮智慧资粮、也没有净治业障,那么你虽然很努力在修所缘境这个正因,这个道亦难生起。没有助缘,光是有正因,道是生不起来的。
智敏上师
【敬法】佛在说《大般若》的时候,亲自敷设法座。那么就是说,《大般若经》这个经是非常珍贵的,佛亲自敷座,就是尊重这个法的关系。所以说,法尚且是诸佛所恭敬的一个因素,我们更该恭敬。
智敏上师
【我慢】我们对佛礼拜,是折伏我慢。但是很多人对这一点没有去理会,他拜佛很虔诚,但对一般的人却是我慢贡高,他以为自己拜的佛多,更贡高,这就错了,“啊,我拜了一百万!”了不得。本来是折伏我慢的,你却以这个资本增加我慢,这不对。
智敏上师
南瞻部洲男女,最能扰乱他们心的首先是色处...当你有这样的习气、烦恼的时候,才一接触(不是有叫一见钟情吗?)就是男女一见后有极大的感触、触动,觉得好像喜欢得不得了,就是他往昔的习气形成一种模式,一看到这样的形色、显色就会非常地喜欢、非常地贪著,这是观待于你自己的习气。
智敏上师
【快速成就的窍诀】要福气大,那就是布施;布施、供养,感到大财富。你要开智慧,要修行能够成就,你就赶快想办法法布施,使人家修行上路,又把一切好的修行办法都供养人家。这样你的报应,回过来,就是自己能很快地成就。
智敏上师
【心猿意马】心像个猴子,停不来的。猴子你去看看,哪个时候是坐在那里,安心坐一会儿?没有的,手脚乱蹦乱跳的。意马,我们的心意、意识就像一匹马一样的,马也是不肯停的,它只要还有点力气,它到处蹦、到处跳的。【如实了知】把窗门关掉,没有风了,蜡烛的火焰不动了,墙壁上的字画就看得很清楚。这个比喻说明,要如实了知的话,心要定下来,心浮动散乱,就不能如实了知,所知的都是偏的、错的。
智敏上师
【慈无量】世间父母的慈有贪欲,只爱自己的孩子,其他的都不管,几天不见,愁得到处求。有慈无量心的人,虽然看到有情极可悦意,比父母看子女还要悦意,要把一切安乐都给他,但是却没有一点点的贪欲心夹杂其中。
智敏上师
【逆水与顺流】下等的人与最上等的人共住,仅能成中等。上等的、最好的,假使跟那些最不好的共住,不要你花多少功夫、不要努力的,就成了下流了。逆水行舟,要去上游要花很大气力,也达不到最高的要求;如果顺着水下流,那就很快到下游去了。
智敏上师
【破敌】暴恶的有情跟虚空一样多,全部使他心调柔,不再害人,这是做不到的。那怎么办呢?人家来害,你不要起瞋恨心、报复的心,就等于一切的怨敌都破掉了,一切怨敌就不是怨敌了。释迦太子要成道的时候,以慈悲心,把魔兵魔将射过来的剑、枪,全都化成花朵庄严。这个就是降伏了一切魔、一切怨敌了。
智敏上师
跟烦恼斗争的话,不用气力、不精进,怎么能胜得过去呢,那你就只有投降了,做了烦恼的俘虏,就要下三恶道去了。所以要有勇气。佛弟子和烦恼斗的“勇”要有,跟人家吵架的“勇”不要有。
总171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第30页
第31页
第32页
第33页
第34页
第35页
第36页
第37页
第38页
第39页
第40页
第41页
第42页
第43页
第44页
第45页
第46页
第47页
第48页
第49页
第50页
第51页
第52页
第53页
第54页
第55页
第56页
第57页
第58页
第59页
第60页
第61页
第62页
第63页
第64页
第65页
第66页
第67页
第68页
第69页
第70页
第71页
第72页
第73页
第74页
第75页
第76页
第77页
第78页
第79页
第80页
第81页
第82页
第83页
第84页
第85页
第86页
第87页
第88页
第89页
第90页
第91页
第92页
第93页
第94页
第95页
第96页
第97页
第98页
第99页
第100页
第101页
第102页
第103页
第104页
第105页
第106页
第107页
第108页
第109页
第110页
第111页
第112页
第113页
第114页
第115页
第116页
第117页
第118页
第119页
第120页
第121页
第122页
第123页
第124页
第125页
第126页
第127页
第128页
第129页
第130页
第131页
第132页
第133页
第134页
第135页
第136页
第137页
第138页
第139页
第140页
第141页
第142页
第143页
第144页
第145页
第146页
第147页
第148页
第149页
第150页
第151页
第152页
第153页
第154页
第155页
第156页
第157页
第158页
第159页
第160页
第161页
第162页
第163页
第164页
第165页
第166页
第167页
第168页
第169页
第170页
第1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