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愿法师
在心念上修,就是要能够觉察自己的妄念,烦恼生起的时候就能够警觉,但是你不要一味地去排斥某一些念头,或者去喜欢某一些念头,要平等不二地来看一切法,不分好坏亲疏,这个就是平常心,就是平心。
大安法师
一般凡夫的看法,总是觉得太容易的东西大概比较低级一点,效果肯定会有限。但恰恰在佛的立场来看,最简易的方法是最慈悲的、最有智慧的、功德最圆满的。因为佛是要平等普度一切众生的,一定不能搞得复杂。能够把方法搞得最简易,这就不一般。
大愿法师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六祖这样告诉我们,生活就如同放电影,它的这个动态是由许多许多的静态的图连贯,但是过得放快,你就看成是动态了,凡夫的心在妄动,所以欺骗了我们的眼睛,认为世界在动。
大愿法师
种种相都是虚幻不实的,如梦幻泡影,要有这个出离心,不然的话你被这个境界,被这个世间黏着得太死了,你是无法修的。
弘化社
「积德于人所不知,是谓阴德;阴德之报,较阳德倍多。造恶于人所不知,是谓阴恶;阴恶之报,较阳恶加惨。」《格言联璧》
大愿法师
我们来参禅,不要做书本的学生,而要做生命的学生。书本只是启发我们的一条道路、一个途径,不要执著于这个途径。
达真堪布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因缘和合的,不要去执着。若是自己不去执着,什么事都没有。所谓了了分明,心里知道一切都是自自然然的;所谓如如不动,内心没有因此而动摇,相续没有被染污。这就是大自在的境界!
梦参老和尚法语
【一定要报母恩】当你苦难时,着急时,想到的肯定是妈妈。母亲生我们,养我们很苦,所以佛弟子一定要报母恩,《地藏经》第一至第四品讲的都是报母恩,而且咱们国土就是以孝为先,佛曾说上报四重恩,父母恩就是其中之一。
天台子达照
修行就从身口意三个地方下手,但以心为主。不要刻意去折磨身体,妄想多不是身体的过错,而是随时保持安心静气的感觉!进步总是在不急不缓时提升的。
梦参老和尚法语
【心亡罪灭两俱空】“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不管时间长短,你做的业它不会消失的。你要还了,就没有了。业性本空,唯心造。能造业的是你的心。要妄心消失了,业还存在吗?所以说心也亡了,罪也消了,心亡罪灭两俱空,那你就成了,这才叫真忏悔。
大安法师
清凉国师曾经说,就是观想毗卢遮那成就的华藏世界海都能破无明。那么我们以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来作为观想的对境,就能以真如熏无明,就能有效地伏灭烦恼、显佛性、开智慧。
大愿法师
修行不要求真,求真就失去真,求之心就是妄,只是需要平息种种的知见,”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大安法师
因果报应是宇宙的法则,当我们遭受到不好的果的时候,一定不能从外面找原因。一切法都是我们业识心的种子的显现。一定是我们种下了这个恶因,才会有这个恶果;你没有这个恶因,绝对不会有这个恶果。
星云大师
拥有清净的心,五浊恶世也是安乐的国土; 没有清净的心,纵然置身极乐净土,也如同污秽娑婆。
大安法师
随喜功德就是:人家在做功德时候,你随喜一下,就等于人家的功德也变成了你的功德了。就好像买香,一个人在买香,一个在卖香,你就在旁边站一下,你就沾上了香味了。一方面对别人的赞叹,能鼓励别人去行善;另一方面也对自己有莫大的利益。这样自利利他的行为为什么不去做呢!
达真堪布
为自己,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为众生,这是一切利乐的来源。把众生的利益当做自己的利益,才有真正的利益;把他人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才是最大的快乐。
大安法师
当时佛涅槃的时候,摩诃迦叶就思惟到:佛的生身舍利是很多人都会重视的,现在我要关注的是佛的法身舍利。佛的法身舍利怎么长久住世,就得要结集经藏。所以我们翻开经典就是在接触佛的法身舍利。一切世间上好的语言、一切宇宙间最深广的真理智慧,全在佛经里面。
星云大师
看到不喜欢的人,把原来对他的厌恶口气,转而称念「阿弥陀佛」,可使自己逐渐有修养。
星云大师
若愚痴不知进修,反而计较、争逐、执着地去追求物质生活,怎么会快乐呢?
大愿法师
法无异法,妄自爱著,法其实没有什么差别,唯是一心,法法平等,因为妄起知见而有爱憎高下,所以参禅顿悟只不过是消尽烦恼习气以后的赤裸裸地显露出本来面目而已,本觉本有。
大安法师
常常有居士问:我一念佛就会妄想杂念纷飞,甚至有一些不好的恶念,甚至还会有一些想骂佛的念头。这些都不奇怪,无量劫以来我们业识的种子就是这个样子。如果没有这些,那才奇怪了,那你不会生到这个五浊恶世里面来。生到五浊恶世里面的众生的心念都是很糟糕的。
大愿法师
我们为什么没有自由?为什么烦恼痛苦?因为我们将这么个本来活力无穷、创意无限的人,经过大脑思维这么一个框就把他框死了,像那个照相机的取景框一样,只能够看到那个框框里面,外面你都看不到了。
大愿法师
智者的心是无为自在的,愚人在有为法里面念念执著,被自己的观念束缚了,所以烦恼痛苦,并没有人使我们烦恼痛苦,也没有事情能让我们烦恼痛苦,前念迷即是凡夫,后念悟即是佛,前念执著不生,后念智慧不灭,不生不灭就是涅槃。
弘化社
「如来灭度,所存者唯经与像。若以土木金彩等像视作真佛,即能灭业障而破烦惑,证三昧而出生死。若以土木金彩视之,则亦土木金彩而已。又土木金彩,亵之则无过。若以亵土木金彩之佛像,则其过弥天矣!」辑录《印光法师文钞》·复无锡尤惜阴居士书
大安法师
开悟了的人,他如果真的开悟了,念佛求生净土万牛莫挽。莲池大师说,如果一个参禅人说他开悟了而对于往生净土没有信心,甚至否定的话,那就说明他绝对没有开悟。
星云大师
临终一刻,更要用功勇猛,一心不乱,念兹在兹,才能金台接引,随念往生。
弘化社
「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炼心,常搜己过,哪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粉骨碎身,唯心莫动。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终日无人亦如此,幡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晚晴集》
大安法师
现在很多人把佛经放在桌面上跟那些杂物放在一起,看经典的时候毫无恭敬:躺在沙发上看,或者一边挖鼻子,或者抠脚板,甚至放屁,诸如此类。这些不仅得不到利益,而且是一种亵渎。
弘化社
「吾本薄福人,宜行惜福事。吾本薄德人,宜行积德事。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则福愈薄矣。厚福者必宽厚,宽厚则福益厚矣。」《格言联璧》
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众生不求接引,佛亦无可奈何。倘志心称名,誓求出离娑婆者,无一不蒙垂慈摄受也。
星云大师
对现在的境界不要贪着,就是「修慧」。
大安法师
很多人把正念就仅仅理解为是念阿弥陀佛。当然这个可以这么理解,但是不能仅仅局限在这个地方。正念包括他愿往生的念还在占主导地位,这个正念——信、愿、行三者,他能够保持愿往生心,这也是正念。不一定非得是要念“阿弥陀佛”四个字不可,才叫正念。
达真堪布
若有人看不起你、轻视你,这时不应该生气、嗔恨,应该忏悔,还是自己福报不够、缘分不好,自己应该好好修福报。跟他生气有什么用?若是生气,他看你也是一个凡夫,就更加看不起你了。反之,这时你若是能够保持稳重,这本身就是一种功德,对方自然就会尊重你了。
大安法师
无论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或初学佛的往生者,临终助念都有好处。已经是佛教徒的,你提醒他曾经已发的愿,不要打失,系念佛号,阿弥陀佛一定会接引。非佛教徒可能不了解,你得给他开示,法界当中有一尊阿弥陀佛,很慈悲,发了一个大愿,建立了一个很好的地方,只要我们念他的名号,阿弥陀佛就会来接我们。
达真堪布
修行不是要练行为,而是要练心态。比如我们拜佛的时候,就要在心里提起恭敬心。什么是恭敬心?就是忆念对方的功德,生起欢喜心;反省自己的过患和不足,生起惭愧心。这样修行,我们才会有改变,才会有进步。
大安法师
人需要一种挑战,他在应战的过程当中,他才开发了他很多生命的潜能,在逆境当中他才成长得更好。在一个很粗砺的磨刀石上,你这把刀才磨得锋利。在烈火当中,这个金子才更纯净。所以我们处在逆境,处在冤家恶人堆里面,你能够应对,你成长得会更快。
达真堪布
我们还是凡夫,有时候会做一些违背戒律的事情。但是你不能想:“没事,过后忏悔一下就行了。”尽管罪业可以忏掉,但是这样成就会非常慢。好比爬楼梯,刚上一步,就退回来了,再上一步,又退回来了,这样什么时候才能上去呢?很难。所以尽量不要犯戒,否则会影响自己的成就。
大安法师
《楞严经》开始就讲“七处征心”,你心在哪里?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不在六根之内,七处都找不到心,无心。你能够无心,当下就是妙明真性。你执著有一个心,就等于在大海当中生起了一个浮沤,你把这个浮沤认为是真实的,认为是整个大海,你执著这个浮沤是大海,你就遗失了整个的广袤的大海。
总171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第30页
第31页
第32页
第33页
第34页
第35页
第36页
第37页
第38页
第39页
第40页
第41页
第42页
第43页
第44页
第45页
第46页
第47页
第48页
第49页
第50页
第51页
第52页
第53页
第54页
第55页
第56页
第57页
第58页
第59页
第60页
第61页
第62页
第63页
第64页
第65页
第66页
第67页
第68页
第69页
第70页
第71页
第72页
第73页
第74页
第75页
第76页
第77页
第78页
第79页
第80页
第81页
第82页
第83页
第84页
第85页
第86页
第87页
第88页
第89页
第90页
第91页
第92页
第93页
第94页
第95页
第96页
第97页
第98页
第99页
第100页
第101页
第102页
第103页
第104页
第105页
第106页
第107页
第108页
第109页
第110页
第111页
第112页
第113页
第114页
第115页
第116页
第117页
第118页
第119页
第120页
第121页
第122页
第123页
第124页
第125页
第126页
第127页
第128页
第129页
第130页
第131页
第132页
第133页
第134页
第135页
第136页
第137页
第138页
第139页
第140页
第141页
第142页
第143页
第144页
第145页
第146页
第147页
第148页
第149页
第150页
第151页
第152页
第153页
第154页
第155页
第156页
第157页
第158页
第159页
第160页
第161页
第162页
第163页
第164页
第165页
第166页
第167页
第168页
第169页
第170页
第171页