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
避苦求乐,是众生共同的追求。但是众生却首先把什么是苦、什么是乐,给搞错了。结果就南辕北辙,越追求,乐反而越远,苦反而越深。
达真堪布
一个菩萨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对境和磨难,内心应该稳重一点,坚强一点,勇敢一点,一切都会过去的,一切都难不倒你。有佛法就有办法。比如家里有事了,应该通过自己对佛法的信心,先将自己的心稳定下来,然后慢慢劝家人,让他们的心也稳定下来。你的内心稳定下来了、坚强起来了,这就是加持。
达真堪布
我们现在有一些灾难痛苦,这都是往昔造业的果报。若这些果报能在人间成熟,倒是件好事。因为人间即使再痛苦也没有三恶道痛苦,而且我们是人,能想出办法解决。若这些果报在三恶道成熟,遭受的痛苦不会这么轻松。一个修行人,应该希望所有恶业的果报都在今生成熟。你有这样一个勇敢的心,就是修行。
天台子达照
《清净心》:妄想就是生长烦恼的心念,染污心就是与世争执之意,倘若内心不生烦恼,不与自他身心世界产生任何争执,此时之心即是恢复本来无染的清净心。所以人人都有清净心,就看当人愿不愿意运用了,如果你愿意,当下即可触及,如果你清净,烦恼立刻远离!
六祖寺
【大愿法师】一切问题都是心的问题,正是因为心态的作用,人生的道路才千差万别。无论世间还是出世间能否取得成就取决于我们的心调动宇宙的能量。心量有多大,能量有多大。我们要提升认知,扩大心量,完成生命境界的升华。
益西彭措
每当对五尘有贪欲生起来的时候,都要及时提醒自己:虽然现在很希望得到它们,但是这是在让自己拥抱痛苦,如果能把这份精力用来观心,当下产生的乐,就远比那些五尘带来的乐要强得多。何苦舍近求远,舍乐求苦,折腾自己呢?
益西彭措
刚对“我”进行观察的时候,会感觉这个“我”非常坚固,如影随形般一直控制着身心。其实“我”确实是不存在的,是众生执著出来的。众生的执著,造成了 “我”统治着五蕴身的假相。因此要对治,要纠正的,就是这种指鹿为马的执著。
达真堪布
很多人皈依是为了健康、平安、发财。“我皈依佛了,病肯定很快就好,家肯定会平安,肯定会升官发财。”结果病没有好,家也没有变化,买了很多彩票也没有中奖,然后就开始怀疑佛没有加持。我们为什么皈依?佛有解脱成佛的方法,你这样去做,烦恼越来越少,快乐越来越多,最终功德圆满,这是皈依的目的。
达真堪布
我们这边的藏民,平时没有事情的时候,嘴总是在动,手也总是在动,嘴里念佛号或咒语,手里拨念珠——养成习惯了。口恶业、意恶业很容易造,所以嘴里应该多念念咒。发心到位也好,不到位也罢,多念点儿,不要让它说是非、说绮语,念咒念佛号堵住它。
达真堪布
很多人学佛了、修行了,偏偏变成了井底的青蛙。虽然在行善,但是求的是世间福报;虽然在念佛,但是求的是自我解脱。就好像井底的青蛙,看不到更广、更大的天空。其实如果你能发出菩提心,获得最圆满、最究竟圆满的果位——佛果,世间这些暂时的利益、人天的福报根本就不用考虑,自然而然就有了。
六祖寺
当你了悟贪嗔等烦恼的本来面目时,烦恼即是菩提;而假如你没有认识它,那么烦恼就是烦恼,与菩提的距离遥不可及。
六祖寺
人生很多时候只是一个转身,变了心境,便变了整个世界,站在人声鼎沸处,你望见的是便只有喧嚣, 站在宁静处,你享有的便是清平雅乐,追逐于名闻利养中,你看到的便是欲望人心下的心疲神劳,立于天地自然之间,你望见的便是山高水远,云淡风清,至于想过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完全取决于你喜欢站在哪里……
星云大师
向自己革命,革除私心、陋习,前途光明。
达真堪布
有的人总想发财,经常买彩票,想中奖——这是中魔了!财富是修来的,你要修施舍心,舍弃自私。比如,服务他人,教他人知识。还有,吃饭时可以先做供养,洗脸刷牙倒废水时念“嗡阿吽”施舍给恶道众生。有舍才有得,把衣食住行等一切都变成布施,这样才能积累福报,才能发财。
星云大师
我在众中,就要能接受大众的挤压。
达真堪布
很多人是都放不下这个“我”,非要考虑这个“我”。“临终时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若是阿弥陀佛不来接我怎么办?”这种心态,根本没有深信阿弥陀佛。“我怕去不了西方极乐世界。”还是没有放下自我,放下私心,所以会害怕。如果真是为了众生,只要能利益众生在哪里都可以,哪怕是到地狱也是心甘情愿的。
六祖寺
我们身上所积压的情绪就是一种堵塞的能量,它们会阻碍宇宙能量流向你的通道。当负面情绪升起的时候,要把注意力拉回来,放在自己身上,去觉察它。它会因为你慈悲的观察和观照而逐渐消融、减退。
大安法师
念佛法门遇到了,而且能够相信,所得到的利益就太大了!但你遇到了,而且也在念佛,你要知道你能得到的利益有多大,你可能都没有概念,所以还生起不了那种欣喜之心,喜悦之心。
益西彭措
在家居士,本来是靠业余时间来学佛修行的,但即使是这业余时间,现在也遭遇了空前的危机。互联网的吸引力越来越强,正在对居士们的闻思修行形成包围和侵蚀,导致大好时光白白地浪费。因此居士们必须引起重视,减少上网,珍惜暇满。
达真堪布
很多人都说:“我也想把家人度进来,把同事度进来,但是为什么不行呢?”因为你没有用四种方法摄受众生。布施你没有做到,没有为他们付出;爱语也没有做到,没有说悦耳的语言。利行,做对他人有利益的事情;同事,和他做同样的事情。这也没有做到。这四种善巧方便你若做到了,那你一定能把他领入佛门。
益西彭措
在情绪比较激动的时候,“我”就已经明显地浮现出来了,这时正好可以直接来观察它。看它的来源,看它的变化,看它的构成,看它的多体,等等。结果你会感到有很多个“我”,弄得自己都无所适从了,不知道哪个才是真的。这时转念一想,就会有领悟。
益西彭措
平时我们怕没了“我”,这日子就没法过了。其实不用担心,没有“我”,地球照样转,而且你的日子可以过得更好。生活中本来就不存在“我”,“我”的出现,都是自作多情,是多余的。
星云大师
做人,不为钱动、不为情动、不为境动。
益西彭措
世间人现在正沉浸在合家团聚的快乐气氛中,大摆筵席、狼吞虎咽着各式美食,但是数以万亿计的生命却被宰杀,它们在生命尽头感受了巨大痛苦。我们一定要奉劝身边的亲朋好友,不要宰杀活物。希望大家以慈悲心为被宰杀的无数老母有情多念六字大明咒“嗡玛呢巴美吽”、“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益西彭措
有人说,烦恼生起来的时候,自己也知道,也看着它,不想让它发展,但最终还是克制不了。能意识到生了烦恼,固然是好事,但是光看着是没有用的,要有解决的办法,那就是能够并善于运用多体、无常等方法。就像看到房子着火了,你只顾看,火只会越烧越大,但是你要是能浇上一盆水,火当下就灭了。
大安法师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讲“至心信乐”,能够至信,能够产生极大的欢喜。生命面临可怕的堕落,这时念佛法门给他拯救的一种相信,他才能产生喜悦。我们不能产生喜悦,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世间的事业,而对于生命的大得和大失,反而认不清楚。这是我们生命的盲点,对此要有一个理性的、深刻的思惟。
大安法师
种的因那么小,得的果那么大!难信就难信在这个地方。这是阿弥陀佛太慈悲了,是他给我们恩赐的,他对我们是无条件的救度,对我们是无条件的赐与。所以我们闻信净土法门,要有惊喜!得未曾有!想都不敢想的,却忽然得到了。
达真堪布
不管是吃喝玩乐还是行住坐卧的时候,都要观察自己的心,别让它生起烦恼。一旦生起烦恼了,立即降伏,尽量以正知正念来护持自己的相续。能够从心里转变,才是真正的修行。这样,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也是真正的进步;否则在表面上再精进也不是真正的进步,也不会有太大的意义。
达真堪布
我们现在虽然也发心帮上师三宝做事,为了慈善事业做生意,但发心不纯净、不真诚。因为我们还没有破除我执,掺杂了这个“我”,所以做事始终不顺利、不成功。你已经发心了,还烦恼痛苦得不得了,整天愁眉苦脸的,这就说明了你发心不清净!若是发心清净了,应该随缘,不应该因为这个烦恼、痛苦哦!
大安法师
阿弥陀佛视我们众生等同一子,他五大劫的思惟,无量劫菩萨六度万行所修的福德,完全要给我们。只要信愿持名,乃至念十声,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无尽的庄严,都给我们。在那里,念头一动,想衣、饮食、宫殿,自然在前;想到他方世界,分身他方,成不退转的菩萨,六种神通具足,拥有佛的相好光明。
高雄文殊讲堂慧律法师
佛说诸乘,即是非乘。佛所讲的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都是一种方便而已,所有的法统统叫你成佛,这才是佛的本意。在佛的领域来讲,究竟平等,究竟之处,都是叫你成佛。只有下手处他不一样。因为有着文化、时空的背景、修行的经典依据不一样,究竟之处统统叫你成佛。所以八大宗派只要给一个尊重,其实什么事都没有。
益西彭措
大家必须明确,对于修解脱道,哪些是同于凡夫增长过失的邪业,必须远离;哪些是同于外道损减智慧的邪业,必须远离;哪些是守持身口意净戒的障碍,必须远离。这样一一了解之后,就应当随顺世尊的教导,努力对治身口意的一切邪业。
高雄文殊讲堂慧律法师
第一义谛(三): 你的分别心只是在跟你自己的无明对话而已。批判别人其实自己落入无知的知见。
大安法师
东林佛号比较深沉缓慢,尽量贯注这八个字:清、畅、哀、亮、微、妙、和、雅,这几年实践的效果还是不错的,能够把一种对弥陀的情怀念出来。曾经东林寺的夏令营,营员念了三天佛号,多人皈依。跟他讲念佛法门,有一种很便捷的方式,先把他带到弥陀愿海当中去,让阿弥陀佛料理他,效果还挺好。
达真堪布
很多人观想的时候都特费劲。若是自私自利、狭隘的心胸打开了,有利益众生的开放的心胸,心态自然就好了,自然就能观出来,之前是不行的。没有力量,即使观出来了也肯定是魔,不是佛。你心胸没打开,心里没有清净,哪有佛啊?不要特意去找外在的相。尽量调整心态。心态调柔了,稳定了,自然就观出来了。
六祖寺
每当遇到这个环境不符合我这个期待,不符合我这个观点,我就很生气 了。故此真正的修行人不是不产生情绪,而是要做情绪的主人。凡夫是情绪的奴隶, 情绪来的时候就失去理智了,暴跳如雷, 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成了情绪的奴隶;修行人是情绪的主人,情绪浮现出来的时候只是去觉照它,并不会压抑它。
达真堪布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不自在呢?不是因为某个人、某件事,而是因为烦恼,因为贪心、嗔恨心。贪心、嗔恨心生起来的时候,对我们的伤害多大啊!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跟它们作对,不能随顺烦恼习气。虽然修行了,还仍然纵容自己的烦恼习气,那就错了。不但不能解脱,反而会造下更严重的罪业。
六祖寺
佛说:“不悲过去,非贪未来,心系当下,由此安详。”让该来的来,让该去的去,不欣羡别人,不哀怜自己;不留恋过去,不幻想未来,把握现在,播散良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强求,不妄取,贵在随缘。
总171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第30页
第31页
第32页
第33页
第34页
第35页
第36页
第37页
第38页
第39页
第40页
第41页
第42页
第43页
第44页
第45页
第46页
第47页
第48页
第49页
第50页
第51页
第52页
第53页
第54页
第55页
第56页
第57页
第58页
第59页
第60页
第61页
第62页
第63页
第64页
第65页
第66页
第67页
第68页
第69页
第70页
第71页
第72页
第73页
第74页
第75页
第76页
第77页
第78页
第79页
第80页
第81页
第82页
第83页
第84页
第85页
第86页
第87页
第88页
第89页
第90页
第91页
第92页
第93页
第94页
第95页
第96页
第97页
第98页
第99页
第100页
第101页
第102页
第103页
第104页
第105页
第106页
第107页
第108页
第109页
第110页
第111页
第112页
第113页
第114页
第115页
第116页
第117页
第118页
第119页
第120页
第121页
第122页
第123页
第124页
第125页
第126页
第127页
第128页
第129页
第130页
第131页
第132页
第133页
第134页
第135页
第136页
第137页
第138页
第139页
第140页
第141页
第142页
第143页
第144页
第145页
第146页
第147页
第148页
第149页
第150页
第151页
第152页
第153页
第154页
第155页
第156页
第157页
第158页
第159页
第160页
第161页
第162页
第163页
第164页
第165页
第166页
第167页
第168页
第169页
第170页
第1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