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
如果你留心观察一下自己及周围的人每天所说的话,你就会发现,所有句子的主语都离不开“你、我、他”,而这三者中又以“我”出现频率最高。我们就这样每天围着“我”打转转,为他卖命,没有一刻懒惰。可是,当离开人间的那一刻来临时,他却彻底抛弃我们不肯走了!这样不够意思的“朋友”该执著吗?
释大愿法师
色不异空是对凡夫讲的。凡夫着相,一切境界都认为是实有的,因此而迷惑颠倒,而妄有取舍,贪得无厌,由此开示说色不异空,叫大家都能清醒明白,不要执著于色相。因为纵然我们费尽一切的心力、毕生的精神去追求外在的东西,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反而临命终时还要随业受报,枉受轮回之苦,太不值得了。
释大愿法师
我们不一定生得漂亮,但我们一定要活得漂亮,活得漂亮就是不要被欲望所蒙蔽,不要被物质所诱惑,能够顺应天性来生活。父母亲关心爱护子女是出于天性,儿女孝顺父母也是出于天性。
海涛法师菩提心语
人和动物同样具有如来藏,面对苦乐的感受也是相同的。人人慈悲为怀,不起杀念、不杀生、不造杀业,世间自然安和乐利,与刀兵劫绝缘。护生、放生,就是最实际的爱心、最具体的慈悲愿行。--海涛法师
海涛法师菩提心语
把佛法送人,比送其他一切万物都好。因为佛法能令人远离罪恶、生起善门,消除烦恼。所以,佛法是世上最好的礼物。--海涛法师
海涛法师菩提心语
若希望快速改变命运,消灭病苦与灾难,就应该把握四样法宝:第一、念佛;第二、素食;第三、忏悔;第四、放生。这四样法宝看似平凡无奇,却是我们的人生锦囊,能够带给我们人格上的提升,以及一生的平安与幸福。--海涛法师
益西彭措
心的力量不可思议,可以带你去极乐净土,也可以把你推向地狱险坑。有时候我们感觉自己是心的主宰,可有时候却又感觉成了它的奴隶,被它役使,毫无自主。作在心,殃在身,它为所欲为,却让我们在轮回里吃尽苦头。其实,你完全可以凭借“正念”的勇将擒住“烦恼”的贼首,夺回江山,就看你有没有决心了!
海涛法师菩提心语
观世音菩萨为了利益众生,而示现了不可思议的千手千眼,并以种种善巧方便救度众生。菩萨时时刻刻都是想念着众生的苦、不舍众生受无量苦,因此,菩萨恒常不离开利益众生的大慈悲心,心心念念都是为了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而游化人间。--海涛法师
益西彭措
原本相距千里,但仅仅需要两个小时,飞机就可以跨越这个距离;在物质发展快速的今天,人们在追逐和享受各种物欲的同时,不知不觉也就跨越了一段生死。又怎么敢不好好珍惜当下,把行善、念佛就安排在当下呢?
释大愿法师
财富是福报,能够懂得怎么如法地用,这就是智慧。没有智慧的人只会受人摆布、任人宰割,即使是属于他自己的财富和幸福也永远都会掌握在别人手里。有了智慧,我们不但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也能享受欢喜自在、快乐无忧、解脱的那种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破诸烦恼
佛经里说,有一种病是业障病,前世造了恶业,怎么医都医不好,这种病必须透过虔诚的忏悔来弥补。好比一杯水放了盐巴,很咸的,如何淡化它?你必须加很多开水让咸味变薄,这是释尊教我们改变命运的方法。——海涛法师
益西彭措
我认为,这个世界上再没有比网络更大,更加令人眼花缭乱的“超市”!网络游戏和不清净的网站、视频,是直接毁坏修行人法身慧命的巨大魔王;五花八门的令心散乱的各种信息,也是每一个修行人不可忽视的魔众!
益西彭措
佛陀的教言归结起来不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个字,说起来倒是非常容易,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每天问一问自己:今天我做到了吗?应该常常反省自己。学佛,不是形式,而是你的心里是否在实践这看似简单的八个字!阿弥陀佛!
恒唯法师
佛门有语,点亮心灯,其实是给心灵找一个方向,只有智慧才是命运的力量,不在思考而在积淀,不在寻觅而在沉默,只有智慧才是命运的创造者。
大安法师
海森堡的测不准定律就告诉我们,一切量子、粒子的基本状态离不开人的念头、想法和观察的方式,离开人的一种观察的手段,观察的目的,这个量子是什么情况,人是一概不知的。佛法告诉我们万法唯心,三界唯识。山河大地,一切的环境都是建立在我们的念头基础上的,离开人当下这个念头,没有外面的世界。
达真堪布
在六道轮回的过程中,今生今世只是一个很短的片段,前生后世还有很多。你放开胸怀长远地看,前世今生都是平等的。我们现在为人父母是暂时的,搞事业是暂时的,贫富贵贱也是暂时的。这样想,就不会执着了。如果不执着,当下就解脱了。你执着什么,什么就伤害你;你越执着,痛苦越大,受到的伤害越重。
济群法师
一个人年轻时,可以享受欲望,可以追求事业,老来何以安身立命,我想天伦之乐,精神生活,信仰追求,显得特别重要。社会大众应该敬老爱老,老年人也应该有独立的精神生活,并对人生归宿的问题有所认识。
达真堪布
我们遇到不悦意对境的时候,往往只看到眼前的果报,没有考虑产生这些恶果的因缘,更没有为过去所造的恶业忏悔,这样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应该从因地入手,真心地忏悔。业消了,因结束了,果自然也就没有了。如果我们想顺心如意,也是要从因地入手,多结善缘,多种善根。外缘具足了,果报自然就会显现哦!
达真堪布
我们晚上睡觉的时候,可以把佛或上师观在心间或头顶上发光,这种光芒照耀自己、自己的小屋乃至整个世界,一切都是光明的。然后,保持在大光明的境界中入睡。这样观想,睡觉也可以变成修行哦!
益西彭措
放眼周围,到处是“有漏乐”布下的陷阱,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其中。人们只知道“苦尽甘来”,其实,又何尝不是“甘尽苦亦来”?古代帝王因沉湎声色而亡国丧家的历史我们可以当做前车之鉴,却不容易认识到自己沉湎于肤浅的“有漏乐”给后世带来的苦难后果。也难怪藕益大师振臂高呼“未到西方深可危”了!
梦参老和尚法语
永远不舍离三宝,念念不忘三宝。你天天想,天天这样念,天天回护,转变你的心,转变你的性。修行没有什么奇特,并不是打坐才叫修行,非到佛堂磕头才叫修行。就在日常工作当中、生活当中,你念念都在修行;就看你怎么样用心就是了,每部经都这样说。
达真堪布
在大众面前出言应谨慎,话不能太多,不管你是善意还是恶意。为什么呢?第一,容易造口业。第二,佛菩萨不知道在何处,如果你在大众面前说一些不礼貌、不恭敬的话,万一这里面有佛菩萨,你就造业了,而是非常严重的罪过。第三,很容易伤害到别人,断除他人的慧命。所以一定要注意!
大安法师
陈隋的智者大师,天台宗的祖师,对净土往生一法一往情深,平时坐立睡眠都不背西,对《观经》有注疏,有一篇非常重要的著作是《净土十疑论》。命终时,在念佛声中往生。天台学人受智者大师的影响,大多数都会导归极乐,像灌顶大师、四明尊者、幽溪大师,包括近代的谛闲法师都是导归净土的。
大安法师
知识不是永恒的。因为它在能、所的对待当中,它的真理的要素太少。真的东西是不生灭的,是永恒的。如果用生灭心所建立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很快就会倒塌,最终这种知识体系给人类带来的祸与福都是交杂在一起的。真正的真理只能是给人类,给众生带来福祉,不会带来灾殃,所以我们要呼唤一种真。
谛弘法师
佛法的智慧在于提醒人们,世俗的成就只是入世、化世的媒介或桥梁,如果执幻为真,不顾一切拼命向前,只有落到力竭身亡而一无所获的地步。所以, ‘随顺一切相而离一切相’,我们才能调整努力的方向,用虚幻的人生,借假修真,为大众多谋福祉,为自己创造远景,这才是真实而永恒的福德智慧。
济群法师
诚信是很好的美德,如果发现所作的承诺是不善的,不去履行,却是迷途知返。杀生是不善,如果带着慈悲心惩杀暴徒,却是善举。可见,行为的善恶也不是绝对的。
达真堪布
若是我们真有修行、真有智慧的话,应该知道:有人侮辱我们,这才是真正的窍诀;有人伤害我们,这才是真正解脱的机会;有人诽谤我们,这才是真正的灌顶。因为这是让我们发现自己的错误,改正自己的错误。
达真堪布
我们经常说“人身难得,要珍惜人身。”怎样珍惜?简单地讲,小心谨慎地取舍善恶,断一切恶,行一切善,这样你就能承办解脱,就可以获得究竟的利益,这就是珍惜人身哦!
星云大师
唯有到寺院才能修行吗? 佛教徒的修行,是与生活打成一片,而非离开生活之外别有修行。因此,情绪正常、欢喜自在、忍耐为道、不念旧恶、断除烦恼、忏悔立愿、救苦救难、日行一善、做不请之友等,都含有修行的真谛。只要每天不断自我要求,自我反省,自我精进,自我升华,自然能成就。
益西彭措
大家经常在说不要着魔,其实对于初学者来说,最大的魔王就是对于金钱、名利等这些世间八法的追求,就是自己蠢蠢欲动的贪念。大家不要小看这个误区,正是这些平时我们不大去深究的思想,才导致我们对上师三宝没有产生出到量的皈依心,缺乏了皈依心这个基础,上师三宝的一切力量都难以传递到我们的心中。
微博精选
文殊菩萨,即文殊师利或曼殊室利,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菩萨,代表聪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文殊菩萨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剑,以智慧利剑斩断烦恼;手持经典,代表智慧的思维;骑乘狮子,比喻以狮吼威风震慑魔怨。
益西彭措
我们喜欢拿着盾牌和利剑,虎视眈眈地观察四周,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可往往事与愿违,烦恼和痛苦总是潮水般涌来。一生为了守护“我”而精疲力竭,而收获的却是不断被痛苦和烦恼侵扰的悲哀。敌人,真的在外面吗?如果认错了,就像得了肝病,却一直用各种方法治疗胃一样,虽受尽痛苦,却无济于事!
破诸烦恼
了解生命有善恶报应、有轮回后,学佛除了要深信因果,更重要的要引发自己的佛性,经由修行的过程达到最高的阶段,生命的颠峰就是成佛。太虚大师曾说「人成即佛成」,所以修行的开始先从自身修养做起,不恶口骂人、不侵犯别人的任何金钱、财产、感情,这些都是修正自己行为改变命运的方法——海涛法师
益西彭措
是谁编造了大大小小的烦恼呢?是谁创制了无穷无尽的痛苦呢?又是谁让世界活在敌意和竞争之中呢?到底是谁如此大胆地任意奴役我们,让我们毫无自主地轮回呢?这一连串问题的答案竟然是每个人每天心里想,嘴里说的所谓“我”!所以,即使踏破铁鞋,向外寻找痛苦的制造者,也不会真正消除痛苦,不是吗?
达真堪布
我们很多时候也拜佛像,但那不是真正的佛。我们也拜经书,但真正的法是自性。我们也会拜僧,但这也不是真正的僧。佛法僧是一个对境,一个所依,起一个提醒我们的作用,通过这些方式,最终要皈依自性三宝——我们本具的净、正、觉。我们的本性是净而不染,正而不邪,觉而不迷。
益西彭措
有时候反问一下自己:我为什么要学习佛法呢?真正是为了利益众生而要成就佛果吗?还是仅仅为了自己解脱轮回的痛苦呢?我现在的“精进”有希望使我最终到达目的地吗?每一天都在学佛的“忙碌”中度过,而每一天的“忙碌”又是否都在我的心底划过深深地痕迹呢?
大安法师
有因果的观念,轮回的观念,我们才能有敬畏感,没有这两块基石,我们就一点恭敬、一点畏惧感都没有,什么都敢干,无所畏惧。他也不怕身后的惩罚,因为人死灯灭,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于是我就过这一辈子,为了得到这一辈子的一切,我不择手段,我不怕什么。当每个人都无所畏惧的时候,那就麻烦了。
益西彭措
一旦了知了欺骗的真相,肯定没有人愿意再上当,可是,揭穿轮回中一切显现法的真相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觥筹交错之时,众人都已酩酊大醉,你想要独醒也很困难,如果你还咬紧牙关对自己说“我一定要保持清醒”,这时候,你反而成了大家眼中的“醉鬼”,受到众人的嘲笑!唉!到底谁才真正醉了呢?
总171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第30页
第31页
第32页
第33页
第34页
第35页
第36页
第37页
第38页
第39页
第40页
第41页
第42页
第43页
第44页
第45页
第46页
第47页
第48页
第49页
第50页
第51页
第52页
第53页
第54页
第55页
第56页
第57页
第58页
第59页
第60页
第61页
第62页
第63页
第64页
第65页
第66页
第67页
第68页
第69页
第70页
第71页
第72页
第73页
第74页
第75页
第76页
第77页
第78页
第79页
第80页
第81页
第82页
第83页
第84页
第85页
第86页
第87页
第88页
第89页
第90页
第91页
第92页
第93页
第94页
第95页
第96页
第97页
第98页
第99页
第100页
第101页
第102页
第103页
第104页
第105页
第106页
第107页
第108页
第109页
第110页
第111页
第112页
第113页
第114页
第115页
第116页
第117页
第118页
第119页
第120页
第121页
第122页
第123页
第124页
第125页
第126页
第127页
第128页
第129页
第130页
第131页
第132页
第133页
第134页
第135页
第136页
第137页
第138页
第139页
第140页
第141页
第142页
第143页
第144页
第145页
第146页
第147页
第148页
第149页
第150页
第151页
第152页
第153页
第154页
第155页
第156页
第157页
第158页
第159页
第160页
第161页
第162页
第163页
第164页
第165页
第166页
第167页
第168页
第169页
第170页
第1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